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必修四《社会历史的主体》期末练习试题

发布时间:2017-06-19 12:54

往往到了期末的时候,对于高二政治的复习要怎样做练习呢?还很困惑的话,不妨和小编一起来做份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四《社会历史的主体》期末练习试题,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四《社会历史的主体》期末练习试题

单选题

人民群众是指( )

A.劳动群众

B.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C.统治者和剥削者

D.一切被统治者

2011年5月4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特别要求中央各部门要公开本部门“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支出情况,并要求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比照中央财政做法,做好“三公”经费公开工作。政府部门预算公开,引来社会一片叫好声。但是,对于一些民众关心的热点内容则需要进一步细化内部统计项目。对此,政府部门要( )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站在人民的立场上

③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④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公开一小部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在2011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突出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共建共享和谐广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这里主要体现的哲学观点是( )

A.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B.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C.劳动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人民是土壤,它包含有一切事物发展所必需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土壤上的花朵与果实”。这句话启示我们( )

A.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个人成果包含着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劳动

C.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D.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共建共享理论本身所蕴含的道理是(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②人民群众可能创造真理

③人民群众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众志成城是民族的成熟,百姓高贵是历史的正常。当苦难酿造出大爱大智,更心怀敬畏:祖国永恒,人民至上!”这首讴歌抗震救灾精神的诗体现了( )

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③青年是最有生命力的群体

④尊重和敬畏生命的人文精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中央宣传部于2011年1月26日在北京召开迎新春走基层、送欢乐下基层座谈会。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强调要充分认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源头活水在基层、在群众,始终牢记人民群众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本。没有群众的实践经验,任何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的“创造”活动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取得有价值的成果。这说明( )

A.人民群众是实践活动的参加者

B.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

C.劳动群众的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D.脑力劳动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要讲民主的话,不要关在屋子里只读亚里士多德,要多坐地铁和公共汽车”。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

A.正确意识来自实践,书本知识是错误的

B.民主政治建设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C.要尊重群众,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D.民主政治建设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其历史唯物主义依据在于( )

①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③人可以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④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在抗震救灾的行动中,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数次前往灾区,亲自部署抗震救灾工作;财政部、民政部紧急下拨救灾专项资金,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生活有保障。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 )

A.一切相信群众

B.一切依靠群众

C.一切为了群众

D.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设立茶馆,通过群众讲故事来搜集素材。这说明了(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③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④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对历史的创造作用主要表现在(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的世界观总是正确的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综合题

西方一位哲人说,历史是“上帝的作坊”。事实上,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们的“上帝”就是人民。

(1)“历史是上帝的作坊”和“我们的‘上帝’就是人民”这两种观点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说明为什么我们的“上帝”就是人民。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简称“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二五”规划是中央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的。“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并一改以往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提法,指出要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突显消费的重要性。“十二五”规划还指出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国强”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

从追求“国强”到“民富”的转变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道理?

高二政治必修四《社会历史的主体》期末练习试题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