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写作
为何写?
一、真正喜欢是前提
我不认为大学生写书出书是坏事,更不认为想当作家是不良动机。但是,这不应该是主要动机甚至唯一动机。如果只有这么一个动机,就会出现两个后果。第一,你的写作会围绕着怎样能够被编辑接受和发表这样一个目标进行,你会去迎合,失去了你自己的判断力。的确有人这样
2015-03-28 20:56如果再遇见
文/邓忠胜
我们相信站在两条平行线上的人永远也不可能相遇,两两相望就已经是福分到家了。我们也相信只有站在两条相交线上的人才能相遇,才能在一起,是不用加以修饰的福分,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但我们却忘了这也只是给相遇作了保证,并不能给在一起作出担保,因为两条相交线交叉后永远也无法再相交,
2015-03-17 16:45在当今社会里谈文明似乎是始作俑者,也是一件极其尴尬之事,但找回文明确是应当头棒喝,迫在眉睫。尤在中国现在人之中。
有人说到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这着实不假。但这五千年的文明恰好就不包括如今这个时代,似到了如今文明就戛然而止了,文明就成了不孕不育的母亲。我们却还举着文明的旗帜招摇过市,欺瞒行骗。这
2014-08-31 21:40——读《李银河:我的生命哲学》
我结识李银河并非通过王小波那里获得讯息,虽然对王小波的作品也读过不少,但至于文学外的信息他却守口如瓶,似乎没有透漏半点风声。自然对于李银河这样的人物就不得而知了,虽为著名作家王小波之妻。如今偶然之间的翻阅发现李银河所著的《李银河:我的生命哲学》方才有所了悟。当然,
2014-07-05 14:25如今觉得那些曾经认为的所谓的好文章现在不过是些文艺腔的盘旋罢了,既无民国文人的忧思与趣味,也无当代的文风。个人的人生体验与深思更是罕见。不过那些文章的确令自己心生澎湃过,现在想起来还是有些可感念一番的地方的。毕竟来说文字也传达着一种情绪,那些情绪在文字里游荡并存在着。文字里的内容深浅不一,惟其如是如
2014-06-28 22:21寄一笺书语,追忆六月,乘时间竹筏,追寻六月,任流年尽苏,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六月,既是一个收获亦是一个怀揣着感伤与多情的季节,有人追寻着燕处危堂下的快乐,亦有人体会着暗雾笼罩下小绿洲的自由。这个季节,人的面态千万种,有人为考试的失利而痛哭流涕,有人因畏惧步入社会这个大家庭而不舍纯洁的校园友谊,
2014-06-27 16:14【何处平权】
按照名词解释的话权利有一个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指法律赋予人实现其利益的一种力量。与义务相对应,法学的基本范畴之一,人权概念的核心词,法律规范的关键词。在家庭、社会、国家、国际关系中隐含或明示的最广泛、最实际的一个内容。从通常的角度看,权利是法律赋予权利主体作为或不作为的许可或认可。理
2014-06-23 15:24【见义勇为】
如今见义勇为的举动已是罕见了,常常的是不是人们心地不善良,而是缺少了作出举动的能力,或是一种“责任分散效应”让人旁观了。再者就是模范者更是屈指可数,因为不再有人敢模范,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树大还招风”,如今大家觉得当个见义勇为模范者是一件吃力不讨好之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诸
2014-06-19 22:18爱与恨
缘分既是一件蹊跷之事,又是一件微妙之事。通过缘分你可以与你希望或是不希望遇到之人相遇,在相遇之中你可以找到伴侣,亦可以找到知己或是朋友。不仅如此,缘分让你与你的父母在一起而不是其他人。缘分太奇妙了,奇妙得我们三言两语也无法说清它的奥妙,仿佛成了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事。
不相信缘分之
2014-06-12 12:01前久看了一个人写了一本书,就说自己一辈子大好时光就毁在书的手里。以致书中带有各种各样的批判、抱怨与忏悔。这本书我才看了序言,刚开始带着一种怜悯心去试着关怀作者,对于作者这样的遭遇深感同情。后来却是带着好奇心把序言看完,想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至理名言时不由自主地将好奇心收好,我怕其中万一有着
2014-06-09 21:37- 上一页 123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