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百年孤独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6-11-12 17:55

第一次读《百年孤独》的时候,是在1987年,当时硬着头皮读了几章,放弃了。

接着继续读的时候,五年已经过去。

原因很简单,表面上是叙述有点颠三倒四,最大的困难在于自己当时还不具备阅读名家名著的素养。

对魔幻现实主义的理解,源于老五的小说。

那时候,他写一个采油队的工人,半夜生病,找不到医生,就喊了一个兽医治病。

这让我吃惊,小说咋个可以这样写?老五就告诉我,那叫魔幻现实主义,中国很多青年作家都在模仿。

他看好莫言,还向我推荐《透明的红萝卜》和《红高粱》。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山寨。

最让我啼笑皆非的是,我阅读的几个版本的《百年孤独》居然也是山寨的,人家马尔克斯根本没有授权。

这个算不算魔幻现实主义?我笑而不语。

2013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文学院评委会称即使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在给莫言的授奖词也写道:

“通过幻想与现实、历史视角与社会视角的混合,莫言结合威廉·福克纳与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中的因素,创造了一种世界性怀旧,与此同时,也找到了旧式中国文学与语言传统的新出发点。

幻觉现实主义融合民俗传奇、历史与当代性。

老五当年一语成谶,我就纳闷:咋个是莫言而不是老五?当年,他们可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

马贡多作为一个美洲丛林里的一个小镇,它经历了拓荒、建镇、殖民、建市、乃至最后反抗殖民统治,与一个家族的百年兴衰命运紧密相连。

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就是殖民、反抗、独裁统治、独立的历史,也是拉丁美洲文学唯一的主题。

尽管魔幻,但却把它归为现实主义。

拉丁美洲文学受葡萄牙文学的影响最重。

这与当年葡萄牙殖民统治有关。

在萄语文学最伟大的著作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一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荒唐的梦游者。

这就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源头和范本。

在拉丁美洲光怪陆离的现实中,有两种文明叠加,值得引起关注。

一是早期的土著文化,包括印第安人的文化,印加文明和玛雅文明,都带有神秘气质,至今仍有很多难解之谜,包括玛雅预言。

另外就是来自非洲的神秘宗教。

这也是当年殖民者贩卖黑奴到美洲的结果。

黑奴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传播非洲的文化。

当两块大陆交汇在某个时代并经过沉淀和沉积后,自然生长出魔幻现实主义的参天大树。

兴起于二十世纪的魔幻现实主义,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背景,就是世界性的文化觉醒。

如果说,十九世纪是贵族文学的世纪,那么二十世纪就是平民文学的世纪。

十九世纪文学是欧洲文艺复兴延续下来的登峰造极,它从神权思想中解脱和解放出来,形成批判现实主义。

随着二十世纪世界形势发生巨变,两次世界大战,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实践,彻底打破了旧的政治格局和秩序。

在这场社会巨变面前,魔幻现实主义代表着的是新兴的文化力量。

中国现代文学起始于“五四运动”,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摧枯拉朽的破坏后,并没有建立起新的文化体。

近百年来,走过混乱、迷惘、拿来等不同阶段,从三十年代对俄国文学的借鉴到八十年代对魔幻现实主义的借鉴,都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和拉丁美洲有相似的历史。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拉美被殖民统治。

中国也经历着半封建半殖民的统治。

共同的历史遭遇也找到了文学认同。

在当代中国作家中,很多作品都能找到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子。

除了莫言,还有格非、阿来、余华、扎西达娃。

莫言杜撰的地名山东高密县东北乡,和马尔克斯的马贡多一样,都在不同的小说中反复出现。

而在中国,对魔幻现实主义真正心领神会而独得精髓的,当数阎连科。

但中国作家似乎走入了歧途。

在借鉴魔幻现实主义的时候,他们更多的是对魔幻手法的模仿,从而忽略了现实主义的本质。

在格非的中篇小说《褐色鸟群》中,我们看到的是时空的错乱,大量的暗示和神秘主义,让人在迷宫里面反复穿行,却永远找不到出路。

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影响之深,无以复加。

在近年网络上大量的惊悚小说、玄幻小说、穿越小说,就可以看到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子。

它与中国古代的神话又有本质的区别。

但是,魔幻现实主义不是中国文学的出路。

只能说,这是中国文学在现阶段的一种尝试,而最终,随着中国的发展和自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是必然趋势,也会找到最具中国底蕴的文本。

阅读《百年孤独》,需要一百年,需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它带给我们的是什么。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但不算登峰造极之作,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交叉小径的花园》更意味深长。

名著百年孤独读书笔记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