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宋代诗人翁卷的“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不求甚解,心中疑惑得很:难道宋代的时候,田野里也是白满川的地膜不成?及至反复诵读,看了注释才知道人家笔下的白满川是因为稻田里的水倒映蓝天所造成的白满川,和现在的地膜根本扯不上边。
但是,西北的乡村四月,确实也就是翁卷笔下所描述的景象,这景象和江
2014-05-25 12:26我在田间小道散步的时候,又一次遇到了她,她依然很谦恭的向我问好并侧身让我先行。
她是一个容貌端庄的女人,同时也是一个神经有问题的女人,村子里人都喊她疯女人。
四年前,我调到现在的学校任校长,代六年级语文课。上课的第一天,我发现有一个坐在后排的男生注意力很不集中,神情忧郁,问他是不是有事或者不
2014-05-10 18:15每年的春天,我的小城就成了一个真正的花城了!而这种变化,仅仅只是七八年的时间。
小城地处陇东一隅,属于高寒阴湿地区,原本与花是很缘悭的,早先的街道两旁,全是国槐树,一直到六七月里才能看到如小米粒般的槐花,春天里鲜见花的芳踪,就是双凤山公园里,在春日里能够看到的也只是灼灼的桃花和粉红的杏花了。{p
2014-05-03 14:27每年的春天,我都要努力着完成一个心愿:把春天尝遍!
从捡拾第一捧地软开始,也就是品尝春天的开始。在一场毛毛雨之后,到那阳山洼上去寻寻觅觅一阵,很不容易地捡得半塑料袋黑魆魆绿莹莹的地软,回到宿舍,三番五次地淘洗干净,和点酸菜,捏几个地软包子蒸上,就美滋滋的等待着。包子还未出笼,清香已经四溢,招来了
2014-04-30 21:01在华亭名目繁多的面食中,色味俱佳最受吃货们青睐的,应该非麻食莫属了。
麻食子又叫猫耳朵,是华亭的传统面食之一,历史悠久,口感独特,深得华亭人和外地游客的喜爱,声名遐迩。
做麻食子是一件比较费时的活,先将面粉加水调和 ,面要和得稍微软一点,揉面至光滑,捂在盆内稍醒,醒面后用手揪成小团,案板上撒
2014-04-18 20:23清明节放假的最后一天,河西的一个朋友打来电话,邀请我到野狐峡去游走。对于朋友的盛情我很感激,可是想到春天的野狐峡,那个幽深阴冷的石峡,南北两山全是黑魆魆冷铮铮的石头,稀稀不拉的几棵树也许还没有生出叶子,至于那些夏日里还算茂盛的茅草,这会可能才从冬眠中醒过来吧。我实在想不到那僻静清冷的野狐峡这会有啥看
2014-04-12 20:29探春是一种灌木,也是关山里开得最早的花,她娇小羸弱,无论谁看见,都会心生怜爱。
初识探春是十八年前的一个早春。那是我调到山寨任教的第一个春天,地处关山深处的山寨,似乎被春天遗忘了,虽然已经是早春二月了,可是到处沉寂冰冷,看不到一丝春天的景象,也嗅不到一缕春天的气息,就连冬小麦都依然酣睡,没有一星
2014-03-30 12:35大西北陇东人的春天不是眼睛先看到的视觉享受,而是舌尖上先感受到的味觉品尝。
虽然春分都过了好多天了,但是陇东的山坡沟洼,依然黑魆魆的死寂,远山的背阴处还残留着几缕冰雪,田野里空旷寂寥,没有一丝春天的踪迹。
随着天气由晴朗转为薄阴,牛毛一般的细雨若有若无的洒落的时候,那向阳的山洼上就热闹了起来
2014-03-23 15:52地处西北陇东一隅,春姑娘姗姗来迟已经使这里的人们习以为常了。看电视上的画面,到处都是春的信息春的妩媚了,可是我们这里依然看不见春的一点点踪影。
春天和西北的陇东一直缘悭。虽然惊蛰都过了好多天了,可是风刮在人身上还是不由人要打哆嗦,人们都还包裹在厚厚的棉衣里,圆鼓鼓的饱胀。西面的关山上,背阴处还是
2014-03-21 20:31家风是一种无痕的教育,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对后人是一种无言的教诲,无声的榜样。说到底就是一个家庭的规矩。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是自己的后代具备良好的品行和家族兴旺发达,从古到今,大多数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用来约束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随便找一个古今名人,追根溯源下去,你就会
2014-03-15 13:00- 上一页 第一页 6789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