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家与哲学,哲学家,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哲学的人,而这一类人,是智慧人群中的佼佼者。尼采认为,哲学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是体系,而是哲学家的个性。一切体系都必遭否弃,唯有体系中所包含的伟大个性能够地久天长地吸引我们,它们是“永远不可驳倒的东西”。

    与体系相比,个性不但是更有价值的东西,也是更本原的

  • 亚里士多德认为,所谓“第一哲学”或“第一科学”,就是“把存在作为未来来研究,并研究属于它本来固有的东西的科学。”在他看来,是经由感觉的经验去把握的,亚里士多德把柏拉图唯心论中的感觉和思维统一起来,走向唯物论方面。这个感觉和思维统一的辩证法,实在是从他的唯物论的认识论出发的。

    亚里士多德说:“纵然

  • 随着古代社会的消亡,基督教的成立和发展,而哲学及科学的发展,遂完全陷于停顿状态,在古代社会消亡的废墟上出现的是中世封建社会。

    古代生产样式及古代日耳曼共产体崩溃的结果,中世封建社会发达起来。而且部分地形成日耳曼族和罗马帝国的社会经济诸关系的特殊综合。这一综合之所以实现,是收于日耳曼族入侵罗马帝国

  • 哲学的历史发展中,有着内在的关联。哲学的历史发展,并不像黑格尔所认定的一样,是纯粹逻辑的发展、继续。但是,哲学的历史,显示着内在的关联,却是事实。就是说,哲学的历史发展中,有着内在的逻辑。

    然则哲学历史发展的内在关联,究竟如何成立的呢?哲学是受社会的下层物质基础决定的一种意识形态。这种哲学的意识

  • 古代哲学曾被黑格尔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从泰勒士到亚里士多德,第二期是罗马时代的希腊哲学,第三期是新柏拉图哲学。黑格尔说第一期是自然形式或者感性形式的完全抽象的思想,这一期又分为三段,把自己形成全体的希腊哲学。

    黑格尔对古代哲学所做的这种时代区分,是在自己的理念发展这一前提之上的。他的历史物和逻

  • 从作为科学的哲学史看,哲学的历史,就是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斗争史。同时,哲学的历史,不能不特别是唯物论的发展史,即唯物辩证法的成立史。

    哲学史上出现的无数哲学体系间纠纷,一句话,就是哲学上的两个根本倾向——唯物论和唯心论的长期斗争的表现。一切哲学的潮流和学说,总脱不出这两大阵营的一方面。结局,哲学史

  • 构成逻辑物和历史物的统一基础,就是认识上的人类历史实践、社会实践。所谓认识,就是客观世界向人类意识的反映。认识的这种过程——认识向着客观方面的运动,不单纯是直线的,简直复杂地、曲线地、辩证地进行着。

    因此,统一着逻辑和历史的,就是认识上的真理性的规准,作为认识的辩证法契机的人类实践。于是哲学除了

  • 虚无主义是迄今为止对生命价值解释的结果。虚无主义认为没有目的,也没有对目的的回答,这意味着最高价值的自动贬值。

    人们宣扬,倡导社会的这些价值,旨在为这些价值制造名声和气势。这些价值最终因为被夸大又过度的宣扬似乎真的就是上帝的意志,似乎真的是现实的、真实的世界,或者期望中的明天的世界,进而上帝的意

  • 到目前为止,世间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在创造中和超越了自己的,可是人们宁愿固守,宁肯成为大潮中的退潮,也不想去克服人,也不考虑作一个超人。

    尼采猛烈地攻击基督教有一个根本都原因:他看到了基督教禁欲和苦行的教条对人的肉体本能的压抑,认为基督教的基本思想是敌视生命的,这与他提倡如何增进生命感的哲学格格不

  • 人并不在他的发展中达到某一终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朝着常新的命运的进步中不断改变,这是他的存在的基本内容。他在这世上的每一形态都是他暂时造成的。每一形态的内部从一开始就包含着自身毁灭的种子。

    在历史已将他从一种生活形式逐入下一种生活形式,从一种关于自身存在的意识逐入另一种这样的意识以后,人能够

  • 上一页 第一页 678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