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6-12-11 17:53

美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尽管在论文管理以及毕业生学位授予的标准上有详尽的规范与要求,但在教学实际中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美术鉴赏论文,供大家参考。

美术鉴赏论文范文一:对新课程小学美术课堂

对新课程小学美术课堂“流行用语”的反思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到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生是美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教学理念正在越来越充分地得以体现。美术课程是最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一线美术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学生多元思考、自由表现方式来参与美术学习,由此产生了不少的新课程环境下的美术教育人本主义的急切回归和学习方式的拓宽,同时也是对学生个体和个性的尊重,但是细细品味其中的一些做法,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深深地反思。

一、小学美术课堂“流行用语”片段与反思

【流行语一】:“看了这些作品你想到什么了呢?一起来小组交流一下吧!”

现象:教师话音刚落,学生齐刷刷地举手或四人小组,你一言我一语,人声鼎沸,学生交流场面极为热闹,然后是小组汇报,一番热情洋溢的教师点评,听课者也觉得学生开展交流与合作,合作意识在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这样的合作交流真的既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又体现了合作的理念了吗?合作交流在这里体现了多大的价值呢?事实上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观念上的误区合作法上的偏失。

反思一: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对培养独立与倡导合作两个观念怎样把握是合适的?

独立精神与合作精神都是良好的人际品质,独立思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想象能力的良好途径,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并非所有内容都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既有“独立”,又有“合作”,“独立”中有

“合作”,“合作”中体现“独立”,在时间和空间的分配上做出正确的分配,一个对学生没有什么挑战性可言、能独立达成的教学目标,还有“合作交流”的必要吗?

反思二: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把握关注学生整体和个体的关系是恰当的?

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机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思维方式的多元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但小学生由于受心理和生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合作交流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往往流于形式,缺乏真合作,学困生大多成为听众,参与美术活动机会少,长此以往更令部分学困生失去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而教师在评价时也更注重对小组整体表现的评价,容易忽视对学生个体发展的评价。那么,这种流于形式又忽视个体关注的合作学习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价值又何在呢?

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美术教学活动时,既要对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更要加强合作技能技巧指导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对学生实行异质分组,并确定有价值的合作内容,引导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在具体实施时更要加强监督引导,建立良好的教学反馈机制,唯有如此,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会有积极的反映,合作学习才能发挥对美术活动的促进作用。

【流行语二】:“看完这幅作品,你还能有更奇妙的想法现象:教师话音刚落,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各种奇思妙吗?” 想如泉而涌,教师连声夸奖,对学生的设想不深究,听之任之。

反思一:学生的回答精彩而丰富,教师能不能多一些点睛之笔呢?

仔细品评,不难发现,这一问题的提出,旨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的回答呈现了不同层次、角度的思维水平,为美术活动的进一步开展起了推动作用,但是教师往往缺乏有针对性的语言表达对学生的思维点拨,缺乏点睛之笔,给人的感觉如蜻蜓点水,抓不住挖掘和进一步引导的切入点。

反思二:学生想象力稍加激发,美术表现活动立即开展合适吗?

这种提问虽然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从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是实际上并没有成为挖掘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并没有紧跟而上,往往思维引导戛然而止,教师急切地让学生进行美术表现活动,完成学生从语言到美术作品的转化,教学环节之间缺乏自然和合理的衔接过渡。

对此,教师应当对学生回答的内容进行恰当的处理,并抓住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深入激发,使学生的形象能力既具有发散性又能体现出完整性和集中性,从而形成更为鲜明的思维图像,促进学生的美术表现欲望达到一定高度,从而有力地避免学生“奇思妙想一箩筐,动起手来全丢光”的局面,同时,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应有机地结合,节奏有快有慢、有收有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美术活动中释放自己的情感,避免不必要的教学资源的浪费。

【流行语三】:“你想用什么材料表现就用什么材料表现,你想用什么方法表现就用什么方法表现。”

现象:教师在美术课堂设置了“学习超市”,学生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为了实现统一教学目标,或用绘画方式,或用剪贴方式,或用撕纸方式等等,最后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实施教学。

反思:这种“学习超市”式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美术教

材中可以随意采用吗?

表面上看,教师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和媒材参与美术活动,十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却违背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原则。新教材中对美术活动按照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各有侧重点,形式和内容形成一种相互关联、相互依存融为一体的教学体系,过分放手实施“学习超市”式教学,势必造成学生在美术知识结构体系形成上时间和空间的错位于重复。

因此,要体现自主性,重要的不是形式上的主体性,而是教师观念、内心深处的主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凡事都有适用性,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意见和设想,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进行筛选。

二、“流行用语”现象背后

1、盲目创新

小学美术教学提倡创新,但创新必须立足于美术学科的“本”之上,盲目创新导致课堂沦为“大杂烩”式的教学。

2、学生忽视了对他人的欣赏

在教师的表扬和激励下,学生急于表现自己,以自我为中心,一味的想得到展示自我的机会,致使学生不能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不能学会欣赏他人,关心他人。

总之,课改大潮纷繁复杂,一线美术教师面对新的教学理念,唯有努力实践、吸取精髓,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在新课程美术教学的广阔舞台上大显身手。

美术鉴赏论文范文二:20xx美术鉴赏论文

摘要:抽象派作品与画家简介

关键词:抽象派 赏析 感受 抽象派历史简介

亦称“纽约画派”。(Abstract Expressionism)。从20世纪40年代纽约的抽象画派运动发展而来,独立于欧洲画派之外,具有影响力的第一个美国画派。亦称“纽约画派”(The New York School)或“行动画派”(Action Painting)。抽象表现一词,原是德国批评家霍洛吉(Oswald Herog),在19xx年时用来称呼康丁斯基19xx年代所作的主观表现绘画。到19xx年,美国批评家詹尼士(Sidney Jamis),首次以“抽象表现主义”称呼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所崛起的一群美国年轻的抽象画家。这群画家包括:帕洛克(Jacbson Pollock 1912~1956)、杜库宁(Willem de Kooning 1904~)、高尔基(Arshile Gorky 1904~1948)、马查威尔(Robert Matherwell 1915~)、葛特莱布(Adoiph Gottlieb)、罗斯柯(Mark Rothko 1903~1970)、克莱因(Franz Kline 1911~1962)等人。后来,他们都成为抽象表现派代表画家。美国批评家哈罗德·罗塞堡(Haold Rosenberg)认为这群美国画家的创作,只是行动的结果,所以他把这种绘画命名为“行动绘画”。又因为他们都以纽约为活动的据点,而且在精神上也有共通的特点,因此又称为“纽约画派”。此派绘画特点是使用巨大的画布,画面的任何部分都被认为同等重要,即构图是没有中心的满篇幅;以线条、痕迹、斑点为符号去表现作者主观的意识,展示出笔触和质感,以及强烈的动作效果;利用作画过程中的偶发事故,表现作者和作品间直接和意想不到的关系。这种注重内在心理表现的抽象艺术,促成美国现代绘画第一次获得世界绘画领导权。

橙红黄

在纽约佳士得的当代主题拍卖会上,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的油画《橙、红、黄》以8688万美元(约5.47亿人民币)成交。这件描绘日落颜色的作品就此创下了当代艺术品的最高拍卖价格纪录。它打破了弗朗西斯·培根的三联画在20xx年创造的8630万美元的当代艺术拍卖纪录,也打破了罗斯科之前作品《白色中心——玫瑰红上的黄色、粉红及淡紫》在20xx年创下的7284万美元的拍卖纪录。

中国国家艺术网特别邀请中国抽象派代表艺术家马一鹰先生解读该件天价作品及马克·罗斯科其人:罗斯科在绘画中注入强烈的精神成分,以一种让人萦绕心头而不能忘怀的朴素闻名,欣赏他的作品会让人感觉置身于他所营造的精神空间而不是陈列其作品的现实空间里,罗斯科独特的风格奠定了他抽象表现主义一代宗师的地位,在美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影响了后世不少的建筑与平面设计师。

这张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常见的巨大的橙、红、黄色方块配以朦胧柔和的边缘,简洁单纯地悬浮在画布上,以此唤起人类潜藏的热情、恐惧、悲哀以及对永恒和神秘的追求,他旨在超越一切理智跟感官认知,追寻人生的终极哲学──赤裸又神圣的宗教体验与感情。

马克·罗斯科(1903—1970)生于俄国,十岁时移居美国。罗斯科注重精神内涵的表达,他的作品总是由巨大的色块组合而成,神秘、简洁、热情、富有煽动力,意图通过这样的画面唤起人们隐秘在心中的各种情绪和对永恒与神秘的追求。罗斯科说,“我对色彩与形式的关系以及其他的关系并没有兴趣……我唯一感兴趣的是表达人的基本情绪,悲剧的,狂喜的,毁灭的,等等。如果你只是被画上的色彩关系感动的话,你就没有抓住我的艺

术的核心。”

19xx年2月,马克·罗斯科自杀身亡。这件拍卖作品是他19xx年完成的。

艺术的价值往往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越来越高,它的价格是最直接的表现。

瓦西里·康定斯基

瓦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Kandinsky,Wassily 俄裔法国画家,艺术理论家。1866年12月4日生于莫斯科,19xx年12月13日卒于法国塞纳河畔的讷伊。早年在莫斯科学法律和政治经济学,1896年移居慕尼黑开始拜师学习绘画,作品参加过1906~19xx年的巴黎秋季沙龙展览。19xx年发起建立新美术家协会并任该会主席,2年后又组织《青骑士》编辑部,而导致新美术家协会的分裂。19xx年回到俄国,十月革命后任莫斯科人民教育委员。但因其艺术主张与苏维埃政策相抵触,19xx年以接受德国魏玛包豪斯学院邀请为理由离开苏联。19xx年定居法国讷伊。作品多采用印象主义技法,又受野兽主义影响,被认为是抽象主义的鼻祖,主要作品均采用音乐名称,诸如《乐曲》、《即兴曲》、《构图2号》等。代表作组画《秋》、《冬》均用抽象的线、色、形的动感、力感、韵律感和节奏感来表述季节的情绪和精神。19xx年以后因受至上主义和构成主义的影响,创作又由自由的、想象的抽象,转向几何的抽象,代表作如《白色的线》等。在以后的年代,他曾试图把抒情的抽象和几何的抽象有机结合起来,在几何形的结构与造型中,配以光和色,既充满幻想、幽默,也具有神秘色彩。著有《点、线、面》、《论艺术的精神》、《关于形式主义》、《论具体艺术》等,阐述抽象艺

术的理论。

康定斯基在 1910 年创作了第一幅抽象水彩画作品,此画被认为是抽象表现主义形式的第一例,标志着抽象绘画的诞生。在这幅画中,我们看不到可以辨认的具体物象,画家摒弃了绘画中一切描绘性的因素,纯粹以抽象的色彩和线条来表达内心的精神。 构成第七号这是康定斯基与其他画家的不同之处,也是他用一种新的创作方法试验的第一幅作品,不同于以往他所创作的任何作品,成为他创作的新起点。他认为艺术创作的目的不是捕捉对象的外形,而在于捕捉其内在精神。因此,他一直努力试验摆脱外形的干扰,尝试用水彩和钢笔素描的效果来揭示对象的精神。这幅画就是他试验的结果。在画面中,除了一团团大大小小的色斑和扭曲、激荡的线条以外,我们几乎看不到其他东西。画家还用淡淡的奶油色打底,造成了一种如同梦幻般的效果,而笔触又是轻盈和快乐的,一切都没有规则性,似乎是在精神世界中一闪而过的东西却又无法清晰地辨认出来。

在他的绘画中,我们还能感觉到一种如同音符般的因素存在,有一种与音乐相通的气质。他认为现有的绘画方式无法表达他内心的感受,他需要一种纯绘画,看时应像听音乐一样具流动性。当绘画从具象走向抽象,光靠绘画本身是不能为大家接受的。新的画风应该有新的欣赏标准。这时候理论与创作就起到同等重要的作用。他曾说过: “ 一张纸上盖满按照某种次序排列的色彩与线条,在不懂的人的眼里,等于是一张白纸。 ” 他必须说出这么一幅作品创作的缘由。他开始借音乐标题的方法来提示自己的潜在意图,如 “ 构图 ” 、 “ 即兴 ” 、 “ 抒情 ” 等,即与音乐相类似。通过线条、色彩、空间和运动来传达艺术家的感性意识,不再参照自然物。

构成第七号

康定斯基在 1913 年创作的《构成第七号》可以称为是一支音乐狂想曲。这是他作品中画幅最大的一幅,也是超越他以往其他作品的杰出成就的作品之一,因此用 “ 狂想 ” 来形容也不为过。初看这幅画时,给人的感觉是异常迷乱,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康定斯基构图的技巧,因为画面中有着无数的重叠和变化的布置。并且每一个形体都有着自己的法则,每一个法则又在这个整体中发挥着强大的冲击力,使画面本身充满着律动感,又如同一部伟大的交响乐。在画面中较为突出的是,画面中央出现的黑色的点和线,像旋风一样牵动着整个画面的色彩,具有强烈的倾向性。

康定斯基的理论著作《艺术中的精神》

《艺术中的精神》是康定斯基第一本系统阐发他的抽象艺术主张的理论著作。在这本书里,他采取身心二元论的观点,沿用通神学者的说法,认为精神(灵魂)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只是蒙在真实世界之上的一层面纱,人们只能透过面纱才能看到闪光的精神。康定斯基认为艺术家具备这种才能,是因为艺术是心灵的活动,是绝少有人觉察的“心灵震荡”,“是一种包藏在自然形式下的心灵的特殊状态”。

《康定斯基回忆录》

康定斯基,生于俄国,后去慕尼黑学画,创立"青骑士"团体和跃动的纯抽象风格,曾任教于包豪斯学院,有《论艺术中的精神》、《回忆录》及《点、线、面》等著作出版,对发展现代艺术起了重要作用。他认为,艺术重要的是精神,内在的音响。客观物象损害了绘画,抽象绘画是"无物象的"表达

形式,它比有物象的画更广阔,更自由,更富内容。绘画和音乐之间有着 密切的联系,你可以"听"色彩和看"声音"。

个人看法

虽然我对外国的画派没什么认识,对它也不是太感兴趣。但是,我对中国画还是有很大兴趣的。都是艺术,类似一下,还是能稍微理解他们的画作。相对于中国的艺术,西方艺术的特点很明显!中国是一个传统国家,所以,艺术与文化也是比较含蓄委婉。而西方艺术则是大胆夸张,非常奔放。他们画作中没什么不可能,只要能想到的东西,都会出现。抽象派的画,顾名思义,抽象啊!有的画我实在是无能为力,真看不出来它所表达的意思。但还是能体会到那种比较现实的东西,画作中的东西也有一定的现实。在现实与抽象之间徘徊,能够深切的体会到画有一种能震撼心灵东西。那是一种很奇特的感觉,更多的是惊愕,原来画还可以画成这样。

美术鉴赏论文范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