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学的时候曾拜读过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至今记忆犹新。父亲为了给孩子买橘子带回学校,不顾寒冷,穿着长袍棉褂在火车站的月台上笨拙地爬上爬下,父亲的背影蹒跚、苍老,给儿子留下了一辈子难以释怀的感动,字里行间,满满的父爱、浓浓的亲情,但那时,少不更事的我,只是机械地读着课文,有所触动,并未打动。

  • 周末闲暇,打算整理一下乱糟糟的书房,无意中被老公不知何时购买的几箱连环画吸引了,《闪闪的红星》、《渡江侦察记》、《烈火中永生》、《南征北战》……大约五六十本,全部是老故事片的经典镜头,那似曾相识的画面、熟悉的英雄人物仍历历在目。画册出版于近几年,虽谈不上收藏价值,却依然勾起了对那个时代的美好回忆。{

  • 父亲一直珍藏着一只旧木箱,里面装满了锯、木刨子、手锛、木钻、墨斗等木匠家什。父亲不是木匠,但他年轻时喜欢自己做点小家具之类。至今,母亲家里仍用着他亲手做的橱子、躺椅什么的,和科班木匠并无二致。年龄大了以后,精致活络做不了了,偶尔修修补补也拿出来敲打一番。前几年搬家,我们曾动员他扔掉,他几近动怒,更加

  • 盛夏六月,骄阳似火,正欲午休,突然一声清脆的知了叫声在窗外划过,好熟悉的声音,久违了!于是睡意顿消,拉开窗户极力寻找,几棵茂密的大树在烈日下无精打采地低垂着枝头,那小精灵早已不知去向,仿佛就为撩拨起你那尘封的记忆,它却幸灾乐祸地消失了。

    记忆中,儿时的夏天没有空调,没有风扇,蒲扇也是大人们的专利

  • 夏日周末,去乡下游玩。平坦的乡间公路,两边果树成行,果实累累,乡亲们或采摘,或运输,或套袋,到处一片忙碌。驶过云蒙湖大桥,退了水的库底一片宽阔的农田映入眼帘,棋块式的田埂整齐划一,黄灿灿的麦子在阳光下闪着金光,空气中飘来一阵阵麦子的清香,微风吹过,荡起层层麦浪,很是壮观,朋友们立时雀跃了起来,大发感

  • 如今,网络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有向老龄化转移的趋势。你看,街头巷尾、公园角落,中老年人也成了低头一族,刷朋友圈已成时尚,上网聊天也成常态,年轻人晒美照,晒宝宝,年长者大多谈养生,论健身,心灵鸡汤煮成一锅粥。其实,这类鸡汤偶尔喝点还是有益处的,可是喝多了也难免营养过剩,灌输多了,人就失去了分辨能力,不

  • 走进五月,就走进了五彩缤纷的世界。春姑娘轻盈的霓裳还未退尽,初夏的盛装就翩翩飘来。天空是湛蓝的,风儿是暖暖的,心情是欢快的,大地一片金灿灿、红彤彤、绿油油。山坡上、田埂边、公园里、街道旁,粉的、黄的、蓝的,各色花儿粉墨登场,婀娜着,摇曳着,争相窥视着五月的人间。从瑟瑟的寒风来到花的海洋,人们芳心萌动

  • 朋友有一菜园子,班后周末就去打理,点种施肥,浇水拔草,乐此不疲。不大的菜园里,架上的、地下的、水里的,啥菜儿都有,退了休的几个朋友没事就去帮忙,成了锻炼身体的好去处,应季蔬菜下来,随便你摘我拔,“菜园”成了“乐园”。偶尔我也会去闲逛,就为了看那绿油油、青翠翠的小葱大蒜,满池的藕叶莲花,一陇陇嫩嫩的菠

  • 最美人间四月天。四月的沂蒙山,到处花团锦簇,桃红柳绿,姹紫嫣红,芳香四溢。

    朋友老李是忘年交,退休后爱好摄影,周末来访,心照不宣,不约而同提出去崮乡一游。

    汽车向北一路疾驶,崮乡的山村公路,我已走过无数次,春夏秋冬,风景迥异。“一夜忽如春风来”。前几天还冷风瑟瑟,转瞬间,红红的桃花已铺满大地

  • 八百里沂蒙,八百里情,横亘绵延的八百里山脉中,蒙山的巍峨壮观首屈一指。蒙山,自古有“七十二主峰”、“三十六洞天”之说,千百年来,以兼具泰山的灵气、华山的险峻、黄山的壮美而著称。

    作为生于蒙山脚下,长于这片热土的大山的子民,我始终对蒙山怀有很深的感情和不解的渊源。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一家国有企业担

  • 上一页 123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