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性的励志创业文章3篇
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人生就是需要一些这样的励志文字和励志文章激励我们创业,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鼓励性的励志创业文章3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鼓励性的励志创业文章:打工者如何走向创业?
李嘉诚说:“打工是最愚蠢的投资!”但许多朋友谈到创业,心里很矛盾,既有创业的激情,又有担心失败后悲惨的命运!所以思考了很长时间,最后还是决定等等再看,一月过了,一年又过了,岁月流逝,光阴不再,沉浸在打工的生涯中难以自拔,结婚供房,身上的经济枷锁日益沉重,无力再搏,最后只好认命,打工呗。
思路决定出路!
这句话很多人听说过,但是转眼即忘,但是我们身边的事实却随时都在验证这个道理!
某大学有一个女同学,长的一般,学习也平常,家里父母开了个小厂,所以经济宽裕一点。在班上每次考试都处于中下等,有点钱,所以男同学不追她,女同学瞧不起她。
可是这个女孩最喜欢吹嘘自己毕业后5年内要买辆宝马车,送给未来的老公做结婚礼物,别人都觉得她是可笑,更加不喜欢她了。
但是这个女孩行为方式就是不一样,别人忙着考证过级,学习考研,提高知识储备将来好找工作,她最喜欢的是晚上在学院门口摆地摊,从周围的小商品市场进来一些小玩意,高声叫卖,不怎么赚钱,后来自己又卖糖葫芦,不赚钱后来又自己买个高压锅,晚上崩爆米花,这样混到毕业,竟然听她亲口说自己大学四年共赚了近几万元。
毕业后,她没有找工作,在亲戚的帮助下开了一个小门面,三年后据说就发财了,发小同学聚会时开着辆本田来参会。
5年还没有到,但是她原来说的送宝马车给老公的诺言,很多同学开始相信了。我们倒不是鼓励炫富,但……
这个现实的例子说明什么?
说明这个女孩的商业理念已经走在了同龄人的前面,她认准了自已创业,压根就没有想着将来去打工,结果毕业几年后就成了普通人眼中的小有成就的人。
而大学时代综合素质比她高很多的其他同学,要么拿着一个月一两千的工资,要么刚刚研究生毕业,焦头烂额的去找工作。
这就是不同的选择决定不同的命运,不同的思路决定不同的出路!这个女孩智力平庸,性格一般,人长的又一般,可是唯一可贵的是理念比较先进,认准了要自己创业,坚持做下来确实要比刚从象牙塔跳出的人不知要高出几个层次。
创业的要求?
答案是:创业是一种拼搏的理念,哪怕口袋里只有100元,仍然可以将想法商业化,利润化!从而赢得赞誉。
打工人生与创业人生一定是不一样的。
时间长了,打工者的性格与创业者的性格会有越来越大的差别。
扪心自问,打工时间长的朋友时不时觉得更加患得患失,害怕外面陌生的世界,害怕失业的危险,心灵变得越来越敏感和脆弱。
心态不仅逐渐的疲惫和懒惰,整个人也没有了锐气和精神,只好安慰自己知足长乐,淡漠名利。但是生活变得越来越平庸,家庭的经济负担越来越沉重,房子和孩子教育日渐成为自己脖子上的经济绳索,勒的越来越紧,透不过气来,只好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逐渐适应现有的定位,自己本来就是庸人,庸人何必自扰之。
进而联想发财是人家的事情,咱没有那命。
这种思维是最为可怕的,也是不可取的。
最恐惧的第一件事情莫过于听到公司效益不好,要裁员的消息,最要紧的事情和领导搞好关系,坚持学习恭维逢迎拍马屁,入乡随俗。思想麻木了,只好随大流,毕竟饭碗在领导或老板的手里。
最恐惧的第二件事情,是看到自己年龄的日渐增长,可是自己的工作技能却没有获得任何提高,虽然靠着资历老工资也越来越多,可是看着那些新进来的年轻大学生,生龙活虎的干活,却只要那么一点的工资,老板的敲打在耳边响起,看人家年轻人吃的少干的多,你们这些老革命越老越不行了。难怪,打工生涯的结果是越老越贬值,尤其到了一定的年龄段,简直是事业最悲惨的阶段,时刻濒临深渊,如同趟地雷阵。
有人说过去10年是蓝领工人下岗的高峰期,未来10-20年将是白领工人下岗的高峰期,你以为自己曾经读个大学就是精英了?社会不断进步,你的知识结构,身体素质,职业理念早就不如人家刚毕业的大学生了。老板是现实的,肯定率先在遇到危机时裁掉那些大龄段的白领。
所以说你现在有个稳定的工作,你觉得安全,其实等与在你身边按了颗定时炸弹,等到10年后,它会爆炸,你那时失业的痛苦与代价恐怕要比现在残忍百倍。
创业人的性格?
有这样一个人,原来是退伍兵,后来专业进入一家国营单位,个性强的他选择下海闯荡。十年后已经有了自已的公司。他说:“我观察到一个现象,公司里为我打工的那些职员中学时代学习都比我好,所以学历最差的也是中专,我当年高中三年真是拼了老命,但是连个中专也没考上,只好去参军,所以一直对那些有学历的文化人很尊重,觉得他们智力高,工作能力强。可是现在我竟然是他们的老板,给他们提供饭碗,这个也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这究竟是为什么?
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取决于三商,即我们平时所讲的智商,情商和胆商,但是一个真正的人才,他的三商重要性应该这样排列:胆商第一,情商第二,智商第三。
目前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所谓人才是很有好的,仅仅在智商上优人一等,可是情商与胆商根本没有包含在内。而学校淘汰的人群中可能恰恰蕴含了大量的经营人才,所以现在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很大程度上是逆淘汰,生产出来的毕业产品大多是高分低能,虽然聪明,但是懦弱胆小,不擅交际,社会生存能力低。
仔细思考一下,现实好像确实是这样,胆子大的在生存竞争中往往比聪明的人有优势呀。
而聪明的人往往胆子小,而胆子大的人往往不是太聪明。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读书越多的人越聪明,可是书读的越多的人,往往胆子越小,做什么事情都喜欢三思而后行,凡而是那些读书少的人喜欢先行动后思考,但是这些行动力强的人往往率先成功。
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现象:最聪明的群体收入却远远不是最高的,甚至连公司打工的高级白领都不如。
中小学,学习好是为了考上好大学,大学学习好是为了找到一个好工作,可是社会现实是学习好的人群职业生涯收入并不高。
其实表面看创业面临的现实风险比打工高很多,可是从长久看,打工带来的风险更高。
创业的风险是失去近几年的预期打工收入,甚至破产后还得赔进去自己借的一部份钱,但是毕竟年轻,能够屡败屡战,从失败中汲取养分和经验,经商水平与能力一次比一次高,逐渐融入经商人士的群体后,眼界和经验日积月累,总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突破,只要真正的跨入了生意门,将来的事业基本上一片坦途。钱也越赚越多,财富积累越来越多,自身的价值也能得到最大的体现。
相反,打工生涯持续下来,近几年确实平安无事,可是你其实在不断的贬值和缩水,而不是越来越强健。打工的时间越长,你会越来越心虚,越来越胆怯,多少年后,稍有不慎,就可能被炒掉,你看看那个风险大呢?
给自己一个学习机会!
人的一生,总会有回首往事的时候,而当你回首往事时,总有几件让你刻骨铭心的事情。
创业,就算一个!
鼓励性的励志创业文章:创业是中国社会最后的阶层上升通道
自从我离开传媒行业,开始互联网创业之后,来找我咨询创业事宜的朋友,已经不下百位。
这些朋友,或海归,或土鳖;或传统行业老板,或企业中高管;或国企,或外企。他们有两个共同的特点:
其一,都是自己所在领域的精英,不乏已经功成名就者,普遍勤奋高智;其二,也都明显感觉到传统行业的危机,不想成为温水里的青蛙,希望在30-40岁的年纪,能够再成就一番事业。
当然,更重要的也许是新经济带来的巨大机会,让他们感受到了同侪压力。比如习近平主席访美,带上了程维;再如李克强总理接见老中青三代企业家,专门与王兴、张一鸣这样的“嫩创”握手。这三位年轻人创办的滴滴、美团、今日头条,恰恰是这拨移动互联网热潮中最大的三个赢家。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即创业是最后的阶层上升通道。这一观点也为数据所证实。
根据《福布斯》中文版发布的报告,预计到2015年底,中国私人可投资资产1千万人民币以上的高净值人群规模将达到112万人。这其中,企业主占了一大半。
其他高净值人口包括,投资者(房产、股票)、企业金领。但社会阶层不仅考虑财富规模,还要看社会资源和社会声望,考虑到这两个因素,创业几乎成了逆袭的唯一通道。
【1978年、1992年、2001年】
在中国市场经济改革之前,国人的阶层上升通道和传统社会差不多,主要是依靠高考。
自隋炀帝在大业三年(607年),开科取士,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千百年来,底层社会与帝国庙堂之间,始终有着读书这样一个上升阶梯,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社会活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905年废除科举之后仅6年,满清即宣告崩溃,史家历来有一观点,认为光绪废除了青年精英的“中国梦”,将士子与士绅推向了革命,加速了封建王朝的衰竭。
辛亥之后,国民党大佬胡汉民就说过,“如果科举不废,谁还来革命!” 事实上只要社会还给精英留有出路,按照正常的人性来计算,没有人会愿意去做刀口舔血的革命生意。
此后中国在内忧外患下饱经沧桑,一直到1977年邓小平20分钟内决定恢复高考,此后数十年间,社会活力有目共睹,无数底层青年有了翻身的机会。
如今福布斯富豪榜中的财富精英,如王健林、许家印之辈,都是在1978年参加高考,完成了人生的关键一跃,如今长期盘踞于各类富豪榜的前十。
1992年,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更是开放了自由竞争的空间,在传统仕途之外,给与青年精英一条高耸入云的上升阶梯。
这个时期的创业热潮,丝毫不亚于今天,高级公务员下海者比比皆是,统计说1992年辞官下海者凡12万人,社会价值观是“最优秀的人应该从商”。以致现在企业家群落中,有“92派”之谓,一大批政治精英在上升空间受挫之后,在商界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而在民间,则有浙江草根商人自成一脉,偏安于京师千里之外,上承数千年民间商帮基因,下接经济改革带来的消费红利,很快在消费品、轻工、外贸领域占据潮头,以宗庆后为代表的这脉商人,纯粹以草根起家至今依然是各类富豪榜的主力。
2001年则是又一个新的分水岭。两件大事决定了财富的流向,以及今天各路精英的命运。
其一是中国入世,经济腾飞;其二是互联网开始流行。
一方面,入世带来的经济效应让上一波完成原始积累的富豪,财富飞速增值,而在这个食物链的下游,也有无数国人尝到了财富自由的滋味。
另一方面,互联网造就了张朝阳、丁磊这些新贵,互联网开始发芽,并逐渐侵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马云、马化腾、李彦宏们随后爆发,BAT霸业初成。
【2008年、2012年】
事情在2008年之后起了很大的变化,无数的屌丝青年突然发现,逆袭越来越难。
这一年,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经济危机的发生,让国家加强了对宏观经济和整个社会的控制,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走到了一个拐点,整个经济领域都缺乏新引擎。
一方面是国企的收益相对稳固,成为海归择业的首选之地;另一方面民间经济的活力开始下降,外企和小型民企日子越过越紧,风光不再。
我身边的社会精英,则在房贷、教育、医疗这三座大山的压力之下,结结实实感受到生活之重。
更要命的是,职场上留给刚毕业小鲜肉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原因也很简单,起点已经明显不再公平。
这一代年轻人遇到的新问题就在于,他们的父辈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浮沉,已经进入了不同阶层,当子女辈进入职场之后,父荫和家族的提携,直接决定了自己在职场中的起点和未来。拼爹已经不是公务部门的个别现象,而是泛滥至外企和民企的普遍现象。
换而言之,普遍存在的起点不公平,使得高考(科举),已经不再是阶层流通的显性通道。
实话实说,2008年之后毕业的大学生是很苦逼的。一方面,北上广深的房价高企,很难想象这些年轻人能够靠自己的工资解决房贷;另一方面,缺乏上升的想象空间,也会让年轻人觉得比较苦闷,没有盼头。
以致到2012年,一个名叫“屌丝”的网络脏词席卷中国,这当然是一种自嘲,承认自己无力回天,认命式自娱,回应这个缺乏光荣与梦想的时代。
2012也是换届之年,政治驱动下的中国经济迎来契机。一方面国有企业的地位得到了加强,对于执政者来说,自己掌控的经济底盘更加稳固;另一方面,在技术和监管上完成对互联网信息的绝对掌控后,可以坐收互联网的经济红利,遂有总理一而再,再而三出台各种利好,鼓励全民创业之举。
很多年以后,我们回顾2012,会发现无数公司是在这一年奠定了自己的霸业。无论是前面提到的滴滴、美团、今日头条,还是雷军的小米,都是在这一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伴随着这一轮的财富效应或曰“风口”,屌丝们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前方看到了一丝亮色。
当高考不再成为唯一的阶层上升通道时,另一道大门被打开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通道,是一个纯粹市场化,起点也很公平的崭新阶梯。
【创业就是把人证券化】
如今,创业成为一个全民现象,于是在认知上也出现了极端现象。
一种是年轻人容易把创业想象成暴富的捷径,看到无数的财富神话之后,总觉得自己也是不可一世,各种咖啡馆都能听到估值、VC这些江湖黑话,而实际上第一次创业的成功率不会超过10%。
一种是老人心态总觉得创业就是不靠谱,还是在大公司呆着安心,却忽视了今天的安全区就是明天的危险区,温水煮青蛙的心态,会导致在信息和产业快速迭代的今天,个人很快就会失去竞争力。
实际上,做成一家百亿美金的上市公司,永远是运气成分居多。但如今在传统经济见顶,新经济和产业升级机会层出不穷的年代里,机会仍然相当之多。
更重要的是,这一代的创业者们,除了面临增量的市场机会之外,还有一个大机遇就是资本市场为个人变现清除了障碍。新三板、新四板对“估值”的认可,让创业者个人有非常多的变现通道。
就我个人的理解,创业的本质是投资自己,把创业者个人的专业技能和人脉资源证券化。在创业公司股权的流动性大大增强之后,创业者的个人财务问题会很容易解决,这比在大公司打工带来的收益要高得多。
最近有两个朋友找我咨询创业,他们都比较郁闷。一个是十多年500强外企经验,但在晋升过程中被公司政治暗算了一把;另一个是10多年央企经验,以前工资就不高,但最近工作量突然变大,而且各种隐形福利不再。
他们在传统大型公司恐龙化的体制之下,并未能充分发挥个人能力,而且也无法将个人能力证券化,以便在市场中流通与变现。
需要重视的是,这一波互联网热潮对实体经济的侵袭,并不仅仅是在产品、商业模式层面,而是在公司组织、激励模式上,形成了系统性的挑战。这也是传统行业无法真正转型的原因所在。
【创业是最后的阶层上升通道】
现在,我们大约可以下两个结论。
第一,高考(科举),大约只能让年轻人勉强组建小康之家,但随着上代人权力和资本的积累,后续年轻人的上升通道越来越窄;
第二,创业是最后的阶层上升通道,而且这个通道并不会随着互联网红利的消失而消失。
最后,顺便反驳一下两个关于创业的流行论调。
其一,有人说,现在是资本寒冬,创业就是泡沫。
就我个人感受,所谓的资本寒冬,只是在B轮、C轮这些亿元级投资比较受影响,而在天使和A轮阶段的公司,这种效应并不明显。我或者朋友参与的公司,几乎全部完成融资,或者自己有足够的收入根本不需要融资。
当然,创业肯定是一个九死一生,成功率极低的行当,要知道王兴、张一鸣这些人,以及更早的马云、马化腾也都不是第一次创业就成功。如何理性的认识创业,学习创业的方法论,是另外一个话题。总而言之,逆袭很难,但总好过没有逆袭的机会。
其二,有人说,创业是政府在推卸就业责任,互联网泡沫已经到头了。
其实就业这个问题本来就跟政府没半毛钱关系。宏观经济固然在下降通道,政府鼓励创业也有确然有解决就业的动机,但从大的经济基本面看,传统经济的饱和,以及互联网、消费升级引领了新经济空间,就基本确立了创业成为这一代青年精英的上升通道。
事实上目前仍然是资本过剩,全球范围内优良资产都匮乏的局面,在这样的情况下,行业精英在新经济领域创造全新的产品,建立全新的商业模式,实在是时势推动的必然。
中国的经济改革有一个特点,就是存量不动,用增量改革推动经济发展。从1978年小岗村的农业试验,到2015年互联网金融的网开一面,都是这种“试点经济”的现实实践。只是今天的变革者,不需要像小岗村的农民那样,提着人头谈改革。
在可以预见的数十年中,存量的传统经济领域,利益格局很难撼动,阶层流动的通道正在收窄。而增量改革的空间依然很大,包括金融、医疗、教育、农业等领域都在逐渐释放政策红利,里面依然孕育着大量的创业机会,上述每一个领域都是万亿级的市场。
可以想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各个领域的创业红利都会当作一种隐形的国民福利交给一代代的青年精英。他们在为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也驱动着各种经济引擎,为社会带来活力,让国家更为健康。
让青年精英对国家和未来保有希望,类似科举制度留给古代士子的机会,这是政治未能开放之时,留给这一代年轻人最后的阶层上升通道。
鼓励性的励志创业文章:你不要轻易开一家咖啡馆
似乎每个男人都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想过开一家小酒馆。交通方便但是又相对安静,最好有个小院儿或者露台,至少有些茂盛的植物,桌椅舒服而干净,菜品简单、新鲜、常吃不厌,当然要有酒,酒的来路清楚、加价合理,当然要有老板娘,老板娘的来路不明,醉眼看上去手腕子很白、脖子很白、瞳孔很黑、头发很黑。自己有家这样的酒馆,好处有:到了饭点儿或者需要请客,总有个地方可去,总有一个包间或者一张僻静的桌子(也奇怪了,即使在硕大的北京,似乎遍地馆子,但是想要订个吃饭的地儿,常常想不出该订什么);让别人觉得自己混得不错,内心一股做为地头蛇的荣耀感油然而生;自带再多酒水,也免开瓶费;可以嘲笑大厨而不用担心他往你菜里吐痰;偶尔自己下厨做点时令菜,格调瞬间爆棚;总有人陪你喝酒;喝多了有人管,不怕裸睡街头,吐了就吐了,不怕丢人现眼;能多见到几次以前的老朋友。
但是,放眼周围,似乎很少有男人心血来潮真这么做了,细想原因,一个是怕麻烦,另一个是希望馆子的选择多一些。这两个原因似乎都和男性的基因编码有关,老婆不能常换,馆子总可以吧?如果自己开了一个馆子,这种换馆子的自由也减少了,何苦?
似乎每个女人都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如果不是绝大多数阶段)想过开一家咖啡馆。最好离开正统工作环境,不要老土地总在写字楼一层或者地下,最好又不要距离写字楼太远,走路十来分钟能到,和工作又疏离又不远离,装修要有意思,或者一看就是不太一样的艺术感,或者眼睛安放的所有点都是眼睛喜欢的甜甜糖果,座椅要能把人陷进去、藏起来,空气里永远是各种咖啡豆和水和汽混合碰撞出来的复杂香味,闻几分钟就想坐下来打开电脑写点什么或者陷在座椅里发呆想起以前想不清楚的一切。
自己有家这样的咖啡馆,好处有:让别人觉得自己混得不错,不仅在地头上混得开,而且混得非常文艺,在这个城市,永远有个飘满香气和阳光的空间是自己的;永远有个工作,否则还得开个股票账户和别人强调自己是做金融投资的;人永远有个去处,哪怕没了娘家;自己从少女时代收拢的各种“珍宝”都有了去处,不怕别人说什么,自己的咖啡馆是自己的城堡,在自己的城堡里,自己才是永远的公主、永远的皇后;似乎挺省事的,需要的投资不大,要雇用的不多;清爽,没有烹炒煎炸,没有闹酒打骂;或许能多些艳遇,甚至能遇上那个一生中最对的人。
但是,喝咖啡和开个喝咖啡的馆子是两回事儿。你手冲咖啡比星巴克的咖啡好喝无数倍,你做的糕点比星巴克的糕点好吃无数倍,你设计施工的室内装修秒杀星巴克,这些并不意味着你开个咖啡店就一定能战胜星巴克。
开咖啡馆首先是个生意。不当生意做,就做不长久。热爱喝咖啡、擅长冲咖啡只是起点,离做个好咖啡馆还有很大距离,仿佛以恋爱为乐和以恋爱为生差很远,仿佛以闹革命为乐和以闹革命为生差很远。
把咖啡馆当生意做,就必须面对一系列冷冰冰的商业问题:如何挣钱?如何多挣钱?如何持续地多挣钱?
你说,我二十块钱买的咖啡豆,手磨手冲了一杯咖啡,卖了四十块,挣钱就这么简单。
挣钱从来没这么简单。
那好,我接着问。谁买你的咖啡?他们有什么特点?他们有多少人?他们每周喝多少杯咖啡?他们怎么知道你在卖咖啡?他们为什么要买你的咖啡?
忽略其余,我再就一个问题细问:他们为什么买你的咖啡而不是别家的?你说,他们买你咖啡是因为你的咖啡便宜?好,那你打算如何做到?同样种类和质量的咖啡豆,你进货比星巴克买便宜很多(我读书多,你别骗我)?同样地段的店面,你租比星巴克租便宜很多(我读书多,你别骗我)?你有情怀,你雇的人都有情怀,工资比星巴克少一些又怎样(我读书多,你别骗我)?你说,他们买你咖啡因为你的咖啡太好喝了,星巴克和你比就是屎。好,你如何做到的?你用的豆子比星巴克用的好很多,猫屎咖啡、大象屎咖啡、人屎咖啡。好,你如何保证用这些豆子不会贵到物无所值?你如何保证这些豆子有长期稳定的供应?你如何能让你的顾客明白你的咖啡和星巴克之间的区别(审美教育是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常常不能奏效)?冲法和用具也一样,你确定你真喝得出虎跑泉水和怡宝纯净水泡出咖啡的区别?那你确定你顾客喝得出来元代钧窑手把杯和金代钧窑手把杯盛咖啡之间的区别吗?
这才只是聊了聊产品问题,还有组织和人事。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凑在一起必有逼撕。还有很多相关方的协调:供应商、物业、消防、工商、税务、媒体等等,他们通常不太咖啡也不太文艺。
所以,尽管2015年是个体户2.0元年,举国创业,不创业、没天使投资人、不弄个APP都不好意思辞职,你如果上述问题没想太清楚,我还是劝你不要轻易开一家咖啡店。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推荐的鼓励性的励志创业文章3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鼓励性的励志创业文章3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