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家,每一个物件都有用处,每一个场所都是需要。存在,就是合理;浪费,就是犯罪。可以说,老家人真正做到了物尽其用。
有屋的地方,就一定有场坝,场坝是屋的延续。就如老家的人,做农民的就一定有像样的农具,农具是农人的延伸。
场坝,我们又叫晒场。粮食收割后,在归仓储存前,要放在晒场里,经由阳光的暴
2014-08-28 00:40快冲碓,慢捱磨。碓,是老家那地方的脱壳机。
老家是二高山,七分山田,三分水田,种苞谷也种水稻。稻子收割了,大部分要上交给国家,作为口粮分到每个人头的就很少。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米都是金贵的东西,除了逢年过节,平日里,除非有贵客上门,很难吃上一顿囫囵的。
金黄的谷子成为雪白的米,要除去那层金黄的
2014-08-23 23:05在没有粉碎机这样的现代动力机械的时代,要吃上一碗称心的饭,就全靠磨子。
老家那地方,苞谷是主粮。将苞谷做成饭,这个过程很复杂,和很多地方不同。先要将晒干的苞谷籽在一种俗称大磨的磨子上磨成细细的粉,再用一种叫面筛的竹筛筛,然后再将筛下的包谷面羼上适量的清水,放在一种叫甑子的器具中蒸。一般要蒸两道。
2014-08-22 19:43“扁担长,扁担宽,太阳月亮一肩担。上夔府,下施南,赚来肉米敬爹娘……”
很多往事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记忆的长河里湮没了,独独这首有关扁担的儿歌,不时地从记忆里泛起,依然是那样的清晰、温馨。
上世纪,三年自然灾害过后,老家那地方第一次出现人口爆发式的增长,小孩出生率高过任何一个时期,可以说是空
2014-08-21 20:35播种,收获,是农人的日常功课,也是农人一生的概括。在播种里修行,在收获里圆满。
老家那地方是二高山,七分山田,三分水田。一入夏,油菜的枝头就生出弯弯的角,高高的举着,像温顺的小兽。数日骄阳,几阵熏风,油菜就饱角了。成熟的油菜低垂着头,在开镰之前,卑谦、感伤地向大地感恩,话别。
镰,是刀的一种
2014-08-19 20:29老家那地方,不是上,就是下,不少的山路都很逼仄陡峭。运送物资,全靠背篓。
背篓,是竹制品,俗称篾货。做篾货的,就叫篾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老家那地方,盛产竹子,有慈竹、水竹、金竹、兰竹,还有那种永远长不大的毛竹。家家户户,屋角场边,都有小块的竹子,成为屋子的点缀和装饰,是一笔小小的财富。{
2014-08-18 20:41在农具中,我对犁,一直心怀崇敬。
在老家,犁是重型农具,也是重要农具。翻耕土地,全靠犁。犁不到的,叫茆,要用锄头挖。犁庞大的体型,翻耕的效率,让人凛然生畏。在乡下,大,往往就是力量。力量,就是效率。犁,是农具中的霸主。
犁,由犁弓、犁板和铧组成,形状就是一个斜卧的“力”字。铧,是一个三角形,
2014-08-17 16:24又做梦了,梦的主题依旧是老家,童年的生活:游戏,器物,劳动,牛……这些渐渐被遗忘的东西,一一在梦中复活。似是在提醒我: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
在乡下,坐一个家其实也挺不容易的,吃穿住用,一样都不能缺。用的东西,是家之所以是家的部件,成员。就像麻雀,虽然体型小,但肝胆必须全。
用具中,最重要的就
2014-08-16 11:14玉米正在黄壳,像即将分娩的村妇,慵懒倦怠。这些在老屋废墟上成熟的玉米,让我感到特别的亲切。我知道,这是由于我和它们之间存在着的血缘关系,我们都是在这里发芽,拔节,长大。它们,就是我的亲人,我的晚辈。
这次回老家,是带着女儿一起回来的。女儿即将出国,要到遥远的北欧去攻读博士,一去就将是好几年。{p
2014-08-16 11:13一段时间,通过网络传播的各种谣言沸沸扬扬,甚嚣尘上。几则所谓政治谣言的流布,引起了执政当局的警惕,终于采取行动,取缔了几家网站,拘留了一批造谣者。可谓大快人心。
何谓谣言?“凡街市无根之语,谓之谣言”(见于《东周列国志》第一回)。用现在的话来理解,就是不依据事实,而是凭空想象或根据主观意愿揣测,
2014-07-22 23:54- 上一页 12345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