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洛酮治疗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发布时间:2016-11-11 18:18

【摘要】目的 观察纳洛酮对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54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27例采用脱水降颅压等对症治疗;治疗组2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1.6 mg,1天1次,静脉滴注。2组疗程均为15 d,观察评价神经系统功能缺损恢复情况及CT扫描测量水肿体积。结果 治疗组神经系统功能缺损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大剂量纳洛酮治疗急性脑出血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安全可靠。

【关键词】纳洛酮 脑出血 神经功能

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多在活动时发病,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致死致残率率高。纳洛酮为阿片受体拮抗剂,近年来用于治疗治疗脑卒中。经过对我院内科2007年6月~2011年6月住院治疗的54例脑出血患者病例的观察,研究纳洛酮治疗脑出血的疗效和副作用后,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4例为在我院内科就诊的脑出血(均为原发性非外伤)住院患者,并经头颅CT证实,有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的定位体征。均为首次发病,起病2~24h,随机分为2组:纳洛酮组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48~78岁,平均年龄61.5岁。其中基底节区24例,其它部位出血3例;对照组27例,男14例,女13例,年龄49~75岁,平均年龄60.89岁。基底节区出血23例,其他部位出血4例。全部病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2组患者性别、年龄、出血、出血部位、意识状态分级等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具可比性(均P>0.05)。

1.2 给药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脱水降颅压、控制血糖血压、防治应激性溃疡及维持时电解质平衡积极控制感染等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纳洛酮组于24h内给予纳洛酮1.6mg加入5%的葡萄糖中静滴,1天1次,共15天。用药期间随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定 2组治疗前后,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通过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标准评定肢体功能。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6%~45%: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5%或增加;恶化或死亡。治疗前后2组均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1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78%,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 意识障碍起效时间及清醒人数比较 观察组中意识障碍患者起效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8d内意识障碍恢复的患者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清醒率分别为84%和66%,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出血的年发病率为60-80/10万,急性期病死率约为30-43%,病后往往遗留有神经系统障碍的症状导致残疾,生活自理能力下降。随着我国人民生活习惯的改变,老龄社会的到来,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心和重视。由于大多数脑出血是因高血压病所致脑动脉硬化所致,预防脑出血的重点就是积极防治高血压病。脑出血因出血部位的不同,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常有头痛、呕吐意识占该等颅内压升高的和因出血部位不同而异的局部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治疗的原则是安静卧床,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成立并发症。目的是降低死亡率病残率减少复发。脑保护及脑络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其治疗作用:(1)稳定细胞膜,减轻脑组织水肿和坏死由于脑组织缺血缺氧后产生的阿片类物质可使细胞膜失活,细胞膜稳定性下降甚至破坏,进一步加重脑组织的水肿和坏死(2)拮抗内啡肽的作用,减轻神经组织不可逆坏死的发展。另外脑出血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下丘脑释放因子促垂体前叶释放β2内啡肽。它具有神经阻断剂的作用,同时能降低出血灶周围缺血区的血流量,抑制该区神经元的电活动,继而加重神经不可逆坏死的发展。当然纳络酮水脂溶性高,能迅速通过血脑屏障,发挥药理作用这也是他能发挥上述药理作用,达到促进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和肢体恢复的治疗目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本研究表明,急性脑出血在早期使用纳洛酮治疗不仅可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而且可以提高生存质量、改善肢体功能的恢复。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脑保护剂。

参 考 文 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中华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3]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4]龙赤,龙小艳,李国良.纳洛酮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医学临床研究,2004,21(9):1064?1065.

纳洛酮治疗脑出血的临床观察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