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常说无月不登楼,今晚无月,也无一颗星星,可有风,也有雨,我却正在高楼。听,楼外有长风在奔跑,一边奔跑,一边快乐地吹着口哨。

    长风在屋后的竹林里奔跑,拽着竹子窈窕的身子左右地摇晃,企图将它连根拔起。竹林里的枝叶摇曳着碰撞着,唰啦啦,唰啦啦,那痛苦的声音是因为秋

  • 滴答,滴答,深秋的晨钟还未敲响,我们已站在寂静的街道边等待着从小城向乡村首发的班车,街道两旁的樟树还在沉睡,商铺的卷门还在紧闭,高的低的楼房还浸润在未散尽的夜气里,滴答,滴答,首发的班车还不见身影。滴答,滴答,班车载着商贩、工人、学生、还有我们几个赶着去乡村学校上课的人奔驰在宽阔的公路上。漫山的

  • 昼夜交替,太阳是天地的一盏明亮的灯,月亮是天地风雨中的一盏摇曳的灯,时而把天地照得夜如白昼,时而“灯火”如豆,那“灯光”穿不透夜的薄衣。小时候的一盏油灯是一屋子里的温暖。夜色浓得如墨,那墨让天地诡异,让人心生怯意。一盏油灯化开了夜的黑,它跳跃的火苗是夜的一首音符,它昏黄的灯光给黑夜里的人一种如春

  • 家里有几个亲人在深圳打工,每年他们踏着新春的气息乘上南下的列车飞往深圳,有的工厂工作忙,他们就要留在深圳过春节,忙完春节的工作后,他们才会回家与亲人小聚几天。

    今年暑假,弟弟的孩子要去深圳打暑假工,我与他同行。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买了两张站票。七点五十分,我们顺

  • 湖北的夏天是火热天,不是吗?武汉是个大火炉城。我们小城也是个小火炉城了。每年的夏天,我是不会回乡村的,因为乡村蚊子多苍蝇多。昨天,侄儿的孩子过周岁,我们城里的几家人回乡村做客。

  • 七月二日上午,我和我姐回家看父母。母亲一清早就上街买了菜,哥哥和嫂子带来了他们从田里捕捞的龙虾和从他们家菜园里摘的一些青菜,还把他们的孙子带来了。我和我姐刚进门,父母哥嫂侄孙早已聚在家门口迎接我们,屋子里已飘散着油焖龙虾的香味。哥嫂很会做饭,母亲这几年做的饭菜越来越香。不一会儿,肉鱼青菜都上了桌

  • 第一次“见”彭荆风是在他写的《驿路梨花》里。《驿路梨花》曾是人教板中学语文其中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有特色的地方有很多,它的明线与暗线的运用,结尾运用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结束全文的精妙,双关,侧衬正的写作方法,景物的描写对人物的烘托作用等让我和我的学生感叹不已。其实,在我的内心,我还喜欢《

  •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其实边塞诗最早起源于先秦时代,更准确地说,它起源于西周。根据是:先秦时代已具备边塞诗生活历史条件和文化土壤,《诗经》中已有完整的边塞诗篇。如《唐风。鸨羽》《小雅。六月》。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认识辛弃疾是在他写的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1140

  • 春去花落,瓣瓣花雨随风去,花儿们把它们的心事写在了扭转它身体的风中,写在了承载它东去的流水中,写在了把它碾成泥的土壤中,有时,花儿们也把它们的心事挂在树杪上。

  • 上一页 第一页 6789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