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文章

发布时间:2016-12-11 16:54

沟通并不在于我们说的话有多少,而在于被对方所理解的话有多少,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尤为注重这点,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文章:父母怎么和上中学的孩子沟通

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对孩子的要求要具体,抓住时机及时教育,做沟通的主动者。

如何培养孩子,让他能与自己畅通无阻的沟通交流,是每个家庭、每位家长所热切关注的问题。对于已经进入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成人感迅速增强,但心理却并不成熟的阶段。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是他们很强烈的愿望

但对于成人尤其是父母,他们往往缺少最基本的信任,轻则有意回避与父母的交流,重则还会与父母“过不去”。这时候的孩子特别需要知心朋友,需要心灵关怀,作为家长首先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做与孩子沟通的主动者。

一、以欣赏的眼光看孩子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家长要对孩子做到最多地欣赏优点,尽量地包容缺点,用放大镜看孩子,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缺点的。暗示自己:我有这样一个可爱的孩子,我们要一起成长,我们要一起面对很多问题,我们会比别人生活的更幸福,更有乐趣。现在孩子因为有我这样的家长而骄傲,将来我会因为有这样的孩子而自豪。告诉孩子:在爸妈眼里“你最棒”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天赋的,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天赋都能被唤醒。就像打开宝藏的口诀“芝麻,开门”一样,唤醒这沉睡的巨人也需要秘诀,那就是“你最棒”。

二、对孩子的要求具体化

家长有一种习惯就是容易语重心长,但是说出的话却又特别空洞。比如“你可得努力学习”。这种语言表达在今天对孩子的教育是无效的,也是无益的。因为这些话缺乏明显的可操作性,作为孩子基本把握不住,反倒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紧张焦虑。记得我的同事孩子上初三了,她也很着急就对孩子说:“初三了,可得下功夫。”孩子却很茫然,反过来问:“怎样就是下功夫”。你的要求孩子无从下手,其实你也说不清楚操作程序。积极的方式是要以一种具体的问话,通过鼓励的方式渐进式的与孩子沟通。就比较容易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动的方向。将孩子的行动目标分成许多的小台阶,每一步都具体而又相对容易的能够达到目标,让他们每一步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三、抓住关键时机不放松

新学期开始时: 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学生总会有很多新的想法,其中最主要的想法就是我要好好学,把学习搞上去,做一个好学生。对于学生的这一上进心,家长应该珍视和爱护。这是家长对他的要求和制定的目标他会牢记在心。

享受成功喜悦时:假如你的孩子在运动会上获了奖、单科竞赛获了奖、拾金不昧获奖、文明礼貌获奖等等。家长若能在祝贺、鼓励的基础上,对孩子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将会收到满意的效果。孩子受到委屈时:家长若能主动地以冷静、宽容的态度去帮助孩子解释,孩子会产生感激之情,更易于接受家长的告诫。

孩子有困难或失败时:家长不是训斥,而是肯定成绩,对不足之处给予指点。家长要以乐观豁达的精神感染孩子,让孩子拥有积极乐观的精神,快速飞出“困境”。

他人取得优良成绩时:看到别人取得好成绩,孩子往往会暗下决心,家长要抓住此时机,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使孩子一时的热情变为永恒的行动。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文章:父母和孩子沟通不畅的原因

父母和子女都有沟通的需求和愿望,为何出现沟通不畅呢?原因就是对亲子沟通不平等,不尊重,不理解的“三不”造成的。

1、 不平等

(1)居高临下。喜欢利用一切机会向孩子硬性灌输到了,不顾及孩子感受,多用否定,指责,命令,嘲讽语气说话。“开饭”变成“开庭”,甚至去亲戚家都不忘借助外力教训孩子。用心良苦,但方法生硬。孩子往往重视的不是事实本身而是你的态度和方法。有的家长不管对错,用一句“都是为你好”来掩盖自己在内容上的错误;用“忠言逆耳”来掩盖自己教育方式的不足。有时孩子想交流,有的家长却用一句“没时间”冷语搪塞,甚至是一通不着别际的教训,长此以往,孩子就有可能永远向你关闭“心门”。家长应该放下架子与孩子建立亦尊亦友的关系,应少训斥少否定多用赞美欣赏来缩短心理距离。善于倾听,这是有效沟通的关键。

(2)不许争辩。争辩不同于争吵,争辩对孩子并非坏事。有些家长认为与孩子争辩有失尊严,硬要孩子闭嘴。青少年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和独立性,但孩子犯错时应允许他们申诉辩解,否则他们就会“情绪化”,难控制,所以父母应给他们自由表达和发泄愤怒的机会。对孩子犯错尚且要给辩解机会,何况对不同观点的争辩就更应宽容。争辩对孩子来说是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在争辩中各抒己见,有利思想沟通,达成共识解决问题。心理学认为,一个能与父母进行争辩的孩子在以后会比较自信,有创造力。孩子在争辩时往往是他最有兴趣最认真的时候。你能参与孩子的争辩,孩子会觉得你对他的问题重视并通情达理,会更信赖和尊重你。在争辩中可以教孩子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即弄清是非又学习知识,并让孩子能认识自己的能力,养成有主见,不人云亦云的个性人格,形成爱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文章

(3)单向交流。只要求孩子向自己沟通,把沟通变成汇报。其实孩子需要“听话”,也需要对话。中国家长一般很少向孩子透露自己的内心想法,但反过来都要求孩子向自己袒露一切,这种不平等要求当然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真诚交流也应该是双向的。当孩子有兴趣探究大人内心苦恼时,有的家长就会来一句:“不管你的事,管好你的学习就够了,大人的事不要你管。”或一句搪塞“没什么”。殊不知,这是孩子长大成熟的表现。孩子一些好的修养是不需要刻意教育,而是在这点点滴滴不经意之中打造出来的。

2、 不尊重

多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忽略孩子的感受;二是不给孩子自己选择权和发表意见的话语权;三是不尊重孩子的隐私权。

相反,民主型教养方式最大特点就是尊重和理解孩子。它是一种指导而不支配,自由而不放纵、尊重而不溺爱的教养方式。这种教养方式最可贵的是有利于建立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尊重孩子人格就要在乎孩子的感受,维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善于发掘孩子的闪光点哪怕已经气急败坏也要有话好好说。家长一反常态的宽容与尊重,可以使孩子不仅不反感而很感动。让孩子一步步尝试小成功小进步带来的成功喜悦,由此激发学习兴趣,使孩子学习开始由被动变主动。这是走向良性循环的关键。

尊重还体现在家长给孩子选择自主权和发表意见的话语权。及爱子要尊重孩子意见,哪怕是家庭重大事务也应主动征求孩子意见,并采纳其合理意见,给他“长大了,有但当,能负责”的自信。让孩子能有积极的情绪体验,让他享有与年龄相适应的自主权和话语权有利培养孩子自信,独立,进去,有主见的健全人格。

尊重还体现在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也有不愿告诉他人的秘密,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特征,它体现出一种独立的意识和自诩怒意识,表明孩子成为一个拥有个人行为秘密的承认。保护孩子的隐秘世界是对孩子的尊重,父母也会同时赢得孩子的尊重和爱戴。

3、 不理解

理解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感同身受,这是对孩子最好的身心顾惜,也是一切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关键。说易行难,扪心自问,很多时候孩子需要我们时,我们却不在孩子身边;当孩子在哪稍纵即逝有话要说的片刻,我们却借故忙不加注意,在孩子需要安慰时,我们劈头盖脸的训斥,在需要开导时,却嫌他麻烦,叫他管好自己的事;孩子遇到挫折时,我们没有鼓励,还要火上浇油的责备;当孩子失败时,我们还反问他“你怎么这么笨?”,当孩子高兴想与我们分享快乐时,我们却不当一回事,还要当头泼盆冷水。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文章:家长和孩子如何沟通

当今的家长是最关注孩子的家长了,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的位置或许是至高无上的。对于面临小升初、中考、高考等压力的家庭而言,更是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一切围着孩子转。这似乎也无可厚非。然而家长最大的问题就是怎样与孩子进行沟通。

有的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职责都推给学校,对孩子只管吃喝等。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送了全托,小学、中学也是如此。每周末才回趟家,要么就是由着孩子的性子来,愿意做什么随他便,要么就是督促着做作业、预习。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情况只是大体了解,甚至一点儿都不了解。问孩子几句,孩子也是敷衍了事。赶上青春期的孩子和脾气暴躁的家长,一句话不和,就吵起来了,闹得大家都不愉快。

有的家长把孩子的日程排得满满的。有不少孩子早晨在去学校的路上吃早餐,有的孩子来回的路上都在背单词、赶作业;孩子回家后就做作业,家长也顾不上和孩子说点儿什么;周末,家长带着孩子像赶场似的奔辅导班。有的家长把孩子的时间看得很珍贵,基本上没有什么“废话”,只要是学习成绩好了,其他无所谓。

燕园博思的心理咨询专家说:孩子就是孩子,在许多方面都不成熟,尤其是在心理上更需要家长的帮助和开导,需要家长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不但可以增进相互间的感情,还有助于孩子释放压力、调整心态、平和情绪。通过密切的沟通和交流,家长可以及时掌握孩子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燕园博思的心理咨询专家建议家长:一、要意识到和孩子交流、沟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想方设法和孩子多交流、常沟通。二、沟通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而不是家长的一言堂。三、注意营造良好的、和谐的谈话氛围。四、特别注意尊重孩子,不要以势压人,以为真理都在老子手里。五、让孩子张口说话,多引导,少训斥,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六、少提空洞的要求,多谈具体的建议。帮助孩子掌握检查作业或者试卷的技巧。七、抓大放小。对于一些枝节问题、非原则问题,可以忽略不计。对于关键的问题,也要讲求方式方法。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文章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