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技能形成阶段的教学步骤与教学原则

发布时间:2017-03-21 16:14

随着太极拳运动在全国广泛开展,高职院校的太极拳教学也在快速发展。为了充分发挥太极拳教学的积极作用,教师应从学生身体、心理、技术形成和技能的应用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究,并根据其内在规律,发挥太极拳教学对学生职业技能形成的积极作用,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下面由小编给您介绍:太极拳技能形成阶段的教学步骤与教学原则。欢迎阅读!

太极拳技能形成阶段的教学步骤与教学原则

一、太极拳技能形成的阶段及教学步骤

关于太极拳技法的形成与阶段划分,前辈有不同的阶段论述划分说法,如王宗岳《太极拳论》:“由招熟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王宗岳太极拳《十三式行功心解》:“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根据运动生理学常识可以知道,人体的肌肉是具有记忆效应的,同一种动作重复多次之后,肌肉就会形成条件反射。人体肌肉获得记忆的速度十分缓慢,但一旦获得,其遗忘的速度也十分缓慢。因此,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实质上是大脑皮层建立巩固与恢复活动——条件反射形成过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可分为泛化——分化——自动化阶段,在学会运动技能以后,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内支配各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排列组合,兴奋与抑制在运动中枢内有顺序地、有规律地、严格时间并间隔地交替发生,形成了一个系统,成为一定的形式和格局,使条件反射系统化,大脑皮质机能的这种统一性,叫运动动力定型。建立起运动动力定型后,能达到肌肉的收缩和放松有顺序地、有规律地、有严格时间间隔地进行,并符合动作所要求的规格。下面把运动技能的形成阶段与太极拳的技能形成阶段及教学要点逐一形成比较。

太极拳技能形成阶段的教学步骤与教学原则

太极拳技能形成阶段的教学步骤与教学原则

二、太极拳教学原则

(一)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性作用,掌握教学的方向,控制着教学的全过程。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和结果,要由“学”来体现,“学”是学生独立的主动性的活动,是教师包办代替不了的。因此说,教师的主导性的实质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只有这样教学效果才能顺利圆满,事半功倍。

太极拳是我国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启发学生以意识为导向,用特定的方法进行教学,来达到调整人体内部的机能,增强体质的目的。它的运动方式不是短期内身体的激烈运动,而是按动作的基本要求,循序渐进,调整姿势,呼吸,意念,因此提出了主动性原则。

太极拳教学过程中要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去进行自我暗示和精神调节,确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和终身体育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无论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练习动作,还是自学自练,都应该主动的钻研理论,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求学,积极思维,主动的进行自我暗示和精神诱导,才能收到良好功效。否则教学中若缺乏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动性,完成教学任务是不可思议的。

(二)自觉性与渐进性相结合

首先要尽量创造一种有利于健康的环境,到环境优美宜人的地方学练太极拳。其次,要尽量解除身心紧张。学习的规律是“循序渐进”,太极拳教学也不例外,要先简后繁,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切不可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功夫要逐渐长进,水到渠成。

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证明,学生在学习掌握动作技术的过程中,都经历了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从不巩固到巩固的渐变过程。一般来讲,这个渐变过程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即粗略的掌握动作阶段;改进提高动作阶段;动作趋于巩固、运用自如阶段。要加速学生掌握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取得动作技能的形成的良好效果,就必须遵循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在学习太极拳中,我们从简单动作方法逐渐向较复杂的动作过渡,同时遵循自然性与渐进性相结合的原则,不要违背自然规律。

(三)重视直观性与演练领做结合

太极拳术的教学中涉及的内容较多,表现在动作多,方向多变,较为难记;动作之间的衔接变化较复杂,每一个动作所包含的因素也比较多,外形有手、眼、身法、步的配合,内有精神、气、意、劲的统一,内外合一。以及上下的协调配合、节奏的变化、演练的技法特点、风格等等,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采取常规的示范外,应特别注重直观教学法的运用。直观教学法除教师的示范外,还应借助录像、图片、观摩等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领做示范,使学生有较多的机会模仿、观察动作,是太极拳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时还应用动作名称进行语言强化,帮助记忆,使学生尽快学会和掌握。

(四)内与外与练与养结合

武术有“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之说,强调“内外兼修”、“形神兼备”。其表现为(1)演练既追求外在“形”的美,更追求内在神的美;(2)既强调“外练”又强调“内练”;(3)武术的内外相合,其本质是协调,它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意识而形成的独特理论;(4)中国古代贤哲所追求的“内圣外王之道”体现到武术中,是把武德和知识修养与经世安民相结合。太极拳动作是由人体的四肢,躯干以不同运动方式完成的,这就构成了外在的“形”。并且通过这个“形”来表现动作精神的实质的内容,这就是内在的“神”。太极拳是一种武术拳种之一,也是健身养生的手段,它和养生的理论相通,养生学很讲究“精”、“气”、“神”,而在武术理论中把“精”、“气”、“神”加上“力”和“功”,与“手、眼、身、法、步”对应起来,作为其训练的要求和直接目的,是养生和武术理论及训练方法相互渗透的痕迹。同时在武术训练中的“气”也体现了对内脏器官的锻炼。武术各拳种都把运气和动作的配合放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就是为了强调对内脏器官的训练。

“练养结合”指动练与静练结合运用。太极拳理论认为运动时阳生,气属阳,故肢体运动能导引气的运行。但是,若一味运动不休,阳气过多消耗,阴液也随出汗流失过多,不仅不会促进技能提高,还会给身体带来损害。因此,动练就必须有静养。以静养来调养气血,而“静养”并不是绝对的静,而是相对于消耗性动练而言的修养。

这一原则,是太极拳达到一定程度者,必须遵循的训练原则,只有做到“用意领悟与练养相结合”才能达到太极拳的高超境界。

(五)以拳术套路为基础,基本功贯穿教学始终

太极拳法体系中有拳术、器械、对练,拳术套路是基础,一般学习器械前须练好拳术,同时学习拳术时,须抓好基本功练习,“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不论学生的太极拳水平的高低,教学中都不能忽视基本功的练习,抓好基本功的练习对拳术套路将起重要的作用。

(六)传授技术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技术技能的传授,积累,巩固,又要培养学生能力。同时它也反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巩固与发展能力的辨证关系。

这一原则实际上是与教学目标相关的,从人才培养和成长的整个过程来看,技术技能(知识)的积累,巩固,理解和智能培养是贯穿人才成长的全过程的,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获得的是基础知识和技术技能,目的是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得到应用。

在太极拳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向学生教授基本技术、动作要领,同时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利用有代表性的动作进行技术与教法应用分析。

在上述教学原则下,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举一反三,突破教师水平的局限性,使太极拳教学生动活泼,既富有传统教学特点,又融入现代教学方法手段。

太极拳技能形成阶段的教学步骤与教学原则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