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年华

    少时离家流浪

    魂牵梦绕故乡

    回家时——

    镇子穿上加加

    旧识生发新芽

    街头阔宅凄凉

    小巷曲径通畅

    且打住——

    那宅再不姓姜

    巷浅头撞南墙

    几许失落怀想

    喜捉儿时伴郎

    一打听——

    耕叔坟茔草长

    墩子远走他乡

    听得青姐唤郎

    笑过又

  • 第三章 押运

    日本法西斯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波及整个亚洲。灾难之重的中华民族,一下子跌入痛苦的深渊。史诗般的抗日战争,先辈给我们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在那样一个年代,那样一个特殊时期,除了日本侵略者,对于参与战事的所有人,我们暂且不用简单好坏来评断他们。不过,当时确有人沦落了,成了历史的罪人

  • 第二章 藏宝

    赵府座落在四百亩一个耸起的土脊上。四进间的府第,三面环绕坚固的围墙,犹如一个小城郭。背面倚水。前院一个硕大的空场,家丁练武之用。围墙内房屋鳞次栉比:前排住着门房、刘管家和长工老水伯;过了天井,第二排便是赵心朴夫妇的宅第。东面客厅,西厢卧房;正中一条过道,抬眼便是赵小姐的闺楼,依次并

  • 第一章 初识

    一九三八年,江汉平原广袤的大地。刚进五月,春色收尽。

    富贵娘收拾细软,砍一截硬实的柳枝,一头系着草席和夏天的换洗衣物,一头系着自制的咸菜及一竿子早熟的桃子。唤了富贵:

    “走,富贵,这个夏天咱娘俩去四百亩赵老爷家里帮短工。”

    听见娘呼唤,富贵转身屋里寻了那根自制的竹

  • 有一种文化,堪称民族生活的美学、时代精神的雅量。藏于民间,惠益大众。虽淡出生活,却难以消弭,它就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华民谣!

    小娘子,叶底花,

    无事出来吃盏茶。

    这是孩提时唇齿间流淌的歌谣,细细嚼来余味无穷。透过时光的玻璃,在那个没有绝版动物世界,也无精彩打斗游戏,甚至连童话离

  • 它深埋抽屉,窖藏我心间。那是一块小小的竹片。不漂亮,削琢得很精致。因为是父亲留与我的,触及它我泪流满面。父亲离世已二十个春秋,忙碌的我,连忆及父亲的时间都没有。这小小的竹片,却阻止了我对父亲悄悄忘却的生长,勾起我对父亲渐已消螎的思念。

    我出生,父亲是欣喜的。儿时的记忆里,他肩着我去上工,闲时带我

  • 小时候听故事,关于方言的。对南腔北调诠释很精彩。不过我忘了。其中有两段对白,一段是南方人的,一段是北方人的。觉得有趣。不妨你听听。

    其一:

    咦,我咋听见门闩“咯吱”响,是谁啊?

    是我,杠子他媳妇。婆婆,您老还没睡熟?

    唉,老了没瞌睡。儿啊,三更半夜的,出门啥子事呢?

    哪里,晚饭后

  • 五月五,是端午。门挂艾,香满堂。吃粽子,粘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梅雨一过,五月艾一团一团的,人高了。菖蒲如出鞘的剑,花蕊浅浅的紫。翠绿的箬竹叶,也在微风里招手······

    娘把五月艾叫狼尾蒿子,菖蒲叫水剑草,箬竹叶叫粽叶。五彩布缠了我手臂:走,打粽叶去。

    那一刻,我嗅到狼尾蒿子的苦,水剑草的

  • 健儿13,小聪12,他们是龚场小学学生。大金牙是公社五金厂采购员。老菱角在红军大队开拖拉机。健儿娘家里闲着,因她单眼失明。

    健儿和小聪在学堂里,课本上写着:秋天到了,树叶落了,金灿灿的谷子熟了······他们的心飞了开去。菊花才开两朵,天空也不闲着,雁鸣声朗朗的。野兔、猫鼬没了藏身,剥下皮子换钱

  • 胡乱凑了些文字,杂七杂八的,忽然想出本集子。

    集子是要名字的,摸摸后脑勺,就叫《五味人生》。书名有了,只是这序······序是书的面子,马虎不得。

    谁来作呢?官似乎越大越好,份量重啊。我一个平头,零距离见过的最大的人物是镇长。即使这镇长,也是单相识,谈不上交情。

    文学圈重量级的人物倒是不

  • 上一页 1234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