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历史学习方法
相关话题
导语:中学生历史学习方法 ?要学会掌握教材的内在联系,做到竖通、横通,同类项的史实,竖看有一条线;同时代的面貌,横看有一个面,千头万绪的历史问题都能各就各位,交织成网络,达到纵横有序,左右逢源,学会以重大线索整体把握历史知识,并能自行归纳总结历史事物的纵横联系,那么大家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技巧便会在巧结知识网络中得到提高。
中学生历史学习方法
第一,建立信心。学生若能在记忆前抱有“我一定要记住”、“我一定能记住”的决心和自信,最后效果一定会大大改善。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有着确凿的科学依据,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大脑储存信息的容量,相当于十亿册书的内容,一个人的大脑即使每一秒钟输入十个信息,这样持续一辈子,也还有余地容纳别的信息。这种大脑记忆容量的无限性是我们建立自信的可靠保障。
第二,变通记忆主体。即把单一封闭的个体记忆,发展到以个体记忆为主,以合作记忆为辅的新阶段。所谓合作记忆是指以小组为单位(2-4人为宜)围绕同一历史问题采用抢答、抽背、默写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刺激人的大脑记忆神经,激发记忆潜能,唤起竞争意识。为了调节气氛,有时老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同台竞技,与生同乐,让师生在“疯狂”的竞争记忆中体验学习历史的乐趣。
第三,调动各种感官。实践告诉我们,记忆时若只有一种感官单通道地记忆,效果远不如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好。所以在记忆历史知识时,除了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想外,还应多动口、多动手,以增强记忆效果。
中学生历史学习方法
一、要学会使用好课本
初中的历史比较简单,但要想学好却也不容易。目前使用的历史新教材,课本知识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一般说历史课本的每一课通常分为几部分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都在这一部分,因此同学们应该对该部分进行精读,着重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学会分析这一部分哪些是重点,那些不是重点,哪些内容是要求一定要记住的,哪些内容属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点,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此外,课本有些内容是用小字印刷的,这部分内容不是课本的主要内容,编排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同学们的知识面,不一定要记的,但是同学们可以阅读,最好结合课本的大字不分来看。
二、要学会“阅读”
要学好历史,就要学会快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课堂的主动权。做到这一点,同学们就能学得轻松自如,并逐渐掌握阅读技巧。上课时,老师带领大家读书学习,通常老师已经有层次性、针对性地设计了问题来启发我们大家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思,什么内容要略看了解,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因此同学们要跟着老师给你启示,寻找知识的纵横联系、前因后果等,同时大家也要养成圈点批注,做简要读书笔记等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课文中绝大部分针对历史名词、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资料补充,部分不带星号的引言或插图等,只要快速扫描略看即可,而诸如历史事件的起因、进程、影响,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重要的历史资料、历史插图等重难点知识,就要求大家详细阅读、认真思考。
三、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做到“善思”和“乐思”
《论语》里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要我们在学习中做到学思结合。爱思考、会思考是获取知识的源泉,同学们要在课堂上利用老师给的思考的机会,培养多种思维能力。
层次一。要会在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逐层深入,学会顺着历史线索寻找事情的前因后果,以此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学“美国的冷战决策”时,可以将其设计成如下几个问题:什么是美国的“冷战”政策?(2)美国为什么要(1)实行“冷战”政策?为什么能够实行“冷战”政策?(3)“冷战”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层层深入的剖析,从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彻悟,更是思维的启迪。长期如此的训练,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层次二。要鼓励自己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此训练我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外国的教育家曾提出:“只要学生能提问题,就有利于形成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因为发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体现。老师在教学中会鼓励大家质疑,要求大家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评价、定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学生从中可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比如在讨论美国南北战争时有同学就提出“如果当时有其他的办法能缓解当时美国的状况,林肯会怎么做?那么美国的今天又会是什么样子?”
四、学会掌握巩固知识的技巧———“巧学”
1、及时巩固训练。学完新课后的集中练习是能巩固强化记忆,提高分析能力。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所以学完的知识要及时复习,根据记忆的规律,以往总是先快后慢,及时复习巩固,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2、总体复习。历史学科是一张规律性强,线索脉络清晰的知识网,把握住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抓住关键以点带面,历史课的学习及总复习便会化难为易。
横向联系的学习方法既要体现在总复习中,也应贯穿于每一节课的学习训练过程中。老师每讲到一个可以类比的历史知识时,大家可以跟着老师的提示回忆所学的相同、类似的历史知识,然后加以分析对比,把类似的历史知识归纳到同一条记忆链条中去。如讲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时,就可以表格的方式把各国革命爆发的原因、经过、影响加以对比,分析出异同,在分析对比中,悟出掌握知识的要领,这样多次训练、引导,学生就会掌握联系对比的记忆方法。
纵向联系即把同类项的历史问题跨越章节界限,瞻前顾后,一线贯穿。例如,我国古代几个朝代文学史上线索: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再如,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一步步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线索: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的签定,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以后,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之后,又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则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学生历史学习方法
一、带着情感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教学,切忌照本宣科。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是如此的灿烂和厚重,既有汉唐盛世的辉煌也有近代百年的屈辱。教师在讲授不同历史阶段或者不同历史事件的时候,要有意识地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等身临其境的感觉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正视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逐步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政史不分家,引导学生用“结合”的方法学习历史。
“今天的历史是昨天的政治,今天的政治是明天的历史”,要把历史和政治的这一关系给学生讲透,引导他们用政治学的知识分析历史,用历史学的知识检验政治,相互印证,相互促进。
在这一过程中,初学历史者可能感觉很难,但不必急于求成,只要有意识地用这种方法学习,随着历史知识和政治知识的不断积累,这种学习方法的效果就会逐步显现出来,而且历史知识和政治知识积累得越多效果越明显。
三、正确认识记忆与理解的关系。
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非常多,需要理解的知识点也非常多,如何认识二者的关系非常重要。很多学生因为记不住或者记住了却不知道怎么用而厌恶历史学习。事实上,历史学习中,记忆是基础,理解是催化剂,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不可死记硬背,更不可脱离记忆空谈理解。学习是个积累的过程,历史知识的学习更需要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历史知识的积累,并在学生所学历史知识的范围内通过课题设置等方法帮助其理解和消化。
记忆历史的一些方法:
记忆历史是我们学好历史的前提条件。因此,学会和掌握一些历史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是很必要的,下面我给同学们介绍记忆的方法。
1)图示记忆法:用各种图表、图形进行历史知识的记忆,这种记忆方法形象、直观,效果比较好。如学习到立宪派这一内容以后,我们已学了很多的派别,这样我们就把洋务派、顽固派、早期维新派和维新派、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出现的时间、代表人物和主张制成一个简表或知识树等图形,并留些空位给以后学到的新内容那就更好了。
2)数字归纳记忆法:①如数字本身的特征来记,如1919年的五四运动,②间隔等差数字记忆,如19XX年武昌起义,19XX年二次革命,19XX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运动……③一数多项联记,即同一年中发生了哪些事情,如1861年清政府设总理衙门,曾国藩设安庆内军械所,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美国南北战争爆发……
3)关键词语记忆法:对于一些知识点我们也可以利用句子中的关键词来帮助记忆。如辛亥革命的功绩:我们可以借助“推翻”、“建立”、“打击”、“深入”、“创造”、“推动”等关键词来提示我们。
4)利用关键词和谐音法记忆不平等条约:如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首先挑选关键词依次为“割地、赔款、开口岸、协税”。其次,用谐音法记为“哥哥赔五(双)鞋”,解释:“哥哥”──谐“割”音,指割地;“赔”──赔款;“五”──五口通商;“(双)”──辅助记忆,无实义,下同;“鞋”──谐“协”音,指协定关税。又如: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主要内容,首先,挑选关键词为“认天约、开天津、割九龙、准华工、增赔款”。可用谐音法记为“准(许)天天陪酒”,解释:“准”──准许华工出国;“天天”──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陪”──谐“赔”音,指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酒”──谐“九”音,指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中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