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创业养殖致富案例

发布时间:2017-02-28 17:06

创业就是为了找到成功的机遇,但成功并非易事。看看那些农民创业的案例,感受他们勇于创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那么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农民创业养殖致富案例,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农民创业养殖致富案例

农民创业养殖致富案例一

西双版纳种香蕉赚钱 年入千万元

■人物

姜东海?男,29岁,重庆合川人。9年前只身来到西双版纳种植香蕉,如今已是有名的香蕉种植老板,年进账千万元。

■对话

重庆晨报:刚来的时候是怎样的?

姜东海:一个字,苦。虫子多、野生动物多、紫外线强、温差大,刚来的时候差点没挺过去。后来咬牙坚持下来了,也就觉得没啥大不了的。

重庆晨报:现在多久回一次家?

姜东海:以前没钱的时候,一年也难回一次家,现在有钱了,什么时候想回什么时候就动身,对重庆崽儿来说,出来时间长了,都会思乡。

■声音

世界那么大,不多走走多看看,你怎么知道什么职业最适合你。

他高中毕业,抱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想法,带着500元钱独自到外地闯荡,最终成为年进账数千万、西双版纳数一数二的香蕉种植企业的老板。他就是合川85后——云南西双版纳东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姜东海。

三千亩香蕉园的主人

秋天午后的云南西双版纳,气温仍然有28摄氏度。

迎着有些炙热的阳光,乘车从西双版纳自治州首府景洪市中心出发前往普者黑,在高速路上开30公里,从关坪下道后再经过20多公里乡村公路,便抵达了目的地——一片占地3000亩的香蕉园。

刚走进香蕉园,一位身穿天蓝色短袖衬衫、浅灰色西裤、棕色休闲皮鞋的年轻人便迎了上来。如果不是一旁的工作人员介绍,记者很难想象,这位85后男生,就是这片香蕉园的主人、云南西双版纳东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姜东海。

“路上没人晕车吧?”还没等记者开口,姜东海就询问起大家。得到记者的“否定”答复后,姜东海松了一口气。他笑着解释说,这一路上弯道太多,曾经有一些远道而来的朋友在路上被“甩吐”过。

揣着500元钱闯天下

29岁的姜东海出生在合川农村。2006年读完高中后,抱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心态,在朋友的介绍下,他带着仅有的500元钱,独自一人南下广东佛山,开始了自己的逐梦之旅。

在佛山一家小型电器厂,姜东海找到了第一份工作——产品质量管理员,每月薪水不到一千元。凭着踏实肯干,一年多后他成为部门主管,工资也涨到3000多元。

加班对姜东海来说是家常便饭,尤其到了销售旺季,“朝八晚十一”的作息时间不时会出现。

虽然是电器厂的中干,但企业有限的发展前景,让姜东海提不起继续“往上爬”的兴趣。在外漂泊两年,思乡的情绪也越发强烈。2007年底,姜东海回到了重庆。

把香蕉运到盘溪来卖

“香蕉在这边适合种植,这边的地也比较宽阔,所以就到这边来。”姜东海说,当时自己的亲戚在西双版纳种植香蕉,2008年初姜东海也来到这里,开始了二次创业。

刚到西双版纳的时候,姜东海在自家200亩的香蕉园里,干的是“打杂”的工作,除草、施肥样样都干,也没少碰到皮肤晒伤、脚被扭伤的事情。一年以后,看着当初的荒山坡变成香蕉林,盘算着每1元的投入变成2.5元的产出,姜东海觉得之前的种种付出都是值得的。

2010年初,广西、海南等香蕉主产区大丰收,让往年不愁销路的云南香蕉碰到了“无人问津”的窘境。看着地里已经挂果的香蕉,姜东海有些犯难,“那时候头都大了,后来想起家里有个朋友,他在重庆的盘溪市场批发香蕉,于是我就给他打了个电话。”

朋友的一个建议,“你可以自己把香蕉拿到盘溪来卖”,让姜东海动了心。他立即租了一辆卡车,将20多吨香蕉亲自运到了重庆盘溪水果批发市场,不到一天的时间便销售一空。除此之外,姜东海还和不少客商建立了联系,产品打开了销路。

不忘为家乡做贡献

如今,姜东海的企业在西双版纳当地也是数一数二,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年进账3000多万元。今年4月,姜东海在家乡合川区的中心地段,修起了一座可以同时接待180桌客人用餐的酒楼。这家酒楼有员工近百人,农民创业养殖致富案例以上是合川当地人,“这么多年一直很想家,这也是对合川的一点贡献。”姜东海说。

农民创业养殖致富案例二

退休老人三冲茶叶创业年入1200万

本是到了享清福的年纪,家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的退休老人陶德武却因为对家乡茶叶的一片深情,将一家濒临倒闭的茶叶公司接手过来。四年来,陶德武四处奔走,找政府帮忙、到银行借贷,克服重重困难,奇迹般地把公司盘活了。

如今,陶德武的三冲茶叶公司在隆林已是家喻户晓,因为该公司已拥有5000多亩的高山生态茶园,年产干茶100多吨,年收益1200多万元,成为了该县集种植、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退休老人不清闲 痴情茶叶首创业

开车从德峨镇政府出发,绕着盘山公路向三冲村方向行驶,十几分钟后,在山腰的一处,一栋富丽堂皇的建筑出现在记者眼前。记者本以为是一处旅游景点,没想到,这栋气派的建筑竟是隆林三冲茶叶公司的办公楼。在办公楼左前方,是生产加工车间,著名的三冲茶叶便是在这里加工的。

说起当初退休后为何还要创业,陶德武告诉记者,是一份牵挂。原来,陶德武在退休之前是一名乡镇干部,主抓当地的茶叶生产工作。“干了几十年,对原来主抓的隆林三冲茶叶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

三冲村海拔1680米,地势高峻,山岭连绵,峰峦起伏,溪流纵横,土壤肥沃,常年云雾缭绕,“晴时早晚遍山雾,阴雨成天满山云”,素有“云雾三冲”之称。在这里,种植的茶叶因得益于地形和气候的优势,成为当地的一大农业特色。

1996年,由于市场的原因,原来经营三冲茶叶的那家企业业绩下滑,产品卖不出去,资金短缺,一些农户也申请退出。当时主抓三冲茶叶的陶德武忧心忡忡。通过听取专家意见和自己反复思考,他建议企业采取统一收购农户茶叶、统一采集、统一管理、先囤货等方式,使得企业渡过难关。2005年7月,陶德武退休。当乡镇领导询问他今后的打算时,他跟领导说,他想把那家三冲茶叶公司盘下来自己做。“很多人都私下议论开了,反对的声音很多,说我年纪一大把了,有福不好好享,尽瞎折腾。”

盘下三冲茶叶公司后,陶德武每天都很忙:走基地、进车间、跑市场,很多事情都亲力亲为。“每次碰到熟人,他们都说,看你在公司忙里忙外,跑不停,哪里像退休的人哦!”

两起两落不灰心 力挽狂澜救公司

2007年,茶叶市场出现波动,普洱茶被炒得虚高,其他品牌的茶叶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三冲茶叶也不例外。

“茶叶卖不出去,大家都很灰心,不想做,想退出。”虽然自己也很着急,但看着大家低落的心情,陶德武还是咬牙坚持,并逐一找员工谈话,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为了带动员工和农户的积极性,陶德武创新了企业发展模式,成立茶叶合作社,将肥料免费供应给农户,待到茶叶收成时,按市场价收购。经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几乎濒临倒闭的三冲茶叶公司死而复生。

2009年,陶德武的三冲茶叶再次面临危机:市场上疯狂抢购茶叶,提高茶叶价格,导致公司出现资金链断裂。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经营的公司又一次面临倒闭的危险,陶德武这次是铁了心也要挽救。“不贷就死,贷了还有机会挽救,赌一把!”陶德武称那次的路走得特别艰辛,他将自己多年来的积蓄拿出来补进去,还找银行贷了20万元。“真的是把老本都赌上了,当时我的行为很多人都不理解,家人也反对,但我还是义无反顾地去做了。”

几个月后,公司的效益重新好转起来,陶德武心中那沉重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当时的压力是很大的,还好挺了过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陶德武仍感慨不已。

两次的坚持,让陶德武对三冲茶叶的感情更加深厚。他也特别感激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为此,他在做强做大公司的同时,也怀着一份感恩的心,带动三冲村的村民种植茶叶走上致富路。“我们跟农户签合同,我们提供技术指导、免费发放肥料,收购农户茶叶,请农户帮忙采摘茶叶,工钱一天100元。”陶德武告诉记者,刚开始只有30多户加入,后来随着公司经济效益越来越好,信誉度越来越高,更多的农户加入到种茶行业。“到现在为止,已经有500多户加入。”

“现公司拥有5000多亩高山生态茶园,有524户农户种植茶叶,形成红、绿茶一系列产品的生产线,年产干茶100多万吨。去年,公司的总收入有1200多万元,今年的收入会更高些。”陶德武说,隆林三冲茶叶现已经走出隆林,走出广西,卖到了广东、浙江、湖北、河北等地。

女承父业挑大梁 希望走出新天地

公司做大做强了,陶德武开始思考今后公司的发展。“我现在年纪也大了,跑不动了,想找个接班人来替我管理公司。”陶德武膝下一儿一女,本来他打算让儿子接班,但是毕业于广西医科大学的儿子对此不感兴趣,于是他就把希望寄托在自己女儿身上。“我女儿陶思艺刚好是学商务的,算是专业对口。”陶德武告诉记者,他女儿2011年毕业,毕业后就跟着他在公司学习。“她学得很快,两年的时间就懂了很多,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产品的设计和包装。”

2013年,陶思艺成为了公司的法人,对外营销全部由她负责。也就是在这一年,三冲茶叶“翅东”牌金毫红茶获得了第三届广西名优特“中心产品”金奖。在记者采访当天,陶思艺正从南宁准备上北京参加茶叶展销会。之后,记者电话采访了陶思艺。她告诉记者,她学的商务专业知识对她的帮助很大,此外,由于到各地进行营销,也使得她视野开阔了很多。“我想在父亲制定的公司发展模式上进行新的尝试和发展,走出新特色,让公司能够更好地发展。”

>>>点击下页进入更多农民创业养殖致富案例相关内容

农民创业养殖致富案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