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张艺谋执导的影片《金陵十三钗》,女主角秦淮名妓玉墨扭腰摆臀的身姿,不由联想起小时候邻居家一个女人。

    上世纪60年代,我家后院一户人家,男人40多岁,完全秃顶,而且黑、瘦、矮,看上去就一6、70岁小老头。然就这样一个毫不起眼的“小老头”,却娶了个如花似玉小他10多岁的俏媳妇。我们小孩子只知道这女

  • 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我们对人的善恶分类大概听到最多的就是“好人”和“小人”的定位称呼。对某某人评价说这个人不错,往往会笼而统之冠之以“好人”;说这个人不怎么样,对称说法普遍嗤之曰:“小人”,似乎只有这样才比说“坏人”还要来得更彻底刁狠些。“小人”一词,确乎烙印在我们民族文化心理中彰显着区别其他民族的

  • 每到炎炎夏日,看到孩子们放了暑假,就回想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那一代的童年。虽说那时人们生活普遍都不富裕,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关系很值得人怀念;孩子们在学校学习,远没有今天孩子们学习的弦绷得那么紧,家长们也远没有像现在这样“望子成龙”、“望子成凤”。孩子嘛,天性就是玩;玩,就是那时候孩子们的一切!{

  • 茶是好东西,不单解渴一途,和文化、高雅、意境、风流、格调缠解不开,文人雅士谓诗酒流连。然近年养生学大热,茶又开功用一途,绿茶防癌抗癌揽得花魁,依次数典,乌龙、红茶、黑茶、白茶,无一甘居下品,也因之下嫁寻常世俗,豪雅厅堂至蜗居,无不浅斟慢饮或粗俗蹂躏。

    喝茶雅事,茶好,茶具好,水好,环境也要求清净

  • 贺新郎•自慰

    ——和守望兄

    岁晏,得友印方。镌刻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于诸兄言及钱谦益柳如是,感叹之。缘及辛弃疾《贺新郎》,守望兄迅疾成句,弟亦步稼轩词原韵感和之。

    奈无缚鸡力。换字生,七零八落,没余片语。一事无成枯藤绕,方觉空对人事。有何兴,再望环宇。我于红尘忙洗浴

  • 我恨冬天,也喜欢冬天。

    恨冬天草木凋零,喜欢冬天洁白的童话;恨冬天寒风凛冽,喜欢冬天梦幻的窗花;恨冬天穷人难过,喜欢冬天喧闹的大年;恨冬天咸菜下饭,喜欢冬天火炉烤熟的山楂;恨冬天残酷无情,喜欢冬天硬汉冰雪的胡茬;恨冬天瑟缩委顿,喜欢冬天顽劣的戏耍。

    这是我童年冬天的全部记忆。

    总觉得现在

  • 昨回故居,竟攀毛主席老人家“别梦依稀咒逝川”感慨之,虽说我之芥豆,然离别18年尚可矫情以表。

    冬日残阳,枯藤老树,破败的红砖二层筒子楼,各家各户各色铁皮破塑料布围起来的小院,凛冽的寒风摇曳呼啦作响,狭窄的楼间小路间或铺几块石头高低不平。这是我的故居吗?揉揉眼睛,是的,这就是我住过16年的故居,如

  • 一个正常社会,它的道德规范必然要求做人做事要老老实实,我们社会同样也在想努力构建这样的理想社会。而实际上呢,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到处假人,假事,常常是光鲜外表掩盖着污浊、龌龊,一个人表面给人展示的形象和他私下里的作为截然不同。这种撕裂极大地危害着我们社会的健康发展,我们生产的产品质量上不去,我

  • 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糊墙斗;二十六,宰年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买年酒;三十,走油;初一,叩头。这是我们小时候一进腊月就开始念叨的年俗。那个年月人们生活普遍不宽裕,平时能混个温饱就不错了,所以对于过年有那么多年嚼咕,小孩子盼年就成了那个年月最有吸引力的大事

  • 文化大革命疯狂的年代,人的价值观也都在那种“左”的颠狂中扭曲变形。“白专道路”就是那时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专指埋头学习、钻研业务,而似乎对“政治”不那么敏感的一类人的。

    1968年社会上武斗刚刚平息下来,10月份学校复课闹革命,我升入初中一年级。那时旧的教育制度已砸烂,初中3个年级就按小学制的

  • 上一页 12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