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华的励志文章

发布时间:2017-01-15 14:28

关于清华的励志文章都有哪些呢?你是不是正在找关于清华的励志文章?赶紧跟小编一起来看看为您整理的关于清华的励志文章吧。

关于清华的励志文章

关于清华的励志文章:“清华馒头神”

文/王恒绩

清华大学第15食堂曾有一位叫张立勇的厨师以630分的英语托福成绩震惊海内外,被誉为“清华英语神厨”、“清华馒头神”。当他走进央视的《新闻联播》、《面对面》等一系列王牌栏目时,远在江西崇义县的一个小山村里,有一位老汉正在对着电视抹泪……

孩子,想给你说声对不起

张立勇在县城上高二时,因学费没交清,老师叫他回家“自习”,这话深深刺伤了18岁的张立勇。那个周末,他从60里外的县城步行回家,饿得踉踉跄跄,见什么东西都想狠狠咬几口。张宗彬在儿子面前第一次落泪了。当晚,父亲带着张立勇到村里一户人家借学费,人家粗声大嗓地训斥他们:“穷得要死,还读什么书?”字字如钢针,针针刺痛张立勇的心。当晚,他做了一个噩梦:暴雨倾盆,家里的房子倒了,父母全埋了进去,他和弟妹们声嘶力竭地哭着喊爸喊妈……醒来后,张立勇全身汗透,他瞒着父亲作出了辍学打工的决定……

有一天,同事叫张立勇接电话,竟是父亲打来的。父亲在电话里很惊喜:“立勇,你真的在几千里外的北京吗?声音咋这么近?听得好清楚哩!”平生第一次打电话的父亲在电话那端啧啧赞叹科技的神奇,又问:“你看见天安门没有?那天安门城楼与电视里放的是不是一样高大?”父亲像个3岁的孩子,语气既好奇又兴奋。

张立勇说:“爸,到了清华,我不仅要挣钱,更重要的是还要继续学习,挣知识。校园走过的每一个人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尖子生,在这样的氛围下,我不太容易贪玩。等我出息了,我要让你大大方方地参观天安门城楼!”父亲愧疚难当:“立勇,我一大早步行30多里路赶到镇邮局,就是想给你说声对不起。你别记恨爸,爸没用,一辈子被人瞧不起……”张立勇不等父亲说完,就截住他的话:“爸,你看我的!”

老伴儿,我想知道娃儿有多苦

清华大学真美、真大。很多时候,成群的学生由北面的学生区往南面的教学区走,而张立勇刚好相反,逆流而行,格外显眼。因为学生要去的地方是教室,张立勇要去的地方是食堂。同一条道路,同样的年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向与人生。张立勇暗暗地说:“各位天之骄子,我一定会与你们殊途同归!”

张立勇决定从英语下手。他买来一堆英语书,又买了一台收音机,开始自学。自学很苦很寂寞,还要有抵挡诱惑的定力。食堂工作繁重,厨师们的吃饭时间只有15分钟,张立勇只用7分钟吃完,挤出8分钟就躲在橱柜后面背英语。夜里,同事们在宿舍大声喧哗,他只好去路灯下读。可他太累了!每天早上3点起床,学1小时英语再去上早班,有时候卖饭窗口前要站八九个小时,晚上7点半下班后再学5小时,可往往书没看上几页,眼皮就像灌了铅般沉重。后来,张立勇发明了一种驱赶瞌睡的办法,事先倒一杯开水,故意喝一大口,将舌头烫得钻心般疼,果真将瞌睡赶走了。

张立勇回家过春节时,父亲无意中听到儿子炫耀自己的“发明”。那天夜里收工后,张宗彬在家倒了一杯开水,也喝了一大口,烫得当场惨叫起来,舌头上烫起了一层“皮衣”。老伴钟新莲过来训他:“老了老了,喝水都不会了!”张宗彬的眼圈红了,慢慢地说:“老伴儿,儿子经常这样赶瞌睡,我就想体验一下娃儿有多苦……”

清华大学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经常能请到一些世界名流来学校演讲,张立勇聆听了多国元首的演讲,也见识了比尔·盖茨的风采。一次,美国大使馆专家来到清华讲解托福和去美国留学的问题,张立勇想提问,又害怕。当主持人说还剩最后一个问题时,他鼓起勇气用英文问:“您好,我想去美国学酒店管理,不知美国有没有这种专门的学校?”

大使馆专家愣了:怎么清华大学的学生还有想去美国学酒店管理的?就问他是哪个系、学什么专业的。张立勇支支吾吾不想回答,怕丢丑。可美国人很执著。张立勇豁出去了,用流利的英语回答:“I'macook(我是一个厨师)。”没想到,现场1000多名清华学子掌声如潮,大使馆专家更是长时间鼓掌。没有一个人嘲笑他,这给了张立勇莫大的鼓励。食堂的经理知道他爱学习后,有意让他去各个教室听大师们讲课,这使他进步很快。1999年,张立勇的英语过了四级;2000年,过了六级;2001年,在令无数学子胆寒的托福考试中,本来500分就OK,他却考了630分,被清华学生尊称“馒头神”。一举成名天下知。面对记者的提问,张立勇铿锵有力地说:“我就想让我爸爸妈妈弯了大半辈子的腰身直起来,他们弯得太久,太累了。”

老爸,谢谢你把我带到世上来

儿子的这句话在央视新闻中向全世界播出后,张宗彬也看到了。他万万没想到,儿子居然上了高不可攀的国家大台!儿子好厉害啊,不卑不亢,娓娓道来。全村父老乡亲都看到了。当地政府领导和数不清的全国各地记者,络绎不绝地前来祝贺与采访,张家冷清了几十年的几间瓦屋前所未有地热闹起来。过去从没用正眼瞧他的人,此刻全用羡慕的眼神热切地看着他,有些乡亲当场道歉:“老张,过去我们有什么得罪你的地方,你多担待……”张宗彬低下头,鼻子酸酸的,过去借钱的一幕幕屈辱全都涌上来。为了掩饰此刻的心情,他一把把抓起买来的糖果朗声说道:“来,吃糖,吃糖……”

张宗彬和妻子钟新莲成了焦点人物,儿子曾经就读的茶滩中学用车子接他去作报告。老两口还被请到北京,坐的还是飞机。在央视演播大厅,老两口见到了白岩松、崔永元、王小丫等平日被乡亲们神化了的大牌主持人。他们没有半点儿架子,一点儿也不嫌弃脚蹬黄胶鞋、沾着黄泥巴的张宗彬。最让老两口惊喜的是,西装革履、神采奕奕的儿子像变魔术似的出现在眼前。一家三口抱在一起,哭了。

张宗彬一直不敢正视儿子的眼睛,这让张立勇很难过。他深情地扳正父亲的肩膀:“爸,我知道你有些自责,可那个抱着高烧的我无助大哭的人是谁?那个为我赚学费差点被马蜂蜇丢了命的人是谁?那个到处磕头借钱一次次将学费交到我手中的人是谁?不都是你——我的爸爸吗?”

张宗彬慢慢抬起头来,与儿子的眼睛缓缓对视在一起,颤颤地:“儿子,你真的原谅我了?”张立勇摇摇头:“不,我从来就没生气过。我还要感谢你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世界多精彩啊!”父子间的温情对白让主持人和摄像师的眼睛都潮了。

张立勇带着父母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张宗彬蹑手蹑脚,好像每一步踩的都是幻境。他停留在毛主席当年站立的地方,儿子逗他:“爸,你也挥挥手吧!”张宗彬吓得赶紧将手放进口袋里:“不,使不得!”老人很感慨,当年乡亲们嘲笑我做梦,如今真是梦想成真了。“儿子,快帮我和你妈妈照张相!”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张宗彬和妻子居住在北京的几个月中,儿子陪他们逛遍了北京城。儿子亲笔撰写的《英语神厨》一书畅销全国,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图书”,繁体字版权被香港一家出版社高价买走了。张宗彬既诧异又得意地对老伴说:“我早就说过,世上没有比读书更好的出路。你看咱儿子就是!”张立勇坚毅地说:“爸,我也早就说过,贫困在咱家是不会遗传的!”

张立勇出资在家乡崇义县买了一套宽敞的商品房,让父母安度晚年。而他,接连拿到了北京大学的本科文凭和南昌大学的研究生文凭。北京奥运会期间,张立勇被北京市政府借调到奥组委,成了接待外国元首的贴身翻译。2009年,张立勇出任中国青少年责任与成长大讲堂组委会主席,他带着一帮志同道合的精英青年,将事业干得风生水起,并获得了“中国十大杰出学习青年”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从厨师到大讲堂组委会主席,这是张立勇的传奇,也是卑微父亲张宗彬的骄傲。年过六旬的张宗彬被江西崇义县一家单位聘为值班员,每当有人问他儿子在干吗,这位挺直了腰杆的父亲会反问:“知道清华大学那个自学成才的‘馒头神’吗?”人家说:“知道啊,大名人。听说现在当了大讲堂主席。”张宗彬一仰脖子:“我是他爸!”

关于清华的励志文章:清华北大并不遥远

好像很多人想象中考清华北大的人都得是天才,一般人再努力也只能靠浙大复旦上交,而清华北大的人都是轻轻松松拿下高考的。尤其是现在,只剩下半年的时间,好像该放弃看起来遥不可及的梦想了……我只是想作为一个非牛人类来劝学弟学妹,一切都来得及,一切希望都还在。只要你努力。 本人不牛,相当不牛。中考的时候比A班的线高了两分进来的,高一的时候在班级排了40多名。当时班级一共52人,还有5个学文的,我记得后来反省的时候发现自己其实是理科生的倒数第五。虽然是在A班,在学年也得排到300多名(这个是我在大办公室偷看的某个老师的学年分数段-人数统计表得出的结果)。百分制的小考试数学一般是60多分,150分制一般是90~110分之间;物理一般也就是60~80之间:虽然绝少不及格,但是几乎从来没上过平均分。以上部分是论证我并非一头牛。我很羡慕班级里面的几头大牛,什么东西都懂,什么题都会做。人家半小时答完的卷子我得写一个小时交上去的时候还有很多地方空着。平时人家写N本练习册写完了11点准时睡觉,我光写一本还得写到后半夜一点两点,有算不对算不出的题把自己逼得死去活来。那个时候我心里非常不平衡,但是也必须面对这个事实:一般人和牛人是有差距的。人家牛人平时嘻嘻哈哈玩得很Happily的同时,依然保持着题量上对我的完胜。三年五年十年,金考卷银考卷四大名辅试题调研,三尺讲台3+X优化设计大钥匙……抱歉我不是牛,我写不完。牛人也许也写不完,但是人家写3本大的加上点试题调研之类的调剂品还是很轻松的,然后同学再问他们点难题,于是乎几乎没有没见过的题了。这就基本可以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学习看起来很刻苦很努力很用功,有些人看起来很轻松,但是轻松的人的成绩要远远好过刻苦的人。不是因为轻松所以成绩好,而是因为牛,所以看起来轻松。做题带来成绩,这个永远是毋庸置疑的。

我在高三确定了两件事:第一,我不是大牛;第二,我要上清华。清华又没说只有轻轻松松的大牛才可以考,虽然我不是牛,但是我可以发扬牛的精神。每天少睡几个小时,拼了一阵。数学终于有了点起色,能到120以上了。后来考了一次140,信心就彻底树立起来了。最牛的人可以把竞赛题当高考题做,但是不牛的人只要做好高考题,一样可以考高分。分数高不高,跟人牛不牛,没有必然联系。我们只要高考而已,每个人都说高考题简单,那就把简单的都做对,就OK了。(励志一生 )其他科目也都差不多。基本上都是拼了一阵,专学一科,然后就上来了。说起来很简单是吧?我当时每天早上5点半起来,晚上一点以后,一般是两点左右睡觉,白天困了用咖啡顶着……同桌很严肃地跟我说你再这样你会死的,但是事实证明了人远远没有那么脆弱。这个作息时间也就是听着可怕,其实做起来习惯了发现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寒假我觉得在家的学习状态不好,所以一直跟外地的同学住校,在寝室什么都没有的状态下一心扑在习题上。放假之后天天去图书馆的自习室。各科高考题基本做全了。于是信心就有了。更重要的,努力不只是一种途径,更是一种信念。你能为了自己的一个理想去不顾一切的奋斗,这是很难得的人生经历。当然作为一个不牛的人,成绩肯定仍然不是很牛的样子。一般是班级15名左右,学年名次在50左右徘徊,偶尔能进40。一模学年80多,有些郁闷。二模130多,更加郁闷。三模180多,我没崩溃我父母先崩溃了。当时我写给自己两句话:永远相信自己,永远不放弃希望。一个高考而已,老子还搞不定你?四模21。然后就高考了。然后就上了清华。

我终于用自身的努力证明了这一点:考清华北大没有想象中那么遥不可及,只要付出努力,天赋上的差距是可以弥补的。关键词只有两个:努力,自信!

关于清华的励志文章:能上清华北大不仅是因为你努力

你以为努力了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

这是不久前知乎网站上的一个提问。对此,张小林的回答是:并不是努力就能上清华北大。短期来看有运气的影响因素,长期来看有家庭环境的影响。

她解释说:“一个人的家庭环境会对他/她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决定你来到清华北大的不仅是自己的努力,还有你的家庭环境,包括你父母的教育理念,愿意及能够为教育付出的时间、金钱,你的眼界和视野,你能接触到的一些资源的机会。”

张小林发在知乎提问下的回答帖被广泛转发。在围绕“努力能否上清北”的讨论中,“家庭环境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影响”再次引起网友对“寒门难出贵子”现象的关注。有人称这是“贵子”的优越,也有人称这是“寒门式努力”的无奈。不少网友发问:光靠个人努力,“穷孩子”还能挤进名校吗?

你能来到清华,不仅仅是因为你努力

张小林是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的大一学生,她的观点来自其老师晋军博士多年来的一项调查研究。

在晋军所教授的《社会学概论》课上,每年都会对入学新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问题包括“你父母的职业”、“你上大学以前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最喜欢的电影”,等等。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晋军发现,相比全国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构成,清华学生里,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占比更高,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占比较低,呈现“倒金字塔型”。

有意思的是,关于学生“入学前活动半径”的统计数据发现,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14级学生里,入学之前曾经到过境外的学生占比43.9%,没有出过省的学生为○。相比之下,西部一所211大学的数据则是,到过境外的学生只有2.3%,没有出过省的学生有22.7%。

这一项数据统计结果“非常稳定”: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和经管学院,13级和14级学生到过境外的比例都在40%左右,过去的调查结果也是类似的数据。

“询问入学前活动半径,其实是在调查家庭经济状况,直接询问学生家庭收入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调查方式。”张小林认为,是否出国出省和家庭经济状况有很大的相关性。

因此,这项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是:相对于全国而言,清华大学里家境中等和偏上的学生更多,并且这一现象多年来一直持续。

然而,对于这个结果也有质疑的声音:不足200人样本的调查能说明问题吗?事实上,早在2010年,晋军就指导他的学生对清华大学生源状况进行抽样调查:2010级清华大学农村生源占总人数17%。而当年的高考全国农村考生比例是62%。

晋军还通过多年的课堂随机调查描绘出一名清华本科生的典型形象:出身城市、父母是公务员和教师、每年与父母起码外出旅行一次,甚至高中就有出国游学的经历。

用晋军告诉学生的话来说,“你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你能接触到资源的多少,决定了你的学习环境,决定了你上的小学、初中、高中,也决定了你的眼界和见识。你能来到清华,不仅仅是因为你努力,更是因为你有了上述这些东西。”

关于清华的励志文章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