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惊蛰,二月节,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第3个节气,在公历3月5-6日之间(2020年在3月5日)。是个惊天动地、酣畅淋漓的节气,一般这日,雷神轰隆隆地,敲响春天的集合铃,惊醒贪睡的虫子,赶快出门,和起早的鸟儿、忙着美化的花草树木一道,为大地做些事情,开始新生活。自此,农村进入春耕季节。我的老家人

  • 沾衣欲湿杏花雨。古人嘴灵,每年清明,都要下点杏花雨。好像,清明时节下雨,才有了祭奠的气氛。天都落泪了,人思念亡亲,格外悲凄,掉了魂似的。

    我国24节气里,唯独清明既是农事节气,又是祭祀节日,融汇自然、人文两大内涵。自然与人性通灵,爱自然,祭祖先,具有双重情感意义,真正体现了天、地、人和谐统一。民

  • 春天,不去拈花惹草,好像很对不起这个季节。尤其是今春,在家闷了一个多月,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草绿没绿,花开没开,柳树垂下绿丝绦没?真的不知道。有时,连今天日子是几?都说不清楚了。疫情没结束,像我这样的闲人,还不能到处闲逛,想看看春花,就去古诗词里,望一眼春暖花开的美景。

    在春天,都会来句:“桃

  • 烟花三月,春雨濛濛,真是久旱逢甘露,新爆的花苞儿,饥渴的麦苗、野菜和草木,呷了几口雨滴,精神头儿都上来了,红艳耀目,绿气逼人。眼前的绵绵细雨,恍然从古诗词里,飘飘洒洒落下来。

    古代诗人,笔下生花,用绮丽唯美的佳句,描绘出一幅幅绝妙的春雨图。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里,处处可见吟咏春雨的作品。有的摹写物

  • 春分,名字和谐唯美,好像在这个节,每个人都能分到一篮春色。这日,阳光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昼夜时长相等,南半球平分秋色,北半球平分春光,阴阳相半,寒暑平均。《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古人为指导农业,殚精竭虑,在二十四节气基础上,又细化出七十二候。各

  • 下雨了,对面的山,上是雾,下是雨,半山春雨半山雾。

    山顶的雾,又浓又厚又重,与天黏连一起,像给小城吊了个石膏顶。不白,暗色调,简洁而潮流,给人一种艺术美。雾是山越高越浓,从上往下慢慢淡下来。今天的雾也是遵循这个规则,山顶的雾浓得化不开,厚得密不透风,沉沉压着。往下,雾就有了流动,向山沟灌,向山下

  • 我打记事起,和鸟儿就是近邻,同住一个村庄。究竟谁的祖先先来这里?没资料记载,也没谁能说个清楚。凭良心说,鸟儿是原始土著,人是外来户。就我这族吧,我的祖先从安徽桐城移居到这个山沟里,不过240多年,是鸟儿接纳了我们。

    村庄没出过名人,名鸟有多少?我也说不清。我只晓得一些鸟儿的小名,麻雀、喜鹊、乌鸦

  • 宅家躲避疫情,快一个月了,已习惯了安之若素的生活。天天泡杯清茶,对坐幽窗,悠然看景。人一没事,心就辽阔,思绪驰骋天涯。而更多时候,是飞向故乡,落在老屋门前一丛望春树上,学佛在花朵里打坐,慈悲为怀。

    一丛望春,挤在一条沟边,一家大小,有十几棵,大树碗口粗,小树盈握。树干端直,雄奇伟岸。树皮浅绿光滑

  • 雨水后4天,到了“龙抬头”节。祥龙升天,春雷击鼓,雨水就多起来。阳气上升,大地苏醒,花草树木争先恐后的发芽、开花,奔向繁荣。在乡下,农人正忙着翻地、运粪、耙地、播种,春耕春播开始了。

    二月二是个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很丰富。有资料记载,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皇娘

  • 茶香了,端起来,临窗远望。这是宅家必修的功课。

    阳台对门儿是座山,高耸如云。山顶背阴处,有雪,星星点点。峰巅竖着针样的铁塔,夜幕降临,可望见针尖上灯光闪烁。

    再高的山,也没我的心高,挡不住我的胡思乱想。

    高山下是小山,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胖有瘦,依偎在山妈妈怀里撒娇。她们是高山的儿女。

  • 上一页 12345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