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子读书笔记推荐
草房子,读完后,有一股清新的乡土气息。你要来闻一闻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草房子读书笔记,希望你喜欢。
草房子读书笔记篇一
最近正在读曹文轩的《草房子》,她像一首美丽的童谣,把我的思绪带回童年的回忆............
陆鹤,因为他没有头发而被孩子们称作“秃鹤”----------一个有着强烈自尊和逆反心里的少年。他为了引起同学们注意而故意夸张的瘸着被狗咬了的腿;因为会伤及自尊而会和摸他光头的人拼命;为了演好一个角色而不顾严寒和劳累独自刻苦地训练,终于收获了成功而人落下了激动的泪水.......一个可爱活泼、真实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桑桑,为了捕鱼虾而把妈妈的蚊帐改造成了“渔网”;为了保护纸月被打得鼻孔流血;为了怕被别人发现他尿床而把被子从晾衣绳上扯进了泥水里;为了制造明星效应在盛夏穿着棉衣棉裤并且还做着各种怪动作。
那流动的小河,那葱翠的小树,那种在教室上演的恶作剧,那是童年的歌声,童年的色彩,童年的美丽......
草房子读书笔记篇二
《草房子》是一部讲究品味的少年长篇小说。书中写了校长的儿子桑桑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六年中,他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 撼动人心的故事:与厄运相拼时的悲呛与优雅,垂暮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瞬所闪耀的人格光彩,在死亡的边际上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这一切,都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这六年,是他接受人剩启蒙教育的六年。
文章记述充满美感。情节设计及全文结构独特,引导读者在悲伤的情怀中,怀着平静的心态一点一点看下去 。比如,故事开始前的一段话:那是1962年8月的一个上午,秋风乍起,暑气已去。十四岁的男孩桑桑,登上了油麻地小学那一片草房子中最高一幢的房顶。他坐在屋脊上,油麻地小学的第一次一下子就全都扑进了他的眼底。秋天的白云,温柔如絮,悠悠远去;梧桐的枯叶,正在风里忽闪忽闪地飘落。这个男孩桑桑,忽然觉得自己想哭,于是就小声呜咽起来……明天一大早,一只大木船,在油麻地还未醒来时,就将载着他和他的家,远远地离开这里——他将永远地告别与他朝夕相伴的这片金色的草房子……这段话写得非常好。桑桑是不高兴的,而景色又是美的。这时,就出现了这句话“秋天的白云,温柔如絮,悠悠远去;梧桐的枯叶,正在风里忽闪忽闪地飘落。”“悠悠远去”的是桑桑那难以抹去的记忆;“忽闪忽闪”是桑桑脑海里不断浮出的记忆。这段话不仅在写桑桑悲伤,连写景的语句里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悲伤。接下来,文章开始倒叙。在第一章秃鹤中,前半部份是写桑桑同学陆鹤的头——是个秃子所产生的事。而恰恰是因为陆鹤是秃子,所以才叫秃鹤,正好秃鹤这个“秃”引出了全章的中心。秃鹤原是9岁入的学,而那时他不在乎头。可后来,他越发发现自己的头给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但他逐渐从认为秃头是坏事情而变成好事情,甚至受到了荣誉。有句话将其合二为一,那就是者章的末尾那句话:纯静的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当读过每一章后,我们会发现——第二章纸月末尾一句话是:桑桑再往前看,朦胧的泪眼里,那个黑点已完全消失在黄昏时分的风雪里……几章的末尾都带给人一种静雅、平静的感觉,不像别的书籍那种轰轰烈烈,给人带来的只有一种恬静的美。
我相信,当您读完《草房子》后,一定会像我也被感动的,您也会发现那纯洁的友谊和情感在发光!在让每一个现代人反思和回味!
草房子读书笔记篇三
“经典的童书不仅仅属于儿童,更属于成人。”《草房子》就是这么一部经典。
一个冬日的早晨,睁开双眼,欣喜地发现,今天不但是星期天,更有暖阳相伴,便计划着如何去享受着懒洋洋的温暖与购物的疯狂,但不经意间,眼光被床头的一本闪着金光的《草房子》的书所吸引,便不自觉地翻阅起来,谁知这一看竟欲罢不能了,一口气将其读完。当我掩卷自问为何这么投入时,才发现已是万家灯火之时。
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感受是不同的。我不是不愿意附和草房子“催人泪下”的呼声,更未生出悲怆之感,只是觉得作品的言辞平和向善,由始而终充满美感,纯真与温柔无处不在,清新高雅的格调就像缕缕春风轻轻地撩拨起了我那淡淡的回忆;如丝丝细雨悄悄地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如纤纤细指柔柔地抚摸着岁月给我留下的隐隐伤痛;犹如来自天籁的神奇之声,唤起了我对美好情感的渴望与追求。读着读着,我便觉得身心的角角落落都轻松愉悦起来了。
从不同的角度阅读同一本书,感受是不一样的。像那小秃鹤给许多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大都是他的引人发笑和常处于尴尬境地的样子,还有他为捍卫尊严而战的勇气和顽强,而在我看来,作品对他的描述却颇具美感。单说人物的出场就很“耐看”:小秃鹤是从“一树树的红起来”的枫林中走来的,他的秃顶光滑得均匀,无一丝疤痕,还微微的泛着红光,一闪一闪的亮,像沙里的瓷片。我不禁笑了起来,因为我想起了一部中国大片里的场景:火红的枫叶漫天飞舞,红衣美女飘然而至。那可是耗费了巨资用成吨的枫叶打造出来的呀!竞不如这草房子的寥寥数语所描绘的情景更具视觉的冲击力,不由我不佩服作者的文笔了。这也难怪在这后来,最丑的小秃鹤、会捣乱的小秃鹤会成为“世界上最英俊的少年”,就是作者的本意使然。
不同的经历读同一本书,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再看人们眼中倔强苦命的秦大奶奶,我也不谈她是如何成为英雄,躺在散发着特有艾香的土壤里被“迤逦了一里多地”的人们悼念的,因为我想,秦大奶奶生前并不曾想当什么英雄,她只是想拉那个南瓜,仅此而已。她不慎滑入水中,死前,她没有惊慌,十分安详。最生动地描述该属她那未泯的童心和她略显顽皮而可笑的举动。看到终日干干净净的秦大奶奶,偷偷地来到曾经属于自己的那片草地,不顾自己的衣服,像一捆长长的铺盖卷,闭着眼睛从楝树的东边滚到西边,又从西边滚到东边,滚出地边再调整的情节,我也像桑桑那样忍俊不止了,也像桑桑那样没了是非观念,太想太想为秦大奶奶呐喊助威,和秦大奶奶一起滚上几滚,做一下天真并无恶意的奋力抗争的尝试,那样真解恨,因为我知道,如果把我放在那个年代,我是断然没有勇气与强势对抗的。同时我还有些妒忌南方的娘姨们,连这样穷的女人都终日干净,更别说那桑桑的母亲、邱二妈等。书中多次提到了她们的衣着、头发等,还进行了细致地描述,就连脑子有病的二丫走路都衣着整齐风吹杨柳般的一摇一摆,真比咱这北方土得掉渣的婆姨们不同呢!
不同的年龄读同部作品,即使是在相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性格读同一部作品,感受是不同的。想那天,在《草房子》师生读书沙龙的活动中,看孩子们有些是喜欢善良且有些古怪精灵的桑桑,更有不少喜欢帅气的杜小康和美丽的纸月的,还有不少喜欢蒋一轮和白雀的,这倒多少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了。他们居然还演了一段白雀和她父亲与谷苇吃饺子的戏,狠狠地贬了谷苇一顿。更让我惊奇的是当有一个学生指责谷苇为“第三者”时,学生们倒没有像往常那样对这一敏感的字眼起什么反应。再看在座的老师们也没有纠正的意思。看来作品还真有感召力,足以净化人的心灵,使人变得不再挑剔,不由使我觉得我们以往对孩子们的一点想法太过严肃认真,也使我想起书中的对蒋一轮与白雀的爱情的描述的即浪漫却又纯洁。蒋一轮用最优美的姿势倚在一颗楝树上,让悠扬的笛音在苇中飘荡,白雀双手托着下巴,微微仰头望着明净如水的天空;芦花的顶端被月亮照得银泽闪闪,“仿佛把蒋一轮与白雀温柔地围在了梦幻般的世界里。”多美呀!美的清纯不容人有任何杂念,任何微小的杂念都是对作品的亵渎。记得一位朋友说过,他下乡时曾喜欢过一个女孩儿,可当那个女孩而想要拉拉他的手时,他始终不敢将双手从裤兜里抽出,硬是把裤兜给撑叉了。
我说作品的温柔无处不在,毫不夸张。“药寮”一章就温柔的最有人情味儿。且不说本就声音柔和,体质弱不经风的,就连名字都透着暖意的 温幼菊老师;也不说美丽恬淡的纸月;还不论桑乔那父爱是如何变得如水一般体贴,就说桑桑吧!桑桑似乎在死亡的体验中有了朦胧的领悟。他竟然能在浑身发冷,四肢无力的情况下背着妹妹登临城墙,感动得不谙人情的黄雀都温柔得不忍柔嫩的柳枝负重。读着读着,我到十分羡慕起桑桑来。倘若哪一天,我病得重了,是不是也能像桑桑那样从容,像他那样坐在一间矮矮的药寮中,守着暖暖的红泥小炉,目送着蒸汽一缕缕地升腾到空中,任其淡化于整个小屋,闻着淡淡的药香,听着轻柔而悠长的无字歌,被柔软的手轻轻的抚摸着,摇晃着,就算我再怕死,也会像婴儿一样安然香甜地睡去。
《草房子》讲述的是那个年代的故事,却被今天的孩子欣然接受,我想,草房子其实离我们很近,离孩子们很近。我终于明白了,童年其实就是一间充满阳光的草房子。他给我们一个启迪,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决不可偏废儿童文学,即使你不是老师,在喧嚣的都市里,在人情日渐淡漠的当今,选择《草房子》这样的童书,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他会带给你一份宁静、温馨和悠然;它能教会你热爱、乐观;你不必考虑什么深层的含义,因为它的文字直白透澈;你不必用华丽的语言去诠释什么,因为那会破坏它的纯朴;你不必去看什么电影版的《草房子》,因为文学作品的文字魅力是不可替代的;如果你有什么要写下来的感受,不必担心,笔下流淌的一定是自然和真情。
走近《草房子》是真正意义上的返璞归真,那是真正的心灵的返璞归真,而绝非形式上的。
草房子读书笔记推荐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