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部脂溢性皮炎的治疗方法
脂溢性皮炎是指皮脂腺分泌功能亢进。那么,对于脸部脂溢性皮炎有什么治疗吗?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分享脸部脂溢性皮炎的治疗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脸部脂溢性皮炎的症状
常见于多皮脂、多毛、多汗部位。始于头皮,症状加重时可向面部、耳后、腋窝、胸背、脐窝及耻骨部发展。
1.头皮 开始为小片状白色糠秕状或油腻性鳞屑性斑片,以后扩展融合成边界清楚的大斑片,基底稍红,轻度瘙痒,重者表现为油腻性鳞屑性圆形斑片,可伴有渗出和厚痂或以毛囊为中心的红色丘疹,严重者全头皮均覆有油腻性臭味的厚痂,伴有脱发。
2.面、耳、耳后及颈 常由头部蔓延而来,呈黄红色或油腻性白色鳞屑及痂皮。眉及其周围弥漫性红斑、脱屑,眉毛因搔抓而稀少。眼睑受累呈睑缘炎,严重者可呈糜烂性溃疡,愈后遗留瘢痕。耳后有糜烂、潮红和皲裂,可为单侧或双侧,多见于女孩及青年女性,脂溢性外耳炎多见于老年患者。
3.胡须 多见于中年男性,毛囊口轻度红肿,有小的浅褐色结痂,常称“须疮”,顽固难治。有的表现为毛囊口脓疱并有油腻性鳞屑,基底周围鲜红,引起毛囊破坏与瘢痕形成。亦可有头皮及耻骨同时累及。
4.躯干 常见于20岁以上的男性,好发于前胸和肩胛骨间,开始为小的红褐色毛囊性丘疹,上覆油腻性鳞屑,逐渐形成经过中,中心可治愈形成细糠状鳞屑,边缘有暗红色丘疹及较大的油腻鳞屑的环状斑片。另一种玫瑰糠疹样的脂溢性皮炎,为圆形或椭圆形淡黄色或暗红色斑片,只有细小边缘性鳞屑,边界明显,中心痊愈,形成环状损害。
5.皱褶部 常见于腋部,腹股沟,乳房下和脐窝,多见于30~50岁,尤其是肥胖的中年人。皮损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红斑、上有油腻性鳞屑,如播散性摩擦性红斑样裂隙、肿胀。由于局部多汗,易继发感染,或不当的治疗可使皮损发展。生殖器被累及时,可形成圆形的红斑和鳞屑及皮肤剥脱,呈现亚急性湿疹样或慢性苔藓样红斑如银屑病样表现,无典型的脂溢性皮炎的特征。
6.四肢 四肢的伸侧较屈侧多见,表现为黄红色或淡红色斑块,由于搔抓、可形成糜烂而似湿疹。
7.婴儿脂溢性皮炎 出生后2~10周婴儿,头皮、前额、耳、眉、鼻颊沟及皱褶等处出现圆形红斑,边界清楚,上覆有鳞屑,红斑可扩展融合并有黏着油腻性黄痂,间有糜烂渗出,炎症比较显著,对称发生,微痒,一般患儿可在3周到2个月内痊愈。若持续不愈,常与婴儿异位性皮炎并发,也可继发细菌感染或念珠菌感染。婴儿无成人的毛囊损害与皮脂溢出。
脸部脂溢性皮炎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为多因素所致。与年龄、性别有关,大多数病例有遗传倾向,雄激素水平增高,导致皮脂分泌增多。此外,皮脂溢出常出现于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Pakinson综合征),特别是在疾病进展期,皮脂腺分泌水平可高于正常2倍;在动脉硬化、糖尿病、肾上腺肿瘤、某些乳腺癌患者及癫痫患者也有皮脂分泌增高现象。
(二)发病机制
本病是在皮脂溢出基础上发生的继发性炎症。近来有人认为由于皮脂分泌增多和其他化学成分的改变,使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大量生长繁殖侵犯皮肤而引起的原发感染和继发过敏,与先天的脂溢性素质有关,但遗传方式不明。另外,皮脂溢出增加了机体对细菌的易感性,如存在于皮肤上的非致病性痤疮棒状杆菌大量繁殖,分解游离脂肪酸引起炎症。皮脂腺化脓也是因素之一。新生儿皮脂腺活动明显,婴儿皮脂溢出,以后随来自母体的雄激素逐渐消失而使皮脂溢出减少。皮脂腺活动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直至青春期前,从18~40岁期间又开始加重,至老年症状减轻,男性多于女性。此外,精神因素、饮食习惯、嗜烟酒等可激发本病发生。冠心病、高血压、心衰、B族维生素缺乏患者中发生率较高,艾滋病患者亦可见本症的发生。
脸部脂溢性皮炎的治疗方法
1.中医疗法:
1)对潮红、渗液、油性和干性结皮炎可以清热、凉血、解毒、利尿为治则。
2)仅有痒而无渗出时,以养血、润燥、祛风、清热为治则。
2.中医偏方:
1)薏苡仁红缨粥:薏苡仁、萝卜缨、马齿苋各30克。将上三味洗净,萝卜缨和马齿苋切碎,加水适量,煮粥,每日1剂,1个月为1个疗程。具有清热利湿功效。适用于脂溢性皮炎等症。
2)大枣猪油汤:大枣100克,生猪油60克。将大枣生猪油放入锅内加适量水,煮熟食用。每周3次,12次为1个疗程。具有祛风清热,养血润燥功效。适用于干性脂溢性皮炎等症。
脸部脂溢性皮炎的治疗方法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