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城名胜众多,除城区内的古典园林、宝塔寺庙冠绝江南外,在城外位于太湖之滨的当数天平山莫属。其山青林密,奇石红枫,清溪蜿蜒等景致可谓是汇江南山水胜景之所在。天平山高201米,山体以岩石花岗岩石质为主,南连灵岩山,西北通华山、天池山,北接寒山岭和观音山,山顶平坦,可聚百人,故名“天平山”。历代文人墨客多

  • 苏州古城奇胜居多,城区内汇集了奇异园林亭阁,掩映在古老的民居之中,最显眼的莫过于几座宝塔,北有北寺塔,西南角有瑞光塔,西北是虎丘塔,而双塔就坐落于城东南的定慧寺巷内,成为沿干将路一带别致的景点。

    既称双塔当然是有二座塔并列而得名,此塔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是一对佛塔,两塔间距仅20米,塔为八面

  • 平江路,是一条普通的沿河石板街,也是古城苏州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一条街道,是古时苏州东城区的一条主干道,南起干将路,北接白塔路,全长1600多米。苏州在旧时也曾称为“平江城”,早在南宋时的苏州地图《平江图志》上,平江路即清晰可辨,其河流形态、街道建制与原先的基本相仿,而且还分明保留着“水陆并行,

  • 在苏州西南的太湖之滨的光福镇,有一处著名的古迹——司徒庙,是为祭祀东汉光武帝的大司徒邓禹而立的寺庙,因庙内有四株千年古柏,故又称古柏庵或柏因精舍。由此,大凡到光福旅游的人士,除了一探香雪海的梅花之外,顺道去司徒庙看古柏已成为必然。

    司徒庙相传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的大司徒邓禹晚年的归隐处,因他对东

  • 佛教自2000多年前从印度国传入后,便在这片大地上遍地开花,之后在梁朝达摩祖师只身来到中国,传授佛法,止于六祖慧能,自此创立了禅宗五大派。期间虽历经多次却难,可从未因此而终止求法的过程,最终发扬成了与儒、道齐名的三教之一,而最终与“儒、道、佛”的三教合流。同样在齐鲁大地上,济南的千佛山正是佛教石窟雕

  • 从小生活在江南的农村,走过了很多个不同的小镇,那些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临水人家太多的还是小时候的记忆。小河绕行于古老的小镇,沿河的石堤,临水的店铺,一座座小桥,一条条街巷,流传了多少童年的歌谣,唱不尽的似水流年,伴随着不变的歌声在成长。悠悠流淌的河水,长长幽深的小巷,船行在弯弯的小河,穿过桥洞跨上码

  • 在苏州的园林之中,狮子林有一些特别之处,首先在于园林的称呼,同样是园林而不称“园”。“狮子林”本身即是宗教用语,在佛学中佛为人中狮子,狮子座为佛之坐,泛指高僧坐席,林即禅寺。“狮子林”之本意为禅僧参禅、斗机锋之场所,园内各处建筑,尤其是堆叠的以假山群为代表,隐含了高深的禅理与儒家思想的融合。

  • 豫园是上海唯一保存完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园林建筑,园内多假山、池塘,遍布各处的亭台楼阁,掩映在树木间,虽无大气之作,但设计精巧,布局细腻,则以清幽秀丽,玲珑剔透见长,颇具小中见大之特点,体现出江南园林建筑艺术的风格,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豫园地处老城西厢,历来是最热闹繁华之地,汇聚了各地的

  • 苏州古城的园林天下闻名,是众所周知的。每一个园林都各具特色,每一幢景点的建筑都堪称是经典,看似随意摆放的乱石,随心种植的树木,均成为园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成为文化建筑史上的典范。就在这园林众多的古城内,有一处园林却偏居于一隅,并不很引人注目,尽管知之者不多,可在姑苏的园林史上

  • 怡园虽然在苏州诸多的园林中面积最小,仅约9亩,且东西狭长。建园时间也是最晚,在清朝的同治十三年由浙江宁绍台道顾文彬以所得明尚书吴宽故宅复园的废址上始建,由顾文彬第三子顾承主持营造,深通园艺的画家任阜长、顾芸、范印泉等多位参与了筹划设计,园中的一石一亭均先拟出稿本,待同大家商榷后方定,选用的材料均从各

  • 上一页 12345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