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国学的感悟作文
国学是我们中国五千年来的一种传统文化。我喜欢国学。因为他能告诉我们许多受益匪浅的知识。我更爱国学,因为他能使我们从蛮力小子变成一个儒雅少年。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我读国学的感悟,欢迎阅读!
我读国学的感悟篇一
我们中国是个泱泱大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而国学经典则传承着我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记载了神州大地上下五千年的知识精髓,它为炎黄子孙书写出最为骄傲的一笔。
从我刚学会说话起,外婆就常常陪在我身边,吟诵着“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从此,我就和国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到我懂事时,外婆和妈妈开始教我背诵许多唐诗、三字经,但那时,我也只知道跟着背,并不知道其中到底蕴含着什么,让妈妈这么想让我学习。
到了上小学的阶段,刚识完字,学完句,语文老师就天天让我们背几首唐诗宋词,并给我们细细的讲解,我渐渐地明白了国学经典的底蕴。进入三、四年级,我们开始背诵和学习《三字经》《论语》,这些经典,我认为是含有知识、感情最多的,使我受益匪浅。
我本来是一个丢三落四、慢性子的女孩,做作业时就想玩,三心二意,成绩老是不稳定。自从学了论语和一些古文后,就十分认真了,学习也非常主动了,成绩也有进步了。当我想玩时就想起“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当我学习拖拖拉拉时,就会想起“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
有时候与同学之间有些小矛盾的时候,我义愤填膺,总想争个高低出来,“礼之用,和为贵”、“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这些国学经典名句就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于是我不管谁对谁错,都能很平静随和的对待,和同学友爱相处。
国学知识博大精深,一直影响着我的成长,它让我学会了文学的精美、学习的方法、做人的道理。
我读国学的感悟篇二
我读国学之感悟论语
执卷《论语》,醉不忍释。梦回春秋,置身于战火硝烟、礼坏乐崩的年代。是遁世而歌,还是济世救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子云:“富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夫子如此,我亦如此。曾闻东坡居士有云:“古之欲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而孔子二者兼有,实为难能,虽说孔子在他的有生之年并没能成就政治理想,但他的学说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民族精神,感染着每一代人,倘于今天仍然受用。
孔子之道,可谓一以贯之。仁也!
孔子之仁生于战乱,志于治世。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又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并起,群雄逐鹿,民不聊生。所谓“春秋无义战”,臣弑君者有之,子弑父者有之。孔子忧国忧民,但他更担心人们连起码的是非善恶标准都失去了,因而弘扬仁的思想。仁者爱人,不光要爱父母,爱兄弟,爱子女,而且还应当推己及人,及人之老,及人之幼,泛爱众生。倘若人人都能有爱,人人都能爱人人,人人之间就不会有争斗,世界就会和平。所以,仁的核心价值就是爱。孔子对症时弊,以仁为本,旨在标本兼治。
孔子之仁上应于天、下立于行。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富与贵,人之所好。”“贫与贱,人之所恶。”试问,谁能不吃饭,谁能不睡觉,谁人不思功名利禄,谁人又不想男女之爱。孔子的“仁” 并非望尘莫及的六根清净、超脱缥缈的化境,在他看来仁和物欲非但不相互矛盾,相反对人欲的合理满足才是求仁的前提。即便如此人又不应该仅仅只满足于物质上的得失,而应该有高于物欲之上的精神追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是多么高尚的人生志趣!君子也爱财,但取之必有道。不以其道得之,虽得之,不处也。
何以成仁?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作为一名教师,我不仅自身要从孔子思想中获得修齐治平的智慧,还应将仁的思想渗透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一、己行仁,使学生亲仁。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人,焉得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只有居住在仁德的环境之中,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方可成仁。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失衡,在新旧体制交替时期,由于竞争机制和收入分配体制不健全,使得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拉大,一些个体或私营者收入迅速增长,与之相比,教师仍然依靠“死工资”生活,收入明显偏低。这种情况与教师的辛勤耕耘形成强烈反差,面对社会上纷纷出现的“大款”们,许多教师丧失了职业神圣感,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于是有的教师自律解除,不廉行为出现,这样的教师去教学生,简直误己误人。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明的传承,若要学生亲仁,首先还得让学生有仁可亲,我们应该从些些小事做起,从遵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做起,爱岗敬业、廉洁从教、依法执教......坚持下去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作风,然后学生也会在你的身后慢慢高大起来。
二、己重礼,使学生克己复礼。人是通过不断的约束自己,而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礼仪的要求的。“君子而不仁者有矣,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小人为善难,君子为恶易。人生的失措往往悬于一念之间。所谓一步走错,满盘皆输。孔子告诫世人,人要走好每一步,不光需要坚定的信念,还要有坚强的意志,经得住色利诱惑,即便在颠沛流离之中也不能改变志向!当然,孔子之礼多指古代祭祀、君臣、会盟之礼,有其时代特点,现今我们不可能再完整的去复制那些繁文缛节,但是基本的礼貌我们还是应该知道一点的。我观今日中国之少年,学问一流,脑筋聪敏,但若论待人待客立身处世之道,则几近白纸。原因很多,就学校教育而言,主要还是存在很多学校重智轻德的现象。这如同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作为一个理性的人,分数作为学生的主要评价依据,不管别的学生重智还是重德,你都得选择重智,因为其它方面的好坏尚无法比较,这是 “优势策略”。所以人们更愿意花大力气把一个个有感情、有思想的人改造为速度的规格的冷漠的计算器。我们应该明白,教育的主体是人,而不是电脑,丢掉了品德的教育,怎么可能让学生获得健全的人格。我们理想中的教育,除了要让学生学习好,更要让他们有健康的体魄,高尚的道德,善良的心灵,和优雅的情操。当前国家正着力进行素质教育改革,目的就是要改变应试教育那种畸形的教育模式。作为战斗在第一线的广大教师更要响应国家的号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把希望播撒在下一代的身上。
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应该有博大的胸襟,宽宏大量,宽恕待人。现代人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存在,而忽略了他人的存在,将自己讨厌的事物强加给他人,这样不仅会破坏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也会把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有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宁给好心、不给好脸,有些则认为认为打是亲骂是爱,黄金棍子出好人,免不了己所不欲,施于学生。虽然说出发点是好的,但却没有顾及到学生的感受,结果在有意无意中使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阶级化,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而且很容易将教育沦丧为鞭挞人性的工具。教育不是灌输的过程,而是学生主体探究的获得,并借此在学习的体验中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黄金棍子下实能鞭策出很多循规蹈矩来,却见不得培养出几个个性创造性。所以,人师应该遵循教育规律,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多一些包容、理解、引导,少一些责难、处罚,正确对待学生的过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点!
做到以上几点,便可以说达到一个仁的最低要求了,或者也可以说是一个教者的最低要求。倘若只去按部就班、生搬硬套,那便是形式主义、表面功夫,真正的仁来自于心中的爱,一种无私、执着、广阔的爱!
我读国学的感悟篇三
近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国学经典,通过学习渐渐的了解了书中的意思。
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
国学经典中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些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我们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作为教师,假如我们能感受到这些,那我们的心中肯定会少许多怨言,肯定会是一名快乐而幸福的教师。真正好的老师应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老师就需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要“爱人”、“知识”。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对学生多些了解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成绩差的学生应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正确地引导,相信他们一定会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转变,只是迟早而已。
国学经典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 让我们一起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我读国学的感悟作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