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八十年代出现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之后,八十年代中期由马原所引发的另一种文学形式——先锋文学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所谓先锋小说,最先是一个动态性的概念,泛指在文学发展过程中,一切具有超越既定法则,勇于进行新的艺术探索的小说。但在中国当代文学语境中,这一泛指却得到了特定的所指。它特指八十年代出
2014-09-06 23:29【一刀作品】
我回想自己初次涉足散文网写作的情景,仿佛是一场不经意的散步让我在某个街道的拐角一不小心转入了——某个柳暗花明的去处。也许可以说,我来到了河边,从城市喧嚣柏油路上一直往前走,有一条并非深远,也并非静谧的河流挡住了我的去路,在我驻足犹豫的片刻我选择看看河岸的风景,那种枯黄的柳树在夕阳照
2014-09-04 17:55【一刀作品】
按道理说这是一个虚拟的夜晚或清晨,仿佛在异地而思故里,承新欢而念旧人。见异思迁,喜新厌旧,历来为人所诟病,既如此,思故里和念旧人,就好比是成功出轨的男人希望得到遭受伤害的元配夫人的谅解,并且通过回忆曾经的美好来打动她一样,本身而言就龌龊不堪了。然而男人于女人间的争风吃醋莫不爱息事宁
2014-08-28 16:07【一刀作品】
写诗歌需要灵感,做文章也需要灵感。每一篇文章的阐发,每一个故事开始,每一个意见的萌芽都需要一个契机,仿佛一把钥匙,打开为文者潜在而隐遁的意识。好比一座火山的喷发,也许因为一块石头偶然间的触动打破了长期积聚的平衡。然而如果是一潭死水,却是无论怎样的撞击都不能翻起浪涛的。
久不点墨
2014-07-18 12:50【一刀作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
仲夏,阴雨,空气里弥漫了尘埃的味道。
撑伞,水雾空濛,走过去姑娘曼妙的身影。对于诗人来说,是一个写诗的日子。诗人将在雨中漫步作行吟状;惯于思考的人
2014-06-22 14:44【一刀作品】
——读格非《边缘》
格非是清华大学的教授,正如刘震云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一样,这样的事实并非能够增添他们作为一位作家头上的光环;唯一能够衡量一位作家的尺度应该是他的作品。毫无疑问的是,对于“学养深厚”和“著作等身”,两位先生可谓少数能够当之无愧的中国现代作家。
五四时期成
2014-06-01 17:56【一刀作品】
——读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
从出生一开始,我们就在寻找这么一个人,一个言语投机,酒逢知己的人。好像心里憋着一千年的话要说,但这个说的对象,必须是一个能听懂这话的人,也许也不需要听懂,而是这话说出去,心里能够得到安宁,好比一块悬着
2014-05-15 12:36乍听之下,这其中仿佛隐藏了某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或者说,笔者似乎对于真相保持了良好的好奇心。然而我所要说的话,无非都是诸位司空见惯或者说见怪不怪,甚至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致于漠视,容忍,放任自流,即使泛滥成灾也毫不在乎的问题。
多年以前读到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惊出一身冷汗,原来五千年来我们引
2014-04-23 02:06【一刀作品】
我常见写老房子相关的文章,只要是识得几个字的人背井离乡之后,孤苦伶仃之时首先想到的,大抵还是老房子;当然也有走南闯北,渐渐发迹的,居高堂大厦,也发老房子的情结。前者许是于凄风苦雨之中,思念起老房子的好处,虽则称不上富丽堂皇,终归还能挡风避雨,不至于寄人篱下,流落市井;后者许是锦衣玉
2014-04-18 00:26【一刀作品】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单是一个“故”字,就已经让我顿然百感交集,一下三个“故”字,更是让人思绪万千神往不已。不言而喻,这个题目传达出一个意思,文艺一点说,那叫“怀旧”,通俗了讲——过去真美好啊。
那是少年的时光,仿佛上个世纪,民国初年的事情了。也许是读了很多民国作家著作的缘故,我总
2014-04-12 11:02- 上一页 1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