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语言教育的措施
导语: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此阶段如何发展孩子的语言智能,也是教育工作者广泛关注的课题。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学前幼儿语言教育呢?
幼儿语言教育的措施
一、让幼儿多观察和多议论。
让幼儿多观察各种事物可使他们扩大眼界,增长知识,丰富语言内容,说起话来言之有物。培养幼儿的口语能力,必须经常带领幼儿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有意识地让幼儿认识一件事物、说一件事物。比如,春天我带孩子观察迎春花树,过两天看一次,让他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花树的变化,并指导他学说一些新语词和句式。比如,孩子说:“以前树上什么也没有,现在长了好多小苞苞。”我就及时引导他学用“干枯”和“花蕾”这些词。儿子便能够说出“原来迎春花树枝是干枯的,现在长出许多小花蕾、小花苞”、”一个一个的花蕾像一颗一颗小豆子”……。
二、让幼儿多观察。
在观察的同时,还必须引导幼儿多议论,这样做才可以使幼儿将观察所得到的印象及时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和巩固下来,也就自然锻炼了语言能力。比如,我让孩子观察杜鹃花时,当他看到好几朵杜鹃花挤在一起组成一大片花儿时,孩子说:“像足球运动赢球了,许多运动员高兴地趴在一起似的。”类似这样的议论,对于加深认识、提高口语水平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三、开放性提问,要适度超前。
也就是指稍微适度的超过幼儿的原有经验水平。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于提问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把问题提在幼儿“现实发展区”。幼儿不花费力气就能回答,对他们的发展无所补益,有的幼儿因为太容易而不屑一顾。提的问题太难,幼儿经过努力仍百思不解,也只会挫伤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把问题提得比幼儿的现实发展水平略高一些,使他们“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保证幼儿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将“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实发展区”。因此,教师在设计的问题时要考虑到幼儿已有的知识基础、接受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情况,向幼儿提出的问题,其难易程度应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
四、问题的答案要具有开放性。
所谓“开放”,就是问题要“大”而“深”。“大”是指范围广,问题可能包含多种答案,允许幼儿作出多种可能的解释和回答;“深”是指有一定难度,尽量少提一些非此即彼的封闭式的问题,逐步引导幼儿的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途径、结果的问题,诸如“如果……,那么……”、“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你认为应当怎样做?”、“你喜欢谁?为什么?”“谁的方法好?假如是你会怎么办?、“关于这个问题你还有其他看法吗?”、“你最喜欢这本书的哪一页”、“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等开放性问题。
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个别观察与指导以外,对语言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进行反思也是教师教育叙事的重要内容之一。幼儿园中,各种类型的语言教育活动是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正式活动,如文学欣赏活动、谈话活动、讲述活动、语言游戏活动、早期阅读活动等。
相对于日常生活中教育活动的随机性、偶然性来说,正式的语言教育活动计划性、目的性更强,为幼儿创造不同的机会,对他们在日常交际中获得的语言素材进行提炼和深化,达到语言规则的理解及有意识地运用。不管是开展何种语言活动,教师预设的成分都比较多,比如说目标的设置、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等,而这样的预设是否适合幼儿,是否符合幼儿的需要,是否取得了应有的效果,这就需要一个反思的过程。
五、语言教育活动是否有利于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教师应掌握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把握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是掌握语言技能、运用语言策略、实施良好语言教学行为的前提。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幼儿思维、理解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只有把握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特别是把握幼儿理解成人语言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有效地在语言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指导和教育。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积极举手要求发言的时候,有些教师有意或无意地总让一些语言能力较好的幼儿回答,久而久之,就使得相当一部分幼儿成了等待教师点名发言的被动的“交往者”。
如果这些教师不在乎幼儿发言多么准确或者优美,让每个幼儿说说哪怕是不正确的、不成熟的想法;或者在很多幼儿争着要说的时候,用分组或者三三两两自由讨论的方式来让每个幼儿有说的机会,让他们交往的愿望得到满足和鼓励,自然他们也就得到了语言表述、运用的机会。
在幼儿语言教育实践中,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有意义的事件,如幼儿生成的话题、感兴趣的知识、所选用的方法是否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等,以及活动结束后对本次活动所存在的不足的思考,在日常生活的教育中怎样弥补,以及下一次活动如何继续展开……将这些内容写进教育叙事,有助于促进教师对开展各种类型语言教育活动的思考与探索,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幼儿语言教育的措施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