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沙朗人种田(二)

    种麦、种麦农具,麦汁(麦汁嫩)、焦麦粞(炒麦粉)

    解放前,沙朗有小麦、元麦(又叫管麦)、大麦(燕麦的一种)三类十几个品种,种法一样,大麦最耐旱,产量较低,小麦产量较高。麦是一年的夏熟。

    种大麦,大都种在港坎岸旱田里,因没法用牛耕田,都是人工岔田,拍扯碎泥土,散种,

  • 20,沙朗人种田(一)

    沙朗人将种庄稼叫种田。将种在田里的庄稼叫粮饭。

    沙朗人得天独厚,靠母亲河扬子江的哺育和恩惠,有了肥沃的沙田和美丽的家园,在这块新生地上生存,繁衍后代、繁荣昌盛,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沙朗地域文化,农业的科学技术文化,就是其中最光耀的一种。回忆前辈充满智慧的劳作,定能更添尔等

  • 19,话说沙朗奇特的人文现象和奇特的“洲朗人”

    即使到二十一世纪,你随便行走在沙朗哪一个角落,你都会惊奇地发现,你周边的人,虽衣着打扮一样、皮肤黑白一样,头发眼晴一样,一样的精明,一样的勤俭,一样的待人接物,但你一开始,就至少可以听出四种口音(语调、方言)的人,(江南、老沙、江北、常阴沙)在同时

  • 18,民国沙朗葬礼仪式习俗之五,吃米饭、做七、做道场等

    沙朗人为老死、久病不治而死的人办衰事,叫办“白喜事”,请人吃饭,叫请吃米饭,也叫请吃羮饭、请吃豆腐饭。吃米饭,三种葬礼,三种排场,三种花费,三种吃法。

    小葬礼前后花三天时间,吃一顿米饭,就在送葬的当天晚上。葬头、葬工、锁呐手等都在邀请之

  • 17,民国沙朗葬礼习俗之四,大葬礼仪

    当年沙朗能做大葬礼仪式办衰事的人家,必定是沙上的达官贵人、军政要人,大地主、社会贤达闻人等大富大贵有势力的人家。把葬礼当‘白喜事’办。通过葬礼,既显示了他的地位、威势、权力,又能趁机收受大宗孝敬。搞一次大葬礼的大人家,就能发次大财。

    大葬礼的一切仪式、礼

  • 16,民国沙朗葬礼习俗之三,中葬礼仪

    当年,能举办中等葬礼的人家,起码自家有地,能安排一只坟地。但中等葬礼花费不小,一般自耕农还是只能按小葬礼仪式办衰事,只是棺材落葬在自家地里,也沒有能力先做坟院。所以能按中葬礼仪式办衰事人家,一般是富余农民,小地主,工商地主等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家,而且将衰事真

  • 15,民国沙朗葬礼习俗之二,小葬礼仪

    小葬礼仪,前后三天,吃一顿米饭。以佃农做小葬礼仪式为例:

    人一死,先将死者床上的蚊帐,连同蚊帐的竹竿一起丢在自己住的屋顶上,这叫死后“出帐”。卸下一扇大门门板放死者,用二张长凳搁放在客堂间,脚向大门,头顶上点上一盏灯草芯长命灯,脚跟边放一只大兰花菜碗白米

  • 14,民国沙朗葬礼习俗之一,选坟地做棺材

    葬礼文化,是地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沙朗人不管来自何方,也不管何时来沙朗,都相信用棺材土葬,入土为安。沙朗自有文字记载后,随着朝代的变迁,各时期的葬礼是有不同。听老辈里人讲,民国初年,段山二夹坝尚未筑好时,沙朗南沙地区的葬礼大致分大、中、小三种等级,三

  • 13,民国沙朗婚姻现象种种

    由于交通不便,生活艰辛,白手起家,财产有限,旱涝水灾,缺医少药,当年沙朗的穷人占的比例很大,大龄男女青年比例较大,人均年龄较低,造成解放前沙朗的婚姻形式、家庭组成有一些奇特的现象。

    指腹为媒、娃娃亲:门当户对的二家人家,关系不一般,双方女主都有孕,在双方都有意愿的

  • 12,民国沙朗婚礼习俗之五,花轿、小唱轿及其它婚礼

    当年在沙朗,能坐八抬大花轿出嫁的新娘,必定是良家黄花闺女,这是最根本的条件,其次才说到经济条件。经济条件差的,只能租四人抬花轿接新娘,没钱租轿子的穷人,租驴、用独轮车接新娘,最穷的人家,挽个小花布包,趁黄昏时,在媒人、亲人护送下,走到男家,当然

  • 上一页 第一页 6789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