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的底线思维

发布时间:2016-11-06 14:29

底线思维 英文为bottom-line thinking,是一种确定最低标准、进行最坏打算,争取最佳效果的思维方式和态度。即在对待问题、处理事务和作出决策时,充分认识和把握最具风险、最大危机、最大弊端、最大忧患,从而争取效果、利益、安全等最大化、风险、危机、损失最小化,至少达到必须坚守、决不退让的最低标准。在管理中,底线思维起着与“最理想境界”、“效益最大化”相对应的“最低防线”、“危机最小化”的作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安全管理的底线思维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安全管理的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

更加注重人为因素,更加注重避免因政策、措施、管理的疏忽等人为因素带来的破坏,更加注重人力可以做到的防范措施和系统建设,更加注重从减少负面影响来促进发展。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角度看,“底线思维”最大的对立统一就是“底”与“顶”的有机结合,没有“守底”就难达其“顶”,而没有攀高也就无所谓“守底”,此谓“守乎其低而得乎其高”。底线思维成为当下热词,源于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这一重要论述,在全党尤其是领导干部中引起广泛共鸣。这是当前很有针对性的一种科学方法论和政治性要求。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2013《财富》全球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强调,“我们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特别是要善于底线思维,注重宏观思考,决不能片面地、盲目地追求速度,而是应该在平稳的发展中化解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防范风险、控制通胀,致力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做到稳中求进、稳中求好、稳中求优。”有人分析指出,底线思维,是坚持“两点论”的科学思维,是“想一万、预防万一”的思维,是符合“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思维。看问题,既要看到有利一面,也要看到不利一面;既看到最高、最好一面,也要看到最低标准的一面。如此才能做到认真评估决策处事的风险,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从而处变不惊、守住最后防线。《礼记·中庸》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预”就是有备无患、遇事不慌,是一种关注矛盾转化的思维和决策过程,着眼于负面后果,建立防范体系;在防范的同时,更在于积极转化,从坏处准备,向好处努力。

底线思维管理

是指对危机、风险、忧患等的重视、防范和管理,是基于的底线思维的典型的后顾性思维取向,是公共管理行为中的一种重要管理方式,也是公共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与战略计划、绩效管理、效益最大化、激励与反馈等注重前瞻性的思维取向不同的是,底线管理更侧重于防范负面因素、堵塞管理漏洞、防止社会动荡。基于这种底线思维所进行的底线管理,是公共管理体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底线管理与危机管理,都注重负面因素和各种变故。但是,底线管理比危机管理更加积极,更加具全局观念,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底线思维意识

是指做人做事必须坚守的最低或者是最起码标准、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人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规范。领导干部的底线意识,与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是一致的。一是政绩底线,摒弃为了出政绩、树形象而不顾一切后果,只有前瞻没有后顾的错误思维方式。二是风险底线,要排查各种潜在风险,找出安全与风险、常态与危机的分水岭,守住各种风险的底线。三是绩效底线,或者称为成功底线、失败底线,完善绩效评估体系,强化公共管理中的成本意识,对开发、建设、项目上马和投入性公共政策的制定,在确定最高目标的同时,都要定好最低标准,进行绩效的底线管理。朱镕基为某学院题词“不做假账”,是一种典型的底线意识的体现。

安全管理的底线思维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