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毕业论文范文
传统文化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生命力,传承和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社会发展的步伐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尊重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的人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播于世,长存于世的现实要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传统文化毕业论文范文一:中国传统建筑-客家围屋
摘要:住在围屋里的人,都称自己是“客家人” ,过着一种聚族而居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有别于中国其它地区汉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一个大围屋里常常住着几百甚至上千人,他们同姓、同宗,有的还是同一祖先的直系缘后代。围屋功能齐全,保存完好,溶生活、娱乐、防御于一体,古朴雄奇,散发着浓郁的客家风情气息,科学家称之为世界民居建筑的奇迹。
一、客家围屋的起源。
大约 1600 年前,为避战乱,客家先民一步三回头,淌着热泪,恋恋不舍离开了中原故土,开始了艰难而遥远的南迁之路。晋末的战乱让世代生活在中原的人们南逃避祸,以期保全家族的香火延续;唐代的“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持续的战火离乱,让久居中原的人们已经没有了安土可依,南迁成为许多人不再选择的选择,“靖康之难”后的北宋覆灭,朝廷偏安江本南,中原再次陷入灾难与恐慌,南迁又成为众多中原人的无奈。在漫长的岁月中,遭遇了多少次大动荡,经历过多少次大迁徙,在中国汉民族的谱系中,从此多了一个优秀的民系——客家;在向来蛮荒的南方山地,从此多了一批勤劳的拓荒者——客家人。他们在把足迹踏遍南方山地的同时,也把中原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力,传播到了南方的山山水水,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他们聚族而居,繁衍生息不断。 建在千里赣江源头的赣州城,城墙下,左边章江,右边贡江,两江合流就成赣江。赣江是南中国惟一南北走向的长江支流, 客家祖先就从这通道涌进赣南山区, 然后深入福建、广东。赣南围屋客历史最鲜活的载体,更是客家研究最生动的物证。围屋几乎就是客家的象征。客家人可以不住围屋,但住在围屋里的,一定是客家人。“客家”原是当地土著居民对客居的外来户的称呼。“客”与“主”的身份原本就是相对的。外来人住得久了,慢慢变成老客。最后,终于反客为主。接着,又来了新客。后来的人,在先来人的眼里,自然被看作“客”。无论是“老客” “新客”,相处时间长了,先是别人称他们为“客家”,渐渐地,他们便自称“客家”,以区别当地的土著人群。 他们住在围屋里,自称是“客家人”,过着一种聚族而居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即安全又能相互帮助,而且使中原的文化理念能继承下去,这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有别于中国其它地区汉族的传统生活和方式。一个大围屋里常常住着几百甚至上千人,他们同姓、同宗,有的还是同一祖先的直系血缘后代。 今天的客家围屋已不再是客家人为保护自身所建本立的居所,围屋内大多都已经不再住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客家围屋已经被开发成旅游景点,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更多的人能了解客家围屋这一独特的建筑形式。
二、客家围屋的分布状况 围屋主要分布在龙南、定南、全南(地方俗称:“三南”) ,以及寻乌、安远、信丰的南部,大致分布在江西靠近广东的那部分地区。此外,在石城、瑞金、会昌也有少量的小土楼和零星围屋;于都、宁都、兴国三县交界处则多为村围。 围屋以龙南县的最具有代表性,也是最为集中的。据不完全调查统计,往往一个自然村,便有七八座围屋。形式上也最全,除大量方形围屋(图1) ,还有半圆形的围拢式围屋(图2) ,近圆形围屋,还有半圆形的围屋,以及八卦形和不规则的村围。结构上既有三合 2土和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垒砌的;体量上既有赣南最大的方形围屋──关西围屋(图3),也有最小的围屋──里仁白围(俗称“猫柜围” ,形容其小如养猫之笼) (图4) 。定南县几乎各乡镇均有围屋,但较零散,精品少,多用生土夯筑墙体。故屋本顶形式也多为悬山,此为别县所少见。全南县围屋基本上采用河卵石垒砌墙体(图5) ,为了争取到多一层的射击高度,大部分围屋顶上四周砌有女墙和射击孔(图6),以便必要时上屋顶作殊死抵抗。安远县的围屋主要分布在镇岗、孔田的南部乡镇,现约存100余座。信丰县的围屋比较破残,多见于小江乡。寻乌县属于珠江水系,因为受到粤东文化的影响,所以这里南部乡镇多是,在正面设炮楼的围拢式围屋。
三、客家围屋的主要特征
A、组合扩展性
客家人是聚族而居的。从其最简单的一明两暗三间过,发展到两堂两横、三堂两横、直至九进十八厅那样的大房子,无不体现其成组向前、向左右不断扩展、延伸的特点。此模式在选址开基之时,就藏下了其发展的势头。客家人也常因宅基的拓展问题发生纠纷,乃至宗族械斗。这种扩展性反映了客家人希望子孙发达,开拓进取,不断向前的心愿。
B、主次分明,均衡布局 无论房屋发展到多大规模,始终是以正厅为中轴,以祖堂为核心,向前逐步延伸,向左右对称发展。正屋、正厅的体量规模、本装饰档次,各横屋和次厅均不能逾越。横屋房门均朝正厅方向开,反映了客家人强烈的凝聚力的向心力,也体现了这客家人因远离中原故土而怀“慎终追远”的心态。
C、注重防卫,构筑奇异 在过去的岁月里,当平静的生活被战乱或宗族之间的争斗打断,围屋就会立刻成为保护族人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军事堡垒。楼上房屋之间,连通着许多小门,平时各过各的日子,紧急之下,家家开门就连成了一条抵抗外来入侵的大回廊。
D、室内外空间的渗透与交融 客家围屋讲究室内外空间的渗透与交融,追求人工与天然的统一,强调将建筑融入环境,与之相互衬托,追求理与情的统一。如门前长方形的禾坪,禾坪前半月形的池塘,后面的花坛,这样,由建筑、山水、花木寄情托性组颇具诗情画意的画面,体现着一种有情的感性色彩;门口的红色对联和窗户上的各色窗花,则又是一曲和谐的交响乐,既有激情澎湃的旋律,又有委婉舒缓的乐章,将理性与感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创作思维不仅呈现出极为多样化、多层次的独特审美形式的融合,又成功地完成了它的建筑任务。
四、客家围屋的构造艺术。 客家是汉族人群不断迁徙的产物, 他们大多在边远山区从事艰苦的开拓性事业。 因此,当他们又来到新的他乡开基立业时,往往不仅要同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而且还要同土著和匪盗作争夺生存空间的殊死斗争,于是谋求安全和良好的防卫功能,便成了客家人体现出的那种强烈的防御体系。围屋是以防卫性为主要特征的民居,如何使围屋易守难攻,是造围屋者苦心孤诣之外所虑的重点。如厚实坚固的围屋墙体,大多外包砌砖石,内皮三分之二厚的生土墙砌至顶层楼时,便收分成环形的“内走马”,以便作战时防御用,就此便体现了两方面的构造艺术:一方面即保证了易受攻击部分墙体的坚厚度,又利用了上部不易受攻击而显得过厚的墙体,做成了一圈“内走马”,另一方面则既节省了建筑材料,又争取到了实用的防卫空间。又如燕翼围,为了防备长困久围,墙体中甚至设计有四个斜向的“排污道”,以便人出不了围或被堵塞排水沟时也能将污便排出围外,可谓用心良苦,尽善尽美。 围屋的细部艺术,主要表现在围内,尤其是“国”字形围的厅堂建筑中。因厅堂的好差或档次的高低,往往代表着一围或一姓一房的财富或地位。因此,祖堂或厅堂中的梁架垫木、门本窗额枋,柱联柱础,天花板铺地等,都会尽其资财之所及、毕其工艺之所能,精 益求精地进行装饰。如祠堂大门门面,一般为仿木构牌楼线脚装饰或雕刻,额书堂号或其他标榜门第出处的文字。厅堂内均铺砖,天井阶沿皆用巨条石打制。祖堂或正厅一般不设楼层,按传统祖位所在处,其上是不能置物住人的,因此,大多为梁架制作精美,下厅或前厅多用天花板,上绘民俗彩画,高级的还设有藻井;朝厅堂开设的门,绦环板上均雕刻人物故事或花卉祥兽,风格接近徽雕;天井两侧的厢房,则用六或八扇格扇门,窗户多为各种拐子纹与雕花相结合使用。厅堂内用柱不多,且有木质和石质之分,石质的往往四面题刻对联,柱子上都有雕饰,且形式多样。此外围内用卵石拼铺的室外铺地花样,以及悬挑的走马楼也颇有些艺术特色。 总之,在多走了几座围屋之后,给人的艺术感觉是,外表朴实无华,甚至还有些冷峻和压抑感,但走进围内,便让人有种民间艺术的活泼感,乡土文化的质朴感和一般浓浓的生活气息感。
五、结语。 客家围屋是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物化体,它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高超建筑艺术,不仅被建筑学家誉为民俗建筑史上的奇迹,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使历史学家、艺术家及众多的游客为之陶醉。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发现客家围屋与那些散落在山岭间、坐落在江河边,有着翠绿丛竹相伴的普通农舍相比,不仅样式和格局多种多样,而且都高大、严实、坚固与厚重。面对那些早已与赣南山水融为一体,又仍然在静默中舒展着自我个性的围屋,我不仅感受到了中原文化绵延不绝的气象, 也深深体味到它们于无声无息中释放出的沉郁、 绵长的历史感。
参考文献 :
《从传统民居到地方建筑》 单德启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传统文化毕业论文范文二:浅论现代广告设计中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式设计美学
论文关键字:现代广告 设计 传统 中国美学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美学广博深湛,种种美的观点如何附加在现代的设计当中,以表现绝美的中式情怀,而不是单纯的仿古,拜古或是元素的简单堆砌,这对于研究中国现代广告如何形成自我特色,立足国际有着重要意义。
广告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被誉为"第八种文化",广告因为具有明显的大众性,商业性和民族性,因此与本民族自身的文化密不可分。广告只有服从、融汇、折射民族文化,根植于民族文化,运用本民族最为贴切而生动的元素,穿透人类共通的心理和文化因素,打开深藏在人的潜意识背后的“民族记忆”和“种族记忆”,才能被消费群体接受,才能最终达到沟通的目的。纵观广告业发展的百年历史长卷,广告学理论的发展脉络,我们不难发现,从产品的特点定位(USP理论)到品牌形象定位(CI理论)再到受众心理定位(PSYCHLIGICALPISIONNONG理论)直至文化心理沟通,这条主线清楚地反映出在广告诉求重点的转移过程中,广告的文化含量在逐步增加,文化品位的地位日益变得举足轻重。如今的广告早已不再是从前那种叫卖或是告知,而是包含着更为丰富内涵,具有着更多社会功能的社会公器,一则优秀的,打动人心的广告一定包含有某种文化精髓的因素。
在现代设计当中,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将中国传统美学的元素融入到其设计作品中,中国风的设计在国际上越来越收受到欢迎和追捧。中国传统美学广博深湛,有周易的极简之美,委婉的模糊之美,老庄的天然之美,种种美的观点如何附加在现代的设计当中,以表现绝美的中式情怀,而不是单纯的仿古,拜古或是元素的简单堆砌,这对于研究中国现代广告如何形成自我特色,立足国际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越来越多的在现代广告设计中出现和运用,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风的广告设计在让世界耳目一新的同时也给中国人带来了深深地宗族认同感和家国温暖。
在现代广告设计方面,尤其要注意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在招贴艺术的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
中唐以后,中国美学的艺术观念的显著变化,根本原因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哲学观念的影响。从总体趋向上可以看中国审美观念的变化和形成:追求空灵淡远的境界,重视古拙苍茫的气象,推崇冷意荒寒的意味;易宁静精澄代替楚莽阔大,易平和幽深代替激昂韬利,易淡逸素朴代替绚丽堂皇,正如理论上对境界的重视,强调妙悟而贬斥技巧等。这些思想和因素都可以在现代广告设计中有所观照。
现代广告是现代艺术的一个分支,可是却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广告传达信息鼓动宣传的作用肯定了它的特殊形式。它不同于任何一件单纯的艺术作品,讲求的是在细细审视中的独特品味,他所要求的时效性让它必须一目了然,简洁明快。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简约是终极的复杂,最简约的设计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印象,简洁实用的设计风格已经在中国未然兴起。纵观现代成功的广告往往是构图概括集中,形象简练夸张,用强烈鲜明的色彩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主题,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现代的广告设计越来越走向的是一种简约,大气的表现方式,任何艺术,都不能说明一切,特别是像广告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有限的时空条件下,能使人过目难忘,回味无穷,那就需要做到“以少胜多”“一以当十”。
中国传统艺术,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不少规范化的程式,这些师法自然,来源于生活但又经过千锤百炼,概括而又多变的“程式”是一种经过高度提炼的美的精华,是积淀了内容要求的形式之美。正因为如此,它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以少用多”和“由此及彼”是艺术技巧的标志,特别是广告艺术,它只能从生活的某一侧面而不是从一切侧面来再现现实。选材(先取最精粹部分)、剪裁(去污存清),夸张(强调形象的特征)、经营位置(构图)、表现(选项用恰当的技法),而这一切,不仅是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讲究形神兼备,讲究概括与变形的运用和表现,也恰恰是我国广告设计者构思时的主要手段。以静凸现动,以余白凸现主题,是靳先生海报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大量的余白使观者产生一种沉静空灵之感,以凸显主题之凝重强烈,使之产生出一种对比与和谐。同时,靳先生“用墨以啬”而使主题“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获得夺目之感。
现代广告设计中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式设计美学还包括十分广大的部分,东方生活所蕴含包容的设计元素是博大的,绝不仅仅是现今流行的京剧脸谱、大红灯笼,旗袍……中国式的设计美学远没有拿出一些元素那么简单。就像日本的设计是理性、细腻的,德国的设计是稳重而精致的,美国的则大气而开放的,这和各个国家的国情不无关系。挖掘中国文化中的精髓,并顺应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的时尚审美设计潮流,建立起适合创造和维护这种形象而进行设计的体制和环境,包括建立传统文化专门研究与推广机构,提高传统文化在大众文化的导向地位等等,才是中国平面设计作品中国式设计美学形成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楼正国.《中国传统美学对中国广告招贴设计思想的影响》[J].《美誉时代》,2003,11.
[3]刘艳秋,马晨晔.《台湾广告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J].2010,01.
传统文化毕业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
2.有关传统文化的论文
3.企业文化论文范文大全
4.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范文
传统文化毕业论文范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