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科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7-06-17 18:25

科学产生科学思想,科学指导世界科技的发展。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科学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经典科学论文篇一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初探

摘 要:运用自然科学等知识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认真分析,发现其科学内涵可归纳为“一规律一作用两性”,即只有遵循非和谐到和谐之间循环往复、螺旋式向前(上)发展的客观规律(可持续发展),借助自然调控原理,依靠人为宏观调控作用(以人为本),才能建设无限多样性(全面)和完美对称性(协调)的和谐社会。为和谐社会提出了建设目标和检验标准,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统计学等自然科学的理论依据。本研究是运用自然科学诠释社会科学的新尝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自然科学;人为宏观调控作用;无限多样性;完美对称性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9-0017-04

胡锦涛总书记曾号召:“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1]。并明确要求:“要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方法、手段协调和集成起来,不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科学发展观进行周密的科学解释,为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2]。为此,本文运用自然科学等知识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三个字分三个方面加以分析与讨论。

一、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协调”四个字通俗地诠释了和谐社会表现的两个基本特征

世界的物质构成到底表现什么特征?根据自然科学的研究,自然界可分为非生命界和生命界两大类。非生命界由夸克(上、下、梨、奇、顶、底)、电子、 μ子、γ子、电子中微子、 μ子中微子、γ子中微子、光子、胶子、w玻色子等基本粒子组成。基本粒子构成质子和中子,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即化学元素。现已发现的元素有118种,各种化学元素组成单质和化合物,已知的无机化合物就有100多万种[3]。原子构成分子,分子既能组成五彩缤纷的各类物质,也能形成无限多样的宏观宇宙。生命界或生物界可以分为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大类。现存的植物约有30多万种,已知的动物约有150多万种,还有8-9万种微生物[3]。有人估计地球上的物种约有5 000万种。据最近深海探测可能存在500万到1亿种深海生物。从基本粒子到总星系,从非生命到生命,从单细胞到人类,自然界物质的结构组成、形态特征是多种多样的。

源于自然界的人类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应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正如江泽民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出现了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促进外贸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外汇储备结构的多元化、重要物质进口渠道的多元化。”同时强调:“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代表文明进步的动力。……承认世界多样性现象”[4]。

胡锦涛在耶鲁大学演讲时(2006年4月21日)强调:“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该积极维护世界多样性。”在2007年新年献词中也强调:“共同推进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维护世界多样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2011年1月10日,习近平在会见第65届联合国大会主席时指出:“……中国一直是多边主义的倡导者、支持者和实践者。”

查《现代汉语词典》有关“全面”的解释:各方面的总和,就是指多样性。所以科学发展观中提出“全面”二字就是强调社会现象的多样性,强调多元、多样、多变的思想方法。一般认为,对于同一问题,如果能从多因素、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去分析,就说明你考虑问题“全面”周到。“见仁见智”这是生活中一个极普遍现象,说明人们思想认识的多元化。总之,多姿多彩的人类、异彩纷呈的社会、万紫千红的自然都说明了世界的多样性。恩格斯强调:“自然界和历史的这种多样性,具有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5],由此说明,世界是无限多样性的。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物质结构广泛而深入地研究,核物理学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宇宙间每一个粒子都有它的“镜像”(反)粒子存在,亦称对称性现象。人们利用威尔逊云室观察在磁场作用下宇宙射线发生的变化,结果首次发现了一种与电子所有物理属性相同(包括运动轨道),仅自旋方向和电性质相反的粒子,即电子的反粒子——正电子。由于各种高能加速器和探测器的出现,相继捕获到了反质子、反中子(电中性)、反Bs介子等许多反粒子。正像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所组成,物质由原子、分子所构成,普通粒子组成普通物质一样,反粒子也能结合而组成“反原子”、“反分子”,进而构成反物质、反星球、反宇宙。目前人类所知物质构成的最小单位有夸克,不同的夸克都有各自不同的反夸克。夸克与反夸克、物质与反物质、星球与反星球、宇宙与反宇宙形影不离,具有完美对称性。

2006年5月15日《科技日报》以“与丁肇中共探宇宙奥秘”为题报道:山东年轻学者岳涌强经过二十多年的潜心研究发现,整个宇宙只有一个定律即对称性原理。得知岳涌强发现宇宙核心定律,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教授特地会见了他。并高度评价:该理论包含自然哲学、数学、物理、化学、天文,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庞大体系,是人类知识的大综合。比牛顿、爱因斯坦、狄拉克等科学家的理论更进步、更完善、更完美。据此,数学演绎法进而论证:对称性是物质构成、宇宙演化的基本特征。

引《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词义。“对称”是指图形或物体对某个点、直线或平面而言,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一一对应关系。其“对应”意指一个系统中某一项在性质、作用、位置或数量上跟另一系统中某一项相当;而对“协调”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其适当含合适、相当之意。它们的词义理解依次传递:对称→对应→相当→适当→协调。故“协调”蕴涵“对称”之意。

人类(包括生物)生活在一个近似的对称性或协调的世界之中。人体左右两侧(包括某些内脏)具有明显的对称性。人体在形态结构上固有的基本对称性,决定人类举止行为的平衡与协调以及心理、生理功能上的协调与完美。自然界、人类社会结构组成上的基本对称性,决定自然界、人类社会形态结构以及功能上的平衡与协调。

经典科学论文篇二

二十世纪科学与科学思想浅析

摘要:科学产生科学思想,科学思想指导科学的发展。本文拟对二十世纪科学革命进行梳理,进而浅析二十世纪的科学思想。

Abstract:Science generates the scientific thought, Scientific thought guides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revolution of science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then analyzes the scientific thought in the 20th-century.

关键词:科学科学革命科学思想

Key word:Sciencescientific thoughtthe revolution of science

作者简介:赵福成,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2007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20世纪发生的两次科学革命是科学长期发展和积累的结果,但其深刻性和广泛性,是历代科学革命所无法比拟的。这驱使不少科学家去研究现代物理学革命的特征,探索科学发展的规律。

一、20世纪两次全局性的科学革命

第一次是现代物理学革命。x射线直接地揭开了原子的秘密;汤姆孙发现电子标志着人类对物质微观结构的开始;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模型,揭示了粒子和它的构造是怎样的;质子中子的发现,对于认识原子核的内部具有重要意义;汤川秀树提出介子学说,还提出了核力场的方程和核力的势,即汤川势的表达式;狄拉克提出了反粒子理论;盖尔曼提出了介子有一堆正反夸克组成,重子由三个夸克组成;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论,分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从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说,到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薛定谔的波动观念,到玻恩对函数的统计解释,海森伯的测不准原理及玻尔的互补原理,实现了量子力学的建立。

第二次是综合性科学革命。标志性事件是: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问世;弗里德曼提出的非静态宇宙模型,认为宇宙是可能膨胀的;哈勃确定了星系红移和距离之间的线性关系,证实了宇宙膨胀理论;勒梅特提出了宇宙爆炸说;伽莫夫把核物理学的知识同宇宙膨胀理论结合起来,发展了大爆炸理论,并用它来说明化学元素的起源;1948年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建立;申农与贝塔朗菲代表作的出版,标志着交叉科学信息论、控制论、一般系统论的诞生;1957年,古德等为系统工程论奠定了基础;60年代以来,又出现了新的交叉科学――突变论、协同论和耗散结构理论;5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问世,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由地幔对流说、海底扩张说等阶段,到勒比雄等提出了全球大地板块构造学说;1969年耗散结构理论问世;应用计算机对大气科学和流体力学进行数值研究;分析力学中数学理论的进展,以及统计物理中远离平衡态系统性态的研究,促进了非线性科学的发展; 1971年新兴综合性学科协同学问世;1972年突变理论问世并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数学分支。

二、对两次科学革命的科学思想浅析

(一)从历时性(纵向)看20世纪科学思想的变迁

分析这两次科学革命,我们可以把20世纪的科学思想分为两个阶段。在20世纪上半叶,科学的基础性、主导型成果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提出了关于时空相对性、空间弯曲、质量和能量的关系、作用量子、波粒二象性、测量中主客体的关系、量子力学的统计性解释等思想,科学认识进入了宏观高速运动领域、微观领域和宇观领域。在20世纪下半叶,主要科学成果是宇宙大爆炸理论、板块构造理论、分子生物学理论以及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混沌学、量子场论、量子宇宙学、规范场论、弦理论等,还提出了宇宙膨胀、全球地质观、遗传信息、系统自组织理论思想以及多重宇宙、多重历史、黑洞辐射、时间圈环、多维空间、虚粒子、虚时间等猜想。

(二)从共时性(横向)看20世纪科学思想的特征

20世纪的科学有两大思潮:追求统一性与探索复杂性。

追求自然的统一性,一直是科学追求的基本目标。基于牛顿力学、电磁场学、化学原子论等近代科学硕果,到20世纪初,科学家们认为自然界统一于原子和力。到20世纪50年代,爱因斯坦是追求统一性的主要代表,他试图把自然界的物质和作用统一于场。爱因斯坦是对以牛顿为代表的力学机械论的主要批判者,他的相对论有力的冲击了绝对主义自然观、科学观和思维方式,相对论本身也是追求统一的产物,它追求力学与电磁学、惯性系与非惯性系的统一。可是爱因斯坦在统一场论的过程中,又戏剧性的转向了绝对主义。在爱因斯坦之后,追求统一性的思潮发展为追求4种基本作用的“大统一”,不少科学家甚至追求包罗万象的终极理论。量子场论、量子宇宙学、弦理论都体现出科学家追求统一的努力。

量子力学初步揭示了微观世界的复杂性,强调自然世界的不确定性和微观世界不同与宏观世界的特殊性。以玻尔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解释,同物理学机械论是根本相悖的。爱因斯坦与哥本哈根学派的争论,是坚持物理学机械论和反对无力学机械论这两种思潮的争论。

在20世纪后50年,普利高津提出了探索性的口号,使他成为复杂性科学思潮的主要代表。量子宇宙学、弦理论并不是根据现有的实验建构起来的,也很难用实验来验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具有“超验性”。在这种背景下,科学日益趋向数学化、模型化,思辨的色彩也越来越浓。狄拉克说,数学是特别适合于处理抽象概念的工具,在这个领域数学的力量是没有限制的。到了霍金,这种意识就更加强烈了,数学模型被看做是追求统一的工具。20世纪上半叶,马赫等人都上升到哲学,从哲学高度进行探索和解释。这将对21世纪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林等 科学家论方法[M ]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2] 狄拉克 量子力学原理[M ] 科学出版社,1965年

[3] 爱因斯坦文集[M ] 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

[4] 科恩 科学革命史[M ] 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

经典科学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