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北京6天的旅游自由行,掐头去尾满打满算只4天多一点逛景,还都赶上了雾霾天,就一天好点。吸尘器似地,玩兴早大减了。最后一天去天坛,也是临时动意,离大栅栏近,就近就便了。也是线牵着似的,就是不离开中轴线,老天安排好了一样。是不是去天坛也是要我们拜它给个好天呀?顺天意,总没错。过去我们讲“与天斗”,没有
2017-07-24 08:34青少年时期是读书的最好时光,可是文革停课两年,学生不上学怎么读书啊。现在回想,其实那两年还真没耽误读书,只不过不是课堂老师安排的四平八稳圈在一个范围内的读书,而是走了偏门,就一条道读小说。那时候也不叫“小说”,叫“故事书”。多野多疯跑的孩子,给他本“故事书”,保证躲一边安静地看去。看完了回头交流好有
2017-07-23 06:37现下很多人感叹,我们的社会道德水平大滑坡,社会充满了戾气,一言不合就破口大骂、挥拳就打,老实本分的小民实在被逼仄到狭小的生存空间。这些戾气哪来的?追根溯源就是流氓的张狂行世得不到有效遏制,他们在规避法律惩治的空隙里总能安然走过钢丝而用强横占有不该属于他们的羹汤,从而超额的利益对他人形成了边界的剥夺,
2017-07-23 06:32城市久居,水泥森林,声、光、电、竞争、烦恼、喧嚣、浮躁,循此习以为常,满眼浮华却常又像丢弃了莫可名状的什么东西似的,常失神愣怔不知所以。山村偶行,大自然的淳朴本真恰似一根羽毛在心的深处撩泼,那种宁静的永恒给生命传输的是醍醐灌顶的纯净。
朋友描摹,于辽阳本溪交界的群山中,有一风景如画的小山村,是画
2017-07-23 06:28荒野暴雨
荒郊野外,一群懵懵懂懂野孩子似的少年,突遭雷电交加的大暴雨,嚎叫奔跑中跌跌撞撞穿越过杀人场,惊悚无助狼奔豚突,“梅花党”“绣花鞋”“绿色的尸体”,一群鬼魂张牙舞爪紧追不舍。
那是1967年的夏天,那年我14岁。
我们小伙伴一个外号“猪老八”的,为在我们中间提高地位,圈弄孩子们去
2017-07-07 13:55在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我们的一代知青是绝无仅有的独特群体。他们响应伟大领袖号召上山下乡,本来初衷是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的,结果从开始的陆续抽调回城到文革结束全体返城,这段历史戛然而止。然而,这段苦难的知青生活被这代人反复咀嚼,有的青春无悔,有的反思痛心,有的英雄长叹,有的宝贵珍藏。到今天,知青的话题
2017-07-07 01:08生活中到处是美,但是需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对美的捕捉,因人而异,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喜欢静谧,他喜欢闹猛;你喜欢儒雅,他喜欢孔武。而共性在于,都是给人身心愉悦的艺术享受。如果对美是亵渎的、摧残的,或者把本来的美撕碎使之变丑再去“审丑”,以为这样才美在其中,笃定是反智的,下作的、恶俗的。很不幸
2017-07-07 01:02一直以来,我们循规蹈矩的励志鸡汤都是这样告诫:一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要靠真本事。这句鸡汤实在害人不浅,真信的人一路走来大多捶胸顿足,再觅生存之道木已成舟年华不再。在我们社会,所谓“真本事”应该有两解,一解是真学得了本事,在社会上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钱;一解是不用学真本领,搞明白了关系才是真本事。前者,以
2017-07-07 01:00正忙长身体的十四、五岁年纪,跑跳玩累了饿了,一手窝窝头,一手大葱,香极了,天下美味。这是文革年代少年成长的常见图景。这个年代的孩子,还刚从三年饥荒中走出来,也才吃上几顿饱饭,有窝窝头做零食已经感觉在天堂了。
一个瘦小的少年,烈日烘烤下汗流浃背,手撸比他还高的锄把,正小心翼翼锄着他的秧苗。这是他自
2017-06-14 13:36“卖小鸡崽来呗嘿——”带点拐腔拐味又沾点沈阳地方土音的长音,壮汉推着自行车,后货架上担着长方的大浅筐,一团团毛绒绒的黄秧秧、或白棉球、或花斑点的刚出壳的小鸡叽叽喳喳簇拥着。壮汉不时撒把小米,上下嘴唇绷紧再突然松口“啵啵”地唤,小家伙们互相踩踏着争抢,引得人们熔化的心聚拢来,你几只他几只捧在手心里就不
2017-06-10 10:25- 上一页 12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