第三十五章 首 下 重 庆
隆冬清晨,冬阳穿过薄雾,仿佛不大情愿,光亮射在船上几无暖意,走了过场。涪江碧绿清澈,缓缓流淌。一艘装满大米红苕棉花桐油等的柏木货船,驶在龙兴场外的“龙潭”中。大概“龙王”有请,船速缓慢。仲信和泰山站在船舷,仰望左岸的龙兴场。船尾货舱的棉花堆旁,放有三百余斤生丝,他们
2017-10-07 18:35第三十一章 朱 门 喜 酒
十六日下午,太阳尚有竹竿高,油坊街东头走来一行滑杆队伍,足足拖了一里。领头滑杆是仲信的公公,其余是乡下朱家老小和亲戚朋友,进城吃仲信喜酒。除去二姐和幺女杨秀芬不肯光临外,四十人有余。到得《斋香轩》,力夫吆声一片,加上围观尾随,差点堵断街道。包下一家旅店,来客进住。{
2017-10-07 18:30第三十一章 朱 门 喜 酒
十六日下午,太阳尚有竹竿高,油坊街东头走来一行滑杆队伍,足足拖了一里。领头滑杆是仲信的公公,其余是乡下朱家老小和亲戚朋友,进城吃仲信喜酒。除去二姐和幺女杨秀芬不肯光临外,四十人有余。到得《斋香轩》,力夫吆声一片,加上围观尾随,差点堵断街道。包下一家旅店,来客进住。{
2017-10-07 18:27第二十九章 弄 假 成 真
这天,老父手持报纸回来,高兴道:“玉兰,我看见仲信了。”
“在做哪样?”
“跟李家女子如胶似漆。”说的是李安然女儿李修英。
罗玉兰一脸不屑:“嘿!他李安然,口是心非,满肚鬼计,朱家不敢高攀!”
其实,李会长对朱家不薄,每到春节,皆给保路遗孀拜年,送上
2017-10-06 10:07第二十七章 雕 像 纪 念
中午,穿兰色女学生服的仲英放学回家,匆匆走进巷道,问:“妈,我们屋头有没有爸爸的画像?”坐东厢的罗玉兰放下针线活,看着她:“他的像,哪有?”
“爸爸去成都几趟,就没画个像?”
“他才不像有些人,喜欢留个像。你要来做啥子?”
“学堂要给爸爸雕个像,立在学
2017-10-06 09:57第二十五章 明 理 处 方
其实,去年腊月,大姑就已病重,重庆三爸得知,决定先回乡下,再去县城看望大姐。
过年前五天,罗玉兰喊仲智带弟妹先回乡下,直到腊月二十八,她才陪老父回乡下。哪知,重庆三爸一家先到。三爸依然着装讲究,一丝不苟。比之上次所见,长辫没了,代之宽边博士帽,颈子围根长巾,长袍
2017-10-06 09:54二 卷
第二十三章 革 命 胜 利
罗玉兰最怕空闲,哪怕一时半刻,睹物思人,伤痛难抑。为此,她全身心投入油店细碎琐事中,以求分心排愁。她常去大姑家,看望病情,宽慰伤悲,然而,一当提及丈夫,心就阵阵作痛,不如少去。其实,油店除买油籽和榨油卖油,事情不多,只有找事。
库房在后院一间大屋里
2017-10-05 09:50第二十一章 保 路 遇 难
七月十五日,乡下叫“月半节”,给祖宗烧袱子,用新产稻米“泼水饭”,请祖宗品尝新谷米。朱举人常住县城,对此习俗稍有淡漠,不过,他仍然希望公婆尝到新米。今日再居成都旅馆,触景生情,却又怀疑公婆能否尝到新米。
吃罢早饭,独自走在街上。仅仅十日,认识不少街坊邻居,尤其
2017-10-05 09:46第十九章 奔 蓉 保 路
大姑一时成了同志会骨干分子,只要省城来了何种消息,传来哪样文字,她都亲自传送,只要能找到,尽量一个不漏,最后加上一句:“要照上头做哟。”
有人问她:“我们涪州同志会哪么整?”
“我不晓得,就看会长侄儿哪么整了。”
到得后来,同志会成员不仅是股东,一些学生和
2017-10-05 09:36第十七章 婆 婆 归 天
放暑假的第四天,乡下来人急告:婆婆病危。朱举人全家和大姑连夜回赶。
走在南坝河滩路上,两旁庄稼变样了:花生代替了油菜;芝麻顶替了小麦;稍高处变成了稻田,原来的牛皮菜地种上了四季豆黄瓜茄子,到处绿油油的,一望无际。阳光一照,绿光耀眼,映绿他们全身,难分红黄紫白。然而
2017-10-04 16:45- 上一页 第一页 6789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