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韶山朝圣

    晨之风

    毛泽东在韶山诞生,韶山就成了圣地,韶山也就充满了神奇。在网上我不止一次看过韶山的照片,多少少梦里回韶山,但毕竟是虚幻。

    我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即便是在今天,我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毛派。这源于多方面的原因,我祖上出身于农家,绝对的贫下中农,我的父亲经常教育我,我们无论什么时

  • 周口崛起赋

    晨之风

    中华龙都,巍然东方。三川交汇,颍水泱荡。

    东浴阜阳,西依京广。北望宋城,南临蔡乡。

    伏羲创世,画卦洪荒。女娲补天,功勋标榜。

    神农艺谷,功德无量。老聃至道,寰球传扬。

    陈祖妫满,子孙兴旺。陈吴首义,史册流香。

    谢氏家族,汗青闪亮。叶氏庄园,中州无双。{

  • 远去的炊烟

    常常忆起老家的一座座农家小院。清晨或傍晚,院子里总会升起薄薄或缕缕的炊烟,炊烟在院子的上空袅袅盘旋,然后再无影无踪地消逝。我喜欢炊烟,带着饭香的炊烟味道是那么醇浓,温暖,就像老家的农人一样朴实,给人慰藉,悠悠的炊烟情结让我难以释怀。

    炊烟让我眷恋,更多的是给我心理上的感觉,这种感

  • 豫东大鼓书

    大鼓书是过去豫东民间说唱艺术的俗称,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豫东一带颇具情趣的娱乐曲目。那时的乡村没什么娱乐方式,盼星星盼月亮月儿四十能放映一场电影就是不小的奢望。貌似下里巴人的大鼓书以其通俗易懂受到当时老少爷们的欢迎,想起来至今让人品味。

    唱大鼓书的服装、道具、伴奏都很简单。一只扁圆

  • 老家的四次盖房

     

                                         

        前几天,接到老家父亲的电话,说是准备盖房。我很是吃了一惊,父母都是六十多岁的人了,早该安享晚年了,为什么还要硬撑着盖房呢?我感触颇多,不由得想起了老家我印象中的几次盖房。

       

  • 儿时那些“歌”儿

     

         我的童年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绝对的老70后人。跨越了两个时代:前一段时期遭遇“文化大革命”,后一段时期赶上改革开放的好年头。儿时的记忆里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娱乐,不过最有趣的还是大家伙儿一块儿唱儿歌。

        儿歌也可以叫做童谣,是流传于儿童之间的歌谣。之

  • 麦场里那些活儿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麦收季节是一年里最忙的时候。那个时候没有什么机械化工具,基本上都是靠人力收割拉运麦子。富有劳动耐力的村人把麦子一镰一镰收下来,再用架子车运到场地里,然后套上牲口拉着石磙一遍一遍地碾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沿袭的农耕收获方式。经过繁琐的程序,最后才能见

  • 摸蛤蜊

        老家村东有一条现在看来不怎么丰沛的小河,但过去却是我的乐园,在那里撒下了我儿时摸蛤蜊太多的脚印。

        蛤蜊在陈州方言里叫河里爬子,而其学名“河蚌”则很少有人叫起。童年时的故乡,小河浅滩里和通向田野的沟岔里是蛤蜊钟情的天堂。儿时的蓝天和绿地不存在环境问题,蛤蜊在这样的环境里

  •  村里又一个人走了

     

           每次回老家,总是怕看到父亲忧郁的眼神。我感觉那是一种生命倒计时留恋的眼神,尽管父亲以前是一位生活豁达的人。

           父亲总是喋喋不休地向我报告村里又一个人走了,这个人如何如何走的他可以描述得清清楚楚,我很惊奇他的记忆,报告完后父亲总是不免发出一

  • 犁地耙地那些事儿

         

     

    故乡的秋收秋种绝对是一个充满繁忙的季节,路旁的田地里到处是忙碌的人群,大家笑容挂着脸上,收获着秋的丰硕。村人在紧张地把各种成熟的果实搬回家,堆成垛,该窖的窖,该挂的挂。渐渐地,丰盈的田野慢慢退去,留下一片平坦的地面来,一些蟋蟀、蝗虫在上面蹦跳,它们在抓紧

  • 上一页 1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