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街头新景看古董

    文/溪水一石

    不知从何时起,小城街道固定的地方——民政局大楼前的街边出现了一连串的“古董摊”,那么惹人眼目,用当下时髦话讲就是“很吸引眼球”。每逢农历双日,这里就呈现出一道独特的风景。不信,你看看,街道哪儿有这么热闹,一圈又一圈地围满了人,听着摊主故弄玄虚的讲述,人群中不时传

  • 达溪水畔漫话柳

    文/溪水一石

    长年累月养成的习惯,晚饭后沿穿城而过的达溪河边散步,河边护栏旁的人行道处排排垂柳,犹如小城的迎宾小姐,令人赏心悦目。一年四季,不论早晨还是旁晚,只要来到河边,总会看到有好多人散步。或三三两两,结伴慢走,或孤身独影,疾步而过。

    时令眼看三月过去,清明在即。可小

  • 远去的乡村堡子

    文/溪水一石

    堡子,在我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这是因为我家老屋对面的塬边沟弯处就有座堡子,少年时常去那里玩,听老人们讲与堡子有关的故事;刚参加工作,又是在一个叫蒋家沟的马泉堡子教书。一个是我出生地,一个是我走向社会的第一站,由此我便与堡子结下了情缘。

    眼前的堡子,在上良乡蒋

  • 灵台记忆---辘轳绞水

    文/溪水一石

    说到辘轳绞水,年纪稍长一点的朋友也许还会记得过去在乡下庄头的某个地方,总有人们日常生活用水的井,或在室内,或在室外,井台上安着绞水用的辘轳。现如今人们能看到的用辘轳在井里绞水,大多是影视剧里的情景。为了寻找即将被历史尘封的传统劳动方式——用辘轳从井中绞水

  • 仰望灵台

    文/溪水一石

    灵台,一个带有点神秘意境的词,她既是县名,又是建筑。最早诞生在三千年前周文王讨伐密须国凯旋于达水丁流的地方。那时,君臣同庆,筑台告天,看得见的一座“灵台”从此诞生,1400年前的隋炀帝又始设了灵台县治。此后的千百年来,灵台就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有特定含义的文化符号,

  • 夏赏荷花红崖沟 文/溪水一石

    八月上旬,看到朋友圈一张张荷花照片,很是动人,细看说明,才知道这么漂亮的荷花就开在离县城不远的红崖沟鱼池。当时虽然动了前往观赏的念头,但终因天热身懒而迟迟没有动身,想着再“等一等”。眼看八月将尽,天也不是那么热了,这天中午,便叫上李师和节目组的小柳一起去红崖沟鱼池

  • 夏 访 珍 珠 山

    文/溪水一石  

    七月的最后一天,我们一行五人去珍珠山林场采访。原本计划在秋天的事,只因酷暑难当,为寻求短暂的“解脱”,几个人一合计便提前成行。既是工作采访,又是为了感受盛夏时节这里的清凉快意。

    珍珠山,光凭这名,就足够令人神往。这天离上早班还有一个小时,我们就已出发

  • 为了快速打开网页,我随便输入自己去年11月发在散文网的一篇文章题目,万万没想到,百度竟然出现了几个网址。高兴之余逐个打开看,原来是别人剽窃去的。一个是江西教师网的章老师原封不动照搬到自己的作品集里;一个是江苏淮安一刘姓法官更改了题目、删减了有地域特色的部分文字后发在中国法院网上。拙作能被他人剽窃,一

  • 酷暑之下好无奈

    文/溪水一石

    七月底八月初,正是三伏顶峰期,铄石流金。连续一月滴雨未降,旱情不仅造成了部分农作物的干枯死亡,形成绝收,而且造成河水断流,人畜饮水也发生严重危机。小区门口张贴着自来水公司的告示:水源不足,限时供水。平时生意萧条的纯净水销售站也不再送水上门,随之而来的是市民排队买

  • 西屯的地脉

    文/溪水一石

    俗话说,人有人脉,地有地脉。在陇上第二大塬的什字塬腹地有个叫西屯的地方,因了那里地脉绵长故事多的缘由,让我对其情有独钟。

    初夏时节,我们来到西屯采风,汽车沿吴凤路穿行,成片的果园和绿浪翻滚的麦田呈现着一派丰收在即的景象;近年来沿吴凤路修建的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村民住

  • 上一页 123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