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9年3月21日下午,欢迎新兵的仪式结束后,我被分到新兵三连二排五班。班长姓和,云南丽江人。他一米六五左右的个子,小鼻子小眼睛,属于不被人正眼看的那种类型。得知整个新兵生活要在他手下混,我的心当时就凉了半截。记得出发前,当过兵的叔叔告诉我,新兵训练很关键,是实现从社

  • 二十多年前,母亲在我家草垛旁捡到一只猫仔。它长着一身浅灰色的绒毛和一对黑豆似的眼睛,叫声像蚊子哼哼一样细绵而悠长。母亲说,是只女猫。我觉得奇怪。人们区分动物性别都是以公母论,为什么对猫不叫母猫而叫“女猫”呢?母亲笑着说,我可不知道,反正老一辈的都这么叫。

  • 被发缨冠,回首处、云涛初歇。

    忆往昔、雁鸣松啸,缅怀英烈。

    铁岭威名惊四海,怒峰孤胆彪云月。

    战鼓催、赤焰遍神州,犹亲切。

    当年辱,今已雪;

  • 祖父的一生淡泊如水,既无传奇的经历,亦无大喜大悲的感情跌宕。却是方圆数十里有口皆碑的好人。无论对谁,他总是怀着一颗真诚的爱心。

    我上小学的时候,祖父在人民公社(那时还没改镇)的供销社当炊事员。尽管我家离公社驻地有五里多路,每逢星期天或节假日,只要天气不坏,我总爱

  • 我的祖母的身高大概不低于一米六五(我没测量过),鸭蛋型脸,高鼻梁,鼻翼右侧有一颗很惹眼的黑痣。如果看看她以前的像片,很像影视演员奚美娟。不同的是,祖母有一双缠过的小脚,嘴上随时咬着一根半尺长的铜锅竹管旱烟袋。看上去,更像古装戏里的媒婆。

    祖母脚虽小,但直到70多

  • 一、散文可以虚构

    文坛上就散文是否可以虚构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

    我记得在2002年,《散文选刊》编辑部曾组织过“散文是否可以虚构”问题的讨论,参加讨论的有王剑冰、赵丽宏、红孩等十几位散文名家和散文刊物编辑,但最终是各执一词

  • 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去日照看日出应该算名正言顺的事了。

    7月26日,我去日照参加国土资源新闻宣传培训,傍晚到达日照钓鱼岛大酒店,办了入住手续接着就吃饭,饭后其他市县的同行们都相约去海边玩,我没有去,在房间看了会电视,不到9点就洗漱安歇了。

  • 都江堰这个名字我很早就知道,我刚当兵时就有好几个战友是都江堰的,当时觉得不过是一个地名而已,不曾细究。

    我真正关注都江堰是二OO二年。因读了余秋雨的散文《都江堰》,才知道这个地方不仅钟灵毓秀,而且文化源远,极富内涵。余是大学者、大作家,他以丰富的史料,深沉

  • 我在连队当文书的时候,王青是连部通信员,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憨厚朴实。中等个头,浓眉大眼厚嘴唇,说话声音略微沙哑,黑里透红的脸上长满了青春豆。王青的家乡在贵州省黔西南州,他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据王青说,他们那地方很穷,“斗笠大的地,巴掌大的田,水比油还贵,土比肉值钱。”一年到头累死

  • 曾写过一篇题为《看书》的小文,发表在《散文百家》2003年第12期的“千字文”栏目。今天偶尔翻出来,看到这个标题,突然就想起听书的事来。

    故乡人都管听书叫“听大鼓书”。其实,我小时候听到的“大鼓书”,跟耳熟能详的“京韵大鼓”和评书是不同的,似乎是两种艺术形式的综

  • 上一页 12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