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时羡酒,源于父亲。

    灯下,一人,一杯,一菜,拈杯抖腕,呲—声,一杯酒入口,浅笑盈面。菜,就是寻常的腌萝卜干,杯,也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青花杯。可这,丝毫不影响父亲的自斟自饮,惬意悠然。

    我当时可能也就三四岁的样子吧,小夜猫子,少觉,妈妈带着哥哥姐姐都睡了,偏我不困,趴在桌沿上,好奇地看着父

  • 暑假,点点从西宁回来度假,点点爸因为工作调动,也难得有了闲暇时间,于是,一家人挑了个周末,一起回老家去看望点点的爷爷奶奶。

    爷爷奶奶久居桑林,桑林在草色青青的中条山上,天气晴好时,站在门口的土坡上,可以远眺山下细线一样蜿蜒的黄河。桑林还有依山而修的梯田,此时的田里生长着金灿灿的油葵,拔节的玉米,

  • 下午下班,秀红开车来接。一见面,她就急切地追问:“快想快想,咱们一会儿去吃啥?我请客!”

    刹那间,菜煎饼、羊肉锅,卷卷……各种美味小吃飞快地在点点妈脑子里转了一圈,最后脱口而出:“去襄汾吃油粉饭吧?”

    “行!”崔姐拍板。

    “好!”秀红响应。

    于是,油门一踩,一辆车,拉着三个馋嘴的姐妹

  • 这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两个人,一个背包,来回历时两天半。从地处汾水之滨的临汾到素有“海藏咽喉”之称的西宁,全程1165.64*2公里,海拔2695米。目的就一个:走,咱上西宁去看点点!

    做这个决定的是点点爸。当时,正值小长假的第一天,不用上班,点点妈本来还在床上赖着,闻言,“腾”一下就从床上坐

  • 在桑林的饮食文化名片中,“枣酣子”是一道绝对不容忽略的乡村美食。

    第一次听到“枣酣子”这个词,是在电话里。电话那头,热情爽朗的三姐夫大声邀请:“快来吧,你三姐在烧‘枣酣子’呢!”

    什么是“枣酣子”?而且还是用“烧”的?这个陌生的词汇立刻勾起了点点妈极大的好奇心。在她的想象中,勤劳能干的三姐此

  • 点点家今年的新年,是从厨房里第一颗肉丸子“哧溜”一声滑下油锅开始的。接下来,是第二颗,第三颗……随着勺子的不断挥动,原本新鲜粉嫩的小肉球在高温热油的热情拥抱下,美滋滋的上下翻腾着,欢呼着,逐渐变成一个个焦黄色的小丸子,浓浓的年味就随着这小肉丸的香味四溢开来!

    炸丸子的肉馅是点点一家利用春节前最后

  • 2017年,对点点一家来说,充满期待,也充满喜悦。

    这一年,最让点点家激动的事,是点点顺利考上大学了。说实话,从小学到初中,点点一直成绩平平,中考时,都没能考上重点高中。没想到,上了普通高中的她好象忽然开窍了,一改往日懒散的模样,奋发图强,埋头苦学,成绩突飞猛进,三年后的今天,终于如愿以偿,顺利

  • 高考前,和景仙老师合影

    2017年夏天,对点点一家来说,充满期待,也充满喜悦。因为就在这个夏天,点点如愿以偿,顺利考上大学了!

    说实话,从小学到初中,点点的成绩一直是中不溜,原因取决于她那能把点点妈气得发狂的懒散。——天哪,也不知道你们见过这种熊孩子没有?每天写作业,多写一个字她都会哭!除此

  • 祥和的乡镇伫立在落日的余晖中,曾经属于古都的繁华也在时间的打磨下凝汇成一份纯朴。禹王城,这片可亲的土地哟,养育了祖祖辈辈多少人,又承载了多少人甜柔的回忆。

    每年回禹王城,站站停的绿皮车是必坐的,快节奏的生活似乎并没有带给她太多的压力,让她幸运的保留了自己的一份平和,不紧不慢的穿行在晋南广阔的田野

  • 久居异乡,想念的不仅是故乡那片遥远的土地,让人心心念念的,还有味蕾上的故乡。

    点点爸应邀参加老乡聚会,点点妈做为芮城媳妇跟上凑热闹。一帮从洞宾故里走出的芮城汉子围桌而坐,一边品尝来自家乡大厨制作的空心饼夹肉、酸汤面,一边畅想故乡久违了的特色小吃,……席间,一老乡谈起了风靡家乡亘久远的一种面食——

  • 上一页 12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