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时家贫,祖辈及父辈都是农民,家中并没有本象样的书,我所接触到的第一本书也是家里唯一的一本小人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看那书名,还以为是什么关于炼钢的书,自然是提不起我的兴趣的,况且那时识字并不多,虽然时时把它拿在手上,却并不了解里面究竟讲了什么样的内容。之所以会将它时时拿在手上有很大一部分是自

  • 微信,互联智能时代的产物,聊天交流方便的同时,“朋友圈”里的信息量更是多得惊人,且不说什么广告、谣言、各种歪理邪说,仅是其中或真或假的消息都让人应接不暇。我的原则是,看过便了,无需为此费神求证。隐约记得其中有一则关于“某寒区小学为了美观而强制学生冬天订制不御寒的呢子大衣当校服”的贴子,求广大网友扩散

  •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样一句极为通俗的国之谚语将普通百姓每天为生活而奔波的日常活动进行了形象而精准的总结。虽然,现代化的生活节奏让人们已经逐渐开始慢慢摆脱整天围着锅台转悠的那种束缚,物质的极大丰富也让我们从过去的想办法解决温饱问题而转变为怎么吃好、吃得有营养、主副食品花样更丰富

  • 粉汤,我当新兵时教导队周六晚餐标志性食物。因其制作材料主要是以凉粉、土豆片为主,辅以韭菜叶或者平菇及豆腐等配菜做成汤状,因而得名。

    教导队每周六晚上基本都是粉汤,主要是因其制作简便、节省食材且操作技术性不强,随便是个炊事员都可以做出来。况且通常情况下周未又不训练,对伙食的要求也就不那么的高。其实

  • 前些日带儿子去图书馆还书,停车时看见一个戴上等兵肩章的小战士从行政中心方向过来,对于那身橄榄绿的熟悉与热爱,使我不免对他多看了两眼。那是一个脸上尚且显着稚气的小兵,只见他径直走到图书馆广场旁边的一个卖炸串串的摊位前,熟练地点了几样小吃,并叮嘱其中一份儿要带走给多放点儿辣酱。听那说话的口气和点东西的熟

  • “燕儿麦”是乡人对野麦子的称呼,因为故乡话语多含儿话音,于是这“野”字便被读成了“燕儿”,那野麦也在乡人口中自然而然地就变成了燕儿麦。

    燕儿麦通常会伴生在麦田里,在冬季及初春时节,因为麦苗尚浅且矮,对于一个并未认真接触过麦田劳作的人来说,要想将燕儿麦从麦田里找出来那倒真是具有一定的难度。倘若到了

  • 火车站,一个城市的窗口。对于乘火车从远方归来要回家的人来说,出火车站对他们无疑是十分快慰的,毕竟马上就要到家了。而对于那些因着各种原由从不同地方乘火车来到这个陌生城市的人来说,从下了火车走出出站口的那一刻,他们的内心里除了满怀的期待,最多的我想应该就是忐忑甚或惶恐,毕竟迎接他们的将是一个并不能够十分

  • 生在中原,喜吃面食,虽迁居塞上江南鱼米之乡十余载,依然无法更改生养自己的那片乡土所赋予我的饮食习惯。盖应了那句老话“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一日不吃面食,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似的。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我对于制作面食所需的面粉的要求也越来越挑剔。

    现如今市场或是超市里出售的各样面粉包装是越来越精致,

  • 今日大雪,漫天飞舞。于银川这是难得的四月飞雪,于我这是难得的休息时光。闲暇之余便难得地看了中央6套的电影频道,认真看完一部电影《钢的琴》。电影于我的标准来说可能拍得并不算得是十分的入胜,但吸引我的却是那些旧时已荒废的厂房与机器,因为那些都是我幼年所熟悉的,也是一代人为之奉献了半生的地方。

    高大的

  • 菜馍,河南乡土特色面食。系用做烙馍(烙馍(luǒ mō)河南、江苏苏北和安徽皖北的一种汉族传统面食,类似煎饼又和煎饼不同。烙馍作为一种源自中原的面食,已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了。烙馍是用未发酵的面粉和成柔软的面团,用擀面杖擀成厚度约0.1厘米,直径约30厘米左右的圆形。在一块圆形中间稍微突起的铁板上

  • 上一页 123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