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勤
“勤谨人”是农村对过日子很扎实的人的最高褒奖。
老魏就是东新村出了名的勤谨人。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过来,农民在致富的路上还胆怯怯的,老魏就瞅准了时机,甩开膀子大干。
2012-08-28 09:26“师”、“氏”变异
“师”和“氏”在读音上很相似。“师”为阴平(-),而“氏”是去声(、)
两字的词义就迥然不同了。“师”在平常生活中做尊称用,如老师、师傅、师兄、师妹等;而“氏”就有点平铺直叙,比如说张氏、王氏、马氏等等。过去
2012-08-17 10:06惠家堡子
惠家堡子小的很。
我小的时候,大约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堡子里只有十多二十户人家。我不明白,那城墙咋垒得那好。约莫着一杆子(五尺)厚,很囫全。解放战争时期,我们那儿过队伍,一个冬夜,有支国民党队伍溃败,想进我们村歇息,咋
2012-08-11 15:32窗台春茂
厨房北窗与邻家之间有尺把宽个空间,窗台便成了藏污纳垢的地方。风吹雨淋,渐渐地成了土壤。
风儿是植物的灵性。它把种子吹撒进去,显得花呀草呀的忒有嗅觉,连这点土香也闻得到。
这年早春,打开
2012-08-03 17:00传统文化传承的壮举
青海属口外。那边远的印象让人觉得它的不发达甚至于落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曾经在美丽的柴达木盆地和省会城市西宁工作了六年。那时的柴达木还是个未开垦的处女地,而西宁市呢,除了大十字有点都市气息而外,别处倒还不如内地一个县城那么繁华热闹呢。可想
2012-08-01 18:15被耽误了的爱情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很爱她,爱的很深,恨不得抱住她亲个够。可是我自惭形秽,加之她又是“小资”家庭出身,我两朝夕相处了两年,却过着不越雷池半步的日子。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们同在一个三线建设工地,我是广播室记者
2012-07-13 17:42衣着时髦的变迁
记得小时候有种男士上衣忒流行,左上角装个小兜儿,为了别钢笔。有笑说,别一个,小学生;别俩,中学生;竟然有别三个的,自然是大学生了。有不识字的要赶时髦,捡个光笔帽别上,碰到有人要写个字条什么的,借下他那“笔”,他撒腿就跑,连说“钢笔没水了,没水了!
2012-07-13 11:51少不更事
共和国成立那年我七岁。有道是三岁记到老,而那盛况空前的开国大典却没有让我留下一点儿印象。我倒是清楚的记得那年七月关于我自己的一件小事。我满地滚着,哭着喊着要去上学。妈又生气又高兴——-我这么小(当时农村娃大都是八岁上学)就去上学,操不尽的心呢;可是又一
2012-07-11 12:10为了龙岗村的光明
退休是人生意义的一个大转折点,弄不好,就此颓废,寻欢享乐者多。而本文的主人公老任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却费尽千辛万苦,让龙岗村见到了光明。
那是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不久,老人回到了家乡。
2012-07-09 15:07至交
小时候听大人说过至交这话,似懂非懂的。后来才弄清楚,至者,到也、深夜;交嘛,是讲情分、义气,还有人品之类。一直到我当了记者,在深入人民群众的采访中才深刻懂得了那时候讲的革命情谊就是至交。那完全是一种对事业对朋友对他人的牺牲精神。
2012-07-08 19:41- 上一页 第一页 6789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