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仁臣忠是指君和臣都按天道来行事做人,他们的思想、言语、行为不违背道德人伦,不违背自然规律。

    三国时期的刘备是出了名的仁君,曹操骂他是枭雄。但历史学家对他的评价还是不错的。民间流传那句善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刘备说的,可见他的确是个仁人君子。刘备的手下个个都比他强。诸葛亮,张飞

  • 二、母亲——慈母的榜样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导出了母亲对儿女无限的关怀和无私的爱。

    “孟母三迁”和“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家喻户晓。孟子的母亲在丈夫去世后独自担当起抚养小孟子的责任。她纺线织布,辛勤劳作。为了教育孟子,不惜

  • “儿女不用管,全凭德善感。”这句话是王凤仪老善人说的。这里所说的“不管”不是不闻不问,散手不管,而是不用去打骂说教,不用整天盯着他们的学习和动向。王凤仪老善人认为,作为孩子的父母,只要去行善积德,孝敬自己的父母,尊敬师长,宽厚待人,忍让包容,谦卑低调地去行事做人,儿女哪用得着去操心,他(她)们自然会

  •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圣人说,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喜悦的事。学习能使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愚昧到智慧,从黑暗走向光明。学什么呢?学习教育孩子,学习做人做事,学习古代和现代那些有道德有智慧的仁人君子,学习他们怎样把孝、悌、忠、信、礼、义、

  • 这个题目是蔡礼旭老师在传统文化论坛中针对教师和家长的一个专题讲座。蔡老师说:孩子的贵人是父母,孩子的贵人是老师。一个孩子,出生在一个有道德、懂礼节、有传统文化家教的家庭,是这个孩子的福气。一个学生,遇到一个有师德、有思想、懂圣贤教育的好老师,才真正是这个孩子的福气。父母给予孩子的是生命,好老师给予孩

  • 拜佛(2013年)

    佛说心诚则灵有求必应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世人怎知其中的奥妙

    想升官发财你就去烧高香

    不管钱花多少

    想健康长寿你就去焚课挂功德

    勿问多大红包

    殊不知拜了一辈子求了一辈子

    仍然穷困潦倒

    磕了多少个头烧了多少柱香

    还是疾病缠绕

    忽然有一天

  • 《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是儒家经典的基础,是古代读书人必读的启蒙书。是历代帝王和贤臣君子推崇的首选经典。

    孔子的学生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是不是我给父母吃好、穿好、住好就算孝了?”孔

  • 8、攀比虚荣的危害

    在当今社会,尤其在学校里,攀比虚荣之风盛行。特别是女孩子,穿名牌,用名牌,显摆妆阔。家里有钱的这样做,没有钱的也死要面子逼迫家长满足其要求。不知厉害轻重的家长会尽量满足孩子,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是害了孩子,培养了孩子轻浮虚荣不切实际的性格,这样的孩子长大了绝不会孝顺父母,反而只会

  • 7、少年戒轻狂

    古人云:少年戒轻狂。孟子曰:“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俗话说:天狂有雨,人狂有祸。一个人要想成功,要学会谦卑低下,夹着尾巴做人。王凤仪老善人说:高处有险,低处有道。中国古典《尚书》曰:谦受益,满招损。恭敬谦卑的人,就会有贵人相助。

    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

  • 6、借贷的弊害

    莎士比亚说:“不要向人借贷,也不要借钱给人,因为钱借了出去不但会丢失本钱而且往往还得罪了朋友。向人借钱的结果会养成因循懒惰的习惯。”

    不到万不得已,自己不要向别人借钱(少年更不能碰信用卡,其中陷阱太多,水太深),若借钱已发生,回头马上归还,不能耽搁,并表示感谢,养成守信用,知

  • 上一页 12345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