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程散文的乡土情结

发布时间:2016-12-12 14:20

乡土悠悠,来探究中国人沐浴天泽的乡土情结,思考中国人根植厚土的乡土意识;下面是有刘亮程散文的乡土情结,欢迎参阅。

刘亮程散文的乡土情结:乡土情结

我的家乡虽然不是名城古镇,而这里山青水秀。无论岁月怎样悠长,无论都市如何喧嚣,这里始终徜徉于恬静幽阡的境地。

这里曾有我童年温馨的记忆与无法改变的乡土情怀------

在大西南的边陲,青山相拥、绿水环抱,有一个远离都市而座落在旷野的那个村庄就是我父辈生息的地方。这里四季如春、空气清爽,没有夏日的酷热,胜过承德的避暑山庄;没有冬天的寒冷,胜过都市里的室内空调;没有秋季的落黄,只有秋风的瑟瑟声与翠竹繁盛的景况;没有都市的喧闹,只有鸟语花香。它好像只能在童话世界里才能出现的场景却真实的存在于这个僻静的角落。庄前村后淹映在枯樟老榆之中,古楼深巷、水阁飞檐,南坊旧店袅袅饮烟。茫茫云雾弥漫在无际的灰蒙蒙的上空;黄昏的夕阳瑰丽的晚霞给这座山庄抹上一种神秘的色彩;芳草如茵的乡间小道中的那个牛背上的牧童悠扬而清脆的短笛声环绕空灵;涓涓小溪潺潺流水莺歌燕语彩蝶飞舞;乡土的风、乡村的云以及挥之不去的崇尚大自然的天性在我的血液流淌。

生活在大都市的市民要想看到这幅大自然的美妙画面那是不可能的事,要想看到袅袅饮烟更是难。都市繁华的背后是繁缛,都市的秉性就是让你感知它的高速运转与繁忙,它在时时刻刻不厌地告诫你“要努力工作”,面对你的是惟一无法改变的自负,我已经太累了。而幽遁幽逸的村庄却是另一番景象,当我站在这座村庄的边缘,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暮色苍茫衍生的诗情画意:像彩带飘洒,像婀娜女子裙袖飞舞------这种流光异彩让你从容地忘记那个大都市的浮躁、忘记你疲于奔命的喘息------

峻峭的金鸡岭上云雾缭绕.草木茂盛野果挂枝,有蜜猴桃.罗汉果.捻子果等------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豆蔻年华的我经常在野果成熟期到山峦中采摘,孩童天真的欢笑声荡涤山谷,童趣跃然。不走进山野,不知道山野的馨香,不知道山风的朴质,不知道林涛的浑宏、凝重。不走进深谷,不知道谷底的寂静、幽弘。而山的巍峨挺拔,展示了它的霸气。谷的低敛显示了它的深邃。我喜欢走进大山,领略大山的霸相;感受山的伟岸;感激山的豪放。我敢于走入低谷,体会低谷的深幽低簌。正如人生的起伏跌宕,抑扬顿挫。当你站在山之巅时,要感恩每一块巨石对你的托盘。当你身处谷底时,也能从容面对。雁山晶莹剔透的泉水沁人心肺,虽然它没有汹涌澎湃的气势,却展露了它温柔清新的一面,细无声息地涓涓流向大江的怀抱。泉水甘甜玉露,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山庄村民。我亲吻山泉,亲近山泉,祝福它融入大江大河的同时坚信自己是最棒的,不以出自深山而自卑,不以触碰浪涛而畏惧。

乡土的风情啊,你让我魂牵梦绕,给予我太多鲜活生动的东西,而我只能撰一纸劣文、着为对乡土的眷恋。

刘亮程散文的乡土情结:乡土

记忆里的鱼儿,仿佛就是乡村野生的果子,让那个年代的我们惬意地品尝大自然的恩赐。捕鱼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用钓竿钓鱼,也可以渔网网鱼,还有鱼罾捞鱼,鱼篓捕鱼,等等数不胜数,有鱼儿的地方就有渔人,捕鱼让我们收获着乡土的味道。

老家的门前有一条小河。每年春夏,我们都会到河里去捞鱼。梅雨季节,汛期到了,也是小河鱼儿壮实的时候,大雨刚过,家家户户老老少少提了渔具,纷纷到河边捞鱼。味道鲜美的河鱼,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可是我们的美味佳肴,使尽了法子去捕捉鱼儿。秋天,小河干涸,年少的我们脱光了身子,跃进水中捉浅水里的小鱼儿,不一会儿,半桶子活蹦乱跳的河鱼便成为了我们兄弟们的战利品。母亲伴以红椒,葱末,丰盛的晚餐便在河鱼宴中荡漾着乡村时光的欢歌笑语。

岁月无声,数十年悄然而逝。在忙碌的工作间隙里,到相距不远的老家寻找生命的细节,已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冬天来了,村庄在时光的变迁中渐渐褪色,父母在岁月的更替里渐渐老去。家中琐事,苍老的父亲都和我商量,包括村里大大小小的根本与我无关的事儿,他都要说道说道。他开始什么都听从我的安排,言行计从,即使有时不同意,也不肯与我当面讲,让母亲背后悄悄告诉我。每次回家,父母都把我当做客人看待,母亲总在第一时间为我端来一杯热气腾腾的绿茶,父亲坐在火炉边,像个孩子似的和我拉家常。这些年来,我总是东奔西走,左右折腾,除了妻儿,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能宽容我的两个人,他们从不埋怨责备我的随意行走,他们只关注我的安全,我的健康,我的欢乐。也正是这种亲情常在的缘故,纵使万水千山走遍,我还是觉得故土最为温馨,所以回家,是我生命最真挚的皈依。

刘亮程散文的乡土情结

今年的冬天比较温暖,在碧天暖阳中回家,我能感受到脚下土地的温度。母亲看我回来,放下手中的锄头,要为我煮饭。我说不了,等会还要回单位去,近来有点忙。火炉边的父亲一听赶忙说,你等会儿,我和手爷相约去池塘里拖鱼,运气好的话,捎回去一顿好菜吧!手爷是上屋桥头河煤矿退休的邻居,远在浙江打工的儿子为他在城里买了房子,可他就是住不惯,经常回到乡下老家来居住,种点菜蔬,平时就爱变着法子捕鱼儿,家里捕鱼器械一大堆。手爷和父亲是少年的铁哥们,到了冬天,他们经常相约到山塘里去拖鱼。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冬日暖阳里穿了工作服,扛了渔网,分立山塘的两端,互相拉绳。渔网从这头拖到那头,再从那头拖回来,因为冬天气温低,鱼儿蛰伏淤泥里一动也不动,一网拖下来,就可以收获好些小鱼儿。但是今天运气特别好,按照父亲的说法是我这个人天生有吃福,不到一个小时,父亲和手爷就捕获了十多斤小鱼儿。收工回家的父亲让我拿了塑料袋子,盛装了一部分带到单位与妻儿分享,我用手提着掂量,估计有三斤以上的山塘小鱼儿!

因为住所和老家相隔较近,所以我经常三天两头回老家。在那片保持着温度的土地上,年过七十岁的父母依然在那个悄然褪色的村庄里劳作不辍。他们经常反馈与我乡里土产,如地里亲自栽种的蔬菜,自家养鸡产的鸡蛋,亲自制作的地瓜皮、萝卜皮、霉豆腐等等,他们经常电话我回家去拿。其实,在他们眼里不值钱的土产品,在我们的心目中可是无价之宝。就如父亲送我的那些小鱼儿,带回住所后,一餐是吃不完的,那几条晶莹的红鲤鱼,便蓄养在厨房的水盆里,每天可爱地游来游去。小小的红鲤鱼儿,淳朴,诚恳,忠厚,憨态可掬,又机灵聪慧,望着这群来自老家的水中小精灵,我仿佛看见了故乡的样貌来,稍稍凝神,脑海里就展现出遥远的村庄里所飘散出来的乡土的味道来了……

刘亮程散文的乡土情结:浅谈乡土

什么是乡土散文,乡土散文该怎么写?很多的评论家从理论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各抒己见,众说纷纭,从事散文写作的人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一条独属于自己的道路和做出了很多可贵的尝试,一直是个争议不休的话题。

在散文这个文学创作的大花园里,乡土散文不可避免地流露出某些式微迹象,可它依然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一大批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作家。也就是说,我们对于乡土散文的生存现状和前景,不必过于悲观,纵览当下的乡土散文,我们确实发现乡土散文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困惑。它在散文这个文学创作的大花园里不是阳春白雪而是下巴里人。但要看作家是否有真情写出变化着的乡土,是否写出了过去的乡土生活的余味,是否有切身的生命感受和发自内心的爱与感恩。笔下的乡土风情、乡村人物,无不充满感情色彩的,或叹,或哀,或赞,或喜,带着深深的感恩和敬畏。事实上,有着漫长历史和悠久传统的乡土散文,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该怎么展开它的叙述?究竟该写什么,怎么写,写了有没有意义?都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乡土散文的立足点,写山水,写村寨,写人情,写乡情,写亲情,写绿树,写青草,写庄稼,写衣食住行,信手拈来,有鼻子有眼,一写就能娓娓道来。这酣畅淋漓的写法,让我们确实读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风有雨有幸福也有痛苦的乡间,不仅有了湿漉漉的线条分明的轮廓,还有了那么一点隐隐绰绰的魂魄,于字里行间流水一样淙淙流淌,涌动着浓浓的留恋和淡淡的乡愁,很柔和,很细腻,很温暖,很质朴,有局部的精细,也有整体的豁达。读起来像酒一样让人醉,极像漫步在落着细雨的江南。

乡土散文也是区域散文,区域的独特凭着这里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其发展理应得到在别处不可预见的效果,在这块土地上出生成长但后来走出去的人,他们或许更具代表性,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前后两种变化或许更具说明力。真正高明的文学创作以及一切艺术创作,都缺少不得反观生活这一环节。如果缺少了这一环节,只是一味地反映生活,如此说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同样适用于艺术创作。忠实地反映生活,是最基本的创作原则,但需要在此基础上,将这种生活摆放到更为广阔的生活舞台里去打量和审视,并对此作出自己独特的判断和思考。这是乡土散文的视野问题。

乡土散文语言表述独树一帜。土生土长的语言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要拒绝拿来主义,不能全篇都是土话。当然也不排除使用土话而把文章写得相当漂亮,与之相匹配的语言也应该是越朴素越好,越能感染人和打动人。彭学明的长篇散文《娘》用了大量的湘西方言,很好地体现了湘西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俗,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优美的湘西风情画。

乡土散文的写作,应该向沈从文、黄永玉、彭学明等大家们学习。他们写出了对故乡的热爱和对乡村生命的敬重,写到了故乡人物的悲苦坎坷的生活,展现的是故乡人豁达、快乐的人生观,表达的是作家对故乡人骨子里的坚韧精神的敬重;展示的是故乡人安贫乐道的生存哲学;叙述的是故乡人的质朴、真诚、善良和智慧;流露的是他们对故乡语言的依赖和固执的坚守,这看似一种传统的思维,却见出了作家对乡村之文脉的留恋,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乡土的热爱、依恋,甚至还夹杂着些许无可奈何的慨叹,以及对在经济大潮中即将变得似是而非的淳朴乡土人情的极力挽留。通过他们描绘或讲述与之有关的人或事来展示故乡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让读者在感性的文字里感悟到了理性的力量。一句话,以散文记录心灵的轨迹来感悟生命的同时,也折射出时代的变革,使他们的散文创作上升到了更高的层面,证明他们的散文创作已经超越了朴素的叙述和追求灵动中见深沉的创作风格。

真正的乡土散文,是让我们在阅读之时就能强烈地感觉到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体会得到乡村生活的那种咀不尽嚼不烂的韵味,那种隐忍、宽容、明亮甚至是富有悲剧性的乡土精神。这就需要作家本人对乡土生活有着切肤般痛楚的体验,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有着见微知著的思考。写起来做到字字句句落到实处,没有一句一字是多余的。通过叙述,把乡土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表现艰辛的幸福与难以抑制的痛苦,当然也可以表现迥异于城市喧闹的自然宁静。写出乡土散文的沟壑与裂纹,写出乡土散文的挣扎与抗拒,写出乡土散文的希冀与憧憬。

写乡土散文,不能面面俱到,不如钻死胡同一钻到底,写别人没有写过的,写别人不可能写的,认识自身的优劣,扬长避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叙述方法和创作风格,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要写好乡土散文,就要好好拜读著名散文作家彭学明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批评文章,他说:“当下,有的散文作者把自己当专家学者、当导师牧师、当思想家,就是不把自己当散文家。把自己当专家学者的,总想在散文里放一些学术知识和信息量,比如历史、人文等,好像这样才既显得自己博学多才,显得作品厚重。结果是生搬硬套,生拉硬扯,生吞活剥。文字又冷又硬,行文又僵又死,内容又粗又糙,情感又虚又假。写自然风光的,往往卖的是导游图;写思想哲理的,往往上的是政治课;写历史文化的,往往开的是文史馆;写日常生活的,往往记的是流水账;而写时代现实的,往往喊的是大口号。把自己当导师牧师的,总把读者当学生和教徒。他们总想在散文里给你传经布道。于是,他变得喋喋不休,夸夸其谈。想把人的一生都难弄明白的道理,都在一篇散文里给你讲完。遗憾的是,这些道理往往他自己都弄不明白,却试图给读者灌输,灌输的结果是,读者被灌晕了。把自己当思想家的,总会在散文里谈黑格尔、谈孔夫子,谈宗教、谈禅意,谈天文、谈地理,谈哲学、谈人生。其知识无所不包,其思想无处不在。问题是,不少散文作者不是哲人,没有思想,他们的作品也就注定了假大空。”彭学明的观点指出很多散文不是灵魂的情感的文字,而变成了知识拼贴或文化拼盘,甚至是一些故作高深的说假,一句话,里面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真切的人生经验和真诚的情感。

我是一个从乡村里走出来的乡里人,乡下有我的乡里乡亲,当年从乡里走出来的时候,乡亲们一再对我说,走出了乡下别忘你的根永远在这里。这些年来,因为乡情的萌动,让我也来学写乡土散文,就写我熟悉的,我体验的,我感受的,我参与的,我回味的,我经历的,我的童年和我的少年;就写我的乡里乡亲豁达质朴大度的情怀,用很自然很平淡白描手法来叙述乡亲们的激情如火的追求与向往,他们的故事深深刻在我记忆里,我的散文是我的真情流露,是我对于他们的真善美的赞颂,字里行间倾注着我的真情实感。

这就是我对乡土散文的几点感悟!

刘亮程散文的乡土情结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