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里话外
李海松
家乡的那个小山村位于燕山深处,百十户人家零零碎碎散落在山峁沟畔 ,九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是家乡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真实写照。
早年,春节前,一个要好的朋友跟我到村里看望80多岁的老妈。我们出市区,上高速,奔县道,入村路,车子停在离村6华里的山脚下,我对朋友说,下车吧,到
2015-12-29 12:34隆冬时节赶大集
李海松
要问隆冬时节,乡村百姓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他们肯定会不约而同的回答:赶大集。
尽管外面飞雪漫漫,滴水成冰,寒凝大地,道路封阻,但也挡不住故乡人们赶大集的热情。
故乡虽然地处偏僻,经济落后,但是,你要想买啥东西,卖啥特产,必须去赶集,而大集是理想的交易场所, 水
2015-12-29 12:01天凉好个秋
秦皇岛广播电台:李海松
忘不了故乡的秋天。
关于描写秋天的诗词歌赋,中外名著名篇实在是汗牛充栋,在此不再引用赘述,其实我最欣赏的就是老爹生前最朴实,最朴素,最简单,最亲切话语,秋来了,要收秋了,天凉好个秋啊,今年年景不错!
我看到,喜悦洋溢在父亲那饱经沧桑的脸上,目光里闪
2015-12-29 11:32白薯香香
秦皇岛广播电视台: 李海松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大雪节气过后,小山村被厚厚的积雪覆盖, 出山的路被冰雪封堵了,家家户户老早就备足了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中白薯是冬季山民的主食,而小米,玉米,高粱米则是稀缺的“细粮”。
成长在山里的孩子,对白薯的记忆是最深刻的,儿时山里普遍穷,白薯
2015-12-29 11:16迪卡,的确良布制服
李海松
俗语讲,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子要一顶红毡帽。过年了,人们忙活一大年啦,故乡百姓谁都想买件新衣服穿图个吉利。当年,迪卡,的确良布流行的时候,不光村里的丫头,小子希望穿上迪卡,的确良布制服,就连大城市里的男女青年要是穿上一身迪卡,的确良制服,那
2015-12-29 10:36“农转非”
秦皇岛广播电视台:李海松
80年代8月中旬的一天,乡邮递员给我们村里送来一个大大的挂号信,信封上写的是我的大名儿,其实在我成长的16,7年时间里,家里穷,孩子多,我们就像路边的小草那样默默地,艰苦地、顽强地生存,村里的人几乎不知道我的大名儿,都称呼我的小名儿 。
一封挂号信对
2015-12-25 09:04山村里的皮影戏
李海松
那天,老妈得知我考上城里电台记者的消息,高兴得合不拢嘴儿,村子不大,人口也不多,她逢人便讲,我儿子不在咱们乡里的学校当老师了,他考上城里电台的记者啦,村里人都问电台是干啥的,老妈解释说,就是小嗽叭能广播的那玩意儿,我儿子就给那里写材料,让广播员给广播广播,完了咱们就能
2015-12-25 08:38山里孩子追电影
李海松
生于大山里的孩子看电影是奢侈的,难忘的,为了追场电影,翻山,越岭,跨老边(长城),趟大河,走小路,虽然苦累,但乐此不疲。电影故事,《上甘岭》,《董存瑞》,《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闪闪的红星》,《小花》……电影人物,黄继光,严伟才,李奶奶,李玉和,李铁梅,杨子荣
2015-12-25 08:19小山村里年味浓
李海松
进入腊月,故乡的那个小山村,乡情依依,年味浓浓。
相传,乾隆皇帝36年,太祖祖父辈等一干立过军功的年轻八旗兵,跨蓟州,走滦州,出冷口,越过奔腾的青龙河,来到古塞外幽州南部(今青龙河下游一带),但见:青龙河烟波浩淼,奔流不息,青山峰峻挺秀,森林茂盛,良田沃野,实乃风
2015-12-24 16:55云彩山
李海松
从小在山里长大的孩子对山有着特殊的情怀。
山,给我们丰富的资源,山,给我们奇特的想象,山,给我们坚强的胸怀,山,给我们无穷的力量。
燕山山脉在青龙划一个大大的弧形,东南是钟灵毓秀的祖山,西北是雄奇陡峭、冷峻之美的都山。
而 我故乡的云彩山,在群山中只是一座极普通极
2015-12-04 09:40- 上一页 第一页 678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