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创业故事

发布时间:2016-12-09 10:20

创业不容易,可能99%的公司都会在残酷的社会中死掉。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60后创业故事的相关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启发。

60后创业故事1:一位60后穷人创业过程的故事

我常常想,在中国13亿人口里,我应该处在哪一个阶层呢?

我叫章西良,69年底出生,在豫中一个偏僻乡村长大。出生时家境已变得很差,粮不够吃,所以,老爹给我取名字叫惜粮。西良是我在阳城师范上学时改的,为的是纪念儿时的记忆,因为小时候,总感觉所有的好东西,都在老家的西边的阳城那里。

1976年,我7岁。去学校报名的时候,姐姐反复告诉我,老师问你是什么成分,千万不要说是中农,要说是贫农。我不明白中农和贫农的区别,但我知道,小朋友们和我一样,都是过年才有新衣服穿。那时候的冬天真冷,差不多每一个小朋友脸上都挂着两条鼻涕,在鼻子下面象两条进进出出的绳。鼻涕永远擦不干净,有时候我会想:鼻涕到底有多少呢?能不能揪着绳头把它们全拽出来呢?

1986年,我17岁,正上初三,应该8年学完的课,我用了整整10年。其实那时候大家也和我一样,用10年或是更长的时间读完小学和初中,然后去考小中专,希望从此吃上国家的“商品粮”。那时候高中不吃香,不但要等上三年才能考大学,而且能否考上还存在更多的不确定,在农村,人们喜欢离自己最近的富贵。我还算是幸运,那一年考上了阳城师范学校,跳出了农门。不过,家里正因母亲的病陷入穷困,我到村里的窑场做了一个暑假的苦工,挣了26元,父亲又借了一些,还有两个姐姐的支援,才凑够了110元学费。那时候中国还只有10多亿人口,我们家的生活情况,我想最多能排在9亿那个地方,在人生的山脚处。

师范毕业分到老家教了三年书,后来因为写作方面的特长,调到乡政府当通讯员。毕业后第五年到阳城电视台应聘成了记者,碰到了我人生中最大的贵人。

1996年,参加工作第7年,那时候生活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善,有了舒服、荣耀的感觉。我又在心里排自己的位置,我觉得自己应该排到5亿人之内了吧。

2000年,怀着强烈的脱贫致富梦想,进入股市。2001年,与别人合伙做生意,成立了一家小公司。当然,这都是我的第二职业,贫穷的我,没有勇气也没有底气放弃那时的工作。因为不是全身心投入,生意时好时坏,不过,成绩还算可以,挣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100万,而且,工作上也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还混上了阳城市西城区正科级干部。

如今,已至不惑的我,再次排列自己在全中国人民中的位次。我欣慰地发现,无论是按职务高低还是个人财富资产的多少,我都觉得应该是排在了一亿人之内。当然,由于没有精准的数据,我这种估计很不科学。但是,如果用我所在阳城的数据来排序的话,我惊讶我现在所处的位置。论职务在全区32万人中排到了400名之内。在资产上,我89年毕业时的每月工资100 元,现在每月也只有1500元,尽管工资每年都在增长,但20年的工资总额大约也就是16万元。连同我妻子的那份,最多也超不过30万元,然而,我却靠自己的努力积累了百万资产。尽管这些资产在有钱人眼里不算什么,但我觉得,我从穷苦的农村出来,白手起家创业,清清白白地靠自己的努力挣钱,完成了一个穷人艰难的翻身,是非常成功的。

按我的条件,原本就是在山脚下的,现在,我很高兴自己能同开始就在山腰的人一样,或是比他们提前享受了山上的风景。我对自己向来要求不高,我觉得,作为一个男人,只要能够养家糊口,做到一个人的收入,够一家人用就行了。现在,我靠自己的努力,居然做到了。17年的奋斗,让我拥有了“一亿人之下,十二亿人之上”的感觉。不管这样的结论是否准确,我喜欢用这样的成绩鼓励自己、评价自己,这样的结果,我很满足。

在这个不平等的社会,人们的起跑线注定不同,但每个人一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却又是异常的一致。小时候,有一次爹借不来钱,娘给我说,这个世道,是个高岗添土的世道,越是富人,越有人帮,越是穷人,越没有人搭理。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人知。你要是想出人头地,就一定要成为富人。

娘说的“高岗添土”,是我们老家的一句土话,小时候不太理解,长大了看多了高岗添土的事才深有感触。这个社会不就是一个弱肉强食、充满交换、高岗添土的社会吗?富人原本有钱、有资源,处在社会的“高岗”上,而穷人则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可悲的是穷人总想找到一条通往高岗的捷径,心甘情愿地把自己脚下的土,添到富人脚下的高岗处,渴望着通过高岗处富人的提携,让他站得高些。可是,世态炎凉,结果常常难遂人愿,在这种高岗添土的交换中,富人变得更富,穷人因为掏空了脚下的土,处境反倒更差,更加处在人生的洼地了。

我曾想把自己走过的路写下来,然而,一次又一次停笔。我原本对自己所谓的成功感觉心虚,感觉孤芳自赏。现在社会上到处充斥着年薪10万、100万的消息,我那点可怜的成就,实在会让他们不耻。就在这次我下定决心写下去的时候,我又偶然遇到了我刚毕业当老师时教过的一个学生,连高中都没有进过的他,如今创办的企业资产已超过 8000万元。但我还是最终决定要写下去,因为我觉得,许多比我成功的人,他们的起点原本就高,我是没有办同他们相比的,而我那个学生,应该算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杰出代表。我是中国并不发达的中部最标本式的穷人,我想,对于那些处在人生“洼地”,一无金钱二无职位的穷人,对于那些梦想早日出人头地年轻人,我这个穷人翻身的经历和感受,对他们的人生应该有所启示。

60后创业故事2:60后创业

生存型

采访对象:孙先生

创业方式:中小型实业

个人资产:5000万元以上

创业历程:26年

创业年龄:28岁

改革开放30年了,当年的第一批创业者如今已经多半难以寻觅,其中固然有刘永行、刘永好 、鲁冠球 、宗庆后这样把辉煌延续到今天的卓越商业领袖,却也有大批不为人所知、却能够享受自己付出的艰辛所带来的收获的“沉默的创业者”。

我们很难说第一代创业者在走上创业道路时有多么宏伟的目标和理想。一份研究显示,在最早的一批创业者中,有相当比例的属于“生存型创业”,一般创业范围均局限于商业贸易,少量从事实业,也基本是小型的加工业,当然也有因为机遇成长为大中型企业的,但数量相对较少。

和大多数第一代创业者相比,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孙先生还不完全算是被“境况所迫”而创业的。孙先生学的是光电专业,毕业后分到北京的一家小工厂做技术员。

上世纪80年代初,一种“星期天工程师”的社会现象出现了,指的是那些国有企业里技术实力很强的职工,利用业余时间替当时刚刚兴起的民营企业做技术顾问或设计产品的情况。孙先生很快就不满足于“星期天工程师”的身份了,他的主攻方向是光电技术,他毅然选择了停薪留职,在家里闷了7个月,设计出了一套可以增加镜片加工精度的半自动设备。

然而,尽管孙先生走细了腿,说哑了嗓子,三个月后,他不得接受一个现实,就是自己的镜片加工设备卖不出去。当时的眼镜店多是国营的,还停留在手工操作的层面上,没有哪家商店愿意买一台没有正规生产单位的“黑设备”;而那些买得起的单位,往往愿买进口货。

这次失败的教训给了孙先生一个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在没有做好市场调查之前,千万不要投入生产。

幸好孙先生还有些技术底子,一位朋友把他介绍给了温州一家生产照明设备的工厂。在谈到报酬时,孙先生谢绝了高薪,只提了两个要求:第一,占有一部分股份;第二,享有北京地区的总代理权。

孙先生已不记得当时有多少次来往于温州和北京之间,“我坐了快10年硬座车”。因为他懂技术又是北京人,所以挑起了北方区的总代理兼企业里的研发带头人的角色。15年之后,这家当初的灯泡厂已经是业内相当有影响力的汽车照明配件提供商,而此时的孙先生,身价已然超过5000万元。

而且,他对最初的温州合作伙伴的评价很高:“其实南方人是很有契约精神的,他们虽然很灵活,但也很诚信。可能和他们多年从商、以信为本的理念有关系。”

谈到自己的创业经历,孙先生称,主要是插队的经历和早年的挫折,让自己有了吃苦的心理基础。他也承认,很多的第一代创业者之所以失败,是在早期的成功后迅速地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奋斗精神。而自己始终保持着一个比较清醒的头脑和坚韧的毅力,又有一些技术上的前瞻性,不过,“付出最多的还是辛苦和操劳。”

60后创业故事3:海归创业者胡捷 一个60后创业故事

每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其背后的创业之路,想必都是充满艰辛的。在石景山留学生创业园,有一个第三方免单营销平台——淘免单网。创始人胡捷是一个“60后”,但他特意选在五四青年节这一天注册成立公司。

翻开履历,胡捷是海归金融学博士,曾是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高级研究员,也曾是投资银行的投资经理,但他却放弃了优厚的待遇,选择回到中国创业。

“这已经是我第三次创业了,虽然前两次都遇到了波折,但我的心态仍然年轻。”胡捷说,这一次他瞄准了网购市场,希望满足人们在网购时的社会化需求,包括点评分享、提供免单机会等。目前,淘宝的40多万卖家都成为淘免单网的客户。

胡捷,祖籍四川,“60后”,美国西北大学金融学博士,毕业后相继在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和投资银行工作。2000年,成为互联网创业大军中的一员,后不幸遭遇互联网泡沫;2001年,自筹资金研发企业管理软件,后出售给一家管理软件巨头;2009年,成立布谷科技。

在我见过的无数海归创业者里,布谷科技的创始人胡捷和他的团队是最踏实的。他们既拥有产业报国的雄心和抱负,创业项目又具有创新性,尤其是“淘伴”,非常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在网购市场里的价值必将越来越大。

——北京海外学人中心首席顾问夏颖奇博士

两度创业两次遭遇波折

上世纪末,正是互联网公司大爆发的阶段,雅虎、亚马逊和国内的搜狐、新浪迅速崛起,在一家美国投行工作的胡捷坐不住了。在当时的胡捷看来,“一个前无古人的机会终于来了”,他义无反顾地回到北京,加入了互联网的创业浪潮。

形势大好,很快他拿到了1000万元的投资,可惜刚过去半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不得已,胡捷只能到朋友开的一家it公司打工。

仅仅一年后,不安分的胡捷再次选择创业。开始他想继续做互联网,但没有拿到融资,只好拿出自己的积蓄,开发成本相对较低的审计软件,客户包括国家税务总局和山东、湖北、上海等地政府部门。但此时用友软件已经如日中天,反观胡捷的公司,却在与用友的竞争中“且战且退”,到后来连房租都交不起了。

有一次,胡捷在山东出差,助理打来电话说,由于公司拖欠了半年的房租,物业把办公室锁了,前来上班的员工都在门外等着。胡捷赶紧和物业交涉,好说歹说一个多小时,物业才把门打开。

面对这样的处境,胡捷觉得,如果再坚持着,员工的心可能就散了。他咬咬牙,将公司廉价卖给了一家竞争对手,并到这家公司上班,直到2008年辞职。

网购相机得到创业点子

胡捷的第三个创业点子,来得很偶然。

2009年初,在妻子的鼓动下,从来不玩数码相机的胡捷决定买一个相机。妻子告诉他,周边朋友们都说单反机好。“那咱就买一个单反吧。”购买前,胡捷决定先调研市场。

“当时我上网一查,好家伙,成千上万个店铺,产品也很多,根本不晓得咋个买法。”怎么衡量好与坏,如何挑一款适合自己的相机,胡捷拿不定主意。

这个事例,让胡捷思考良久。“购物这个东西,除非你很熟悉,否则一定是一个社会化的东西。”为了印证自己的判断,胡捷特意跑到商场门口蹲守,发现独自一人进商场的顾客只占20%,剩下的80%都是两个人以上进去的。

胡捷觉得,网络有很多优势,但和传统商业比,网购是一件孤独的事。满足人们在网购时的社会化需求,正是一块市场空白,尤其是网购市场解决了发展初期的物流和配送瓶颈后,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免单机制抓住用户心理

这一年,胡捷的创业项目,被石景山留学生创业园看中,顺利入驻创业园。胡捷又找了6个以前跟他一起打拼的兄弟。新公司就这样成立了。

大约过了半年左右,淘免单网的前身——布谷网上线了。最初,这是一个定位于购物分享的网站,买家把自己的购物心得、体会在网站上发表,吸引其他用户前来注册和分享。

不久,胡捷就遇到了难题——买家并没有积极性去分享“购物经”。虽然布谷网设置了积分制度,积分到一定阶段,在网站的“头衔等级”就会提高,但除此之外,这些积分并不能折现,也不能给用户带来实际的好处。

怎么去鼓励用户?最实惠的一招就是给出折扣,让用户优惠网购商品。

胡捷和公司团队调研了市场,发现当时已有一些返现网站,通过给折扣的方式吸引用户。他决定另辟蹊径,新增了免单的方式。即设置一定的概率,比如1/10,让用户有一成的概率获得完全免费的优惠。

胡捷举例说,一个市场价1000元的商品,a商家不打折,但有抽奖的机会,有1/10甚至1/4的概率能够免费;b商家打9折,估计绝大多数消费者都会选在a商家买。

想到免单的点子后,胡捷一度异常兴奋,但到市场上一推广,别人却都不相信。“现在社会上到处在抽奖,但大家都觉得有内部操作,不可信。”一个买家直言不讳。

胡捷和同事想了很多手段,最后决定采取一个办法,即在抽奖之前,让用户下载写有中奖号码的加密文件。抽奖之后,用户会获得打开文件的密码,核查文件内的中奖号码是否与开奖号码一致,保证抽奖结果的公正。胡捷为此还申请了专利。

为了推广这种机制,胡捷不惜“赔本挣吆喝”,为淘宝的一个服装卖家推出了15中1的免单机制,买家免费的钱由他来承担。这个卖家的销售量迅速上涨,并接受了免单机制。

一传十,十传百,免单机制逐渐积累了人气和流量。

用“淘伴”随时可分享

最初,布谷网是一个独立的网站,买家在网购时需要同时打开网购网站和布谷网。胡捷和公司团队一商量,就提出开发一个客户端,并与淘宝等网购网站关联,在买家打开这些网站时自动打开客户端。他们还给客户端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儿——“淘伴”。

“顾名思义,就是你不用去照顾它,而是它伴随你。”胡捷说。

60后创业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