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陶行知生活教育的论文

发布时间:2017-06-14 13:47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部分,其形成深受杜威思想的影响,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内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有关陶行知生活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陶行知生活教育的论文篇一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现代价值》

摘 要: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部分,其形成深受杜威思想的影响,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内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于素质教育、大众教育、主体教育有一定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论 现代价值

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特别是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在杜威实用主义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国情,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对于生活教育,陶行知如是说:“生活教育是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人们要过健康的生活,就需要健康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就有劳动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就有科学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就有艺术的教育。”

一、对生活教育理论三个方面的浅析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主体部分,它指明了生活教育理论的目标和内容。第一,它说明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教育是存在于生活之中的,或者说生活本身即是教育。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对“生活”二字不是狭义的理解,它包含着我们生活的一切,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方方面面。而且,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即教育”并不是说既然教育存在于生活之中,那么教育就等同于生活,可以一味地生活而无需教育了,这显然是片面地理解了此话的含义。在这里,陶行知强调的是教育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他认为,虽然有生活即有教育,但是在不同阶段,人们的生活不同,受的教育也就不一样;即使是在同一阶段、同一社会之中不同的人所过的生活也不相同,有的人过着前进的生活,有的人过着落后的生活,这样更需要教育来引导了。第二,“生活即教育”表明了生活决定教育。陶行知认为我们过什么样的生活,就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教育最终还是为生活服务的,教育始终离不开生活,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而变化。这也说明了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育,教育要想发挥其对社会的促进作用,必须通过生活来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表明了生活需要教育。教育的作用表现在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上,而这些都是人类生活的需要,因此生活又需要教育。

(二)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和“生活即教育”是一脉相承的,既然有生活就有教育,教育无处不在,那么到处都应该有教育的影子。此主张反映了生活教育思想实施的途径,即把广大人民作为教育的对象,把社会生活作为教育的范围,把生活实际作为学习的教材,这一主张有利于扩大教育的对象,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但是“社会即学校”并不是主张取消学校,而是强调学校教育应当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同时给学校提出了更高的教育要求。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体现了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和教学论。其主要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合一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新课改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同时教师与学生应该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这与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颇有共通之处。

二、生活教育理论的现代价值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我国新课改的背景下,在注重生活的基础上,具有其现代价值,对推进素质教育、推广大众教育和主体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活教育理论与素质教育

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素质教育的实施对传统的应试教育是一个重大的改革。但不难发现,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还是流于表面形式,应试教育仍旧愈演愈烈,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还有升学的择校热等,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能动性。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把我们的生活作为教育学生的资源,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会学。因此,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笔者认为:(1)素质教育要注重受教育者与社会、自然、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发展的需要,必须开阔眼界,多联系实际,而不是一味坐在教室看书本;(2)素质教育不仅要着眼于未来,更要关注并解决当下我们面临的难题,培养人的主动性与实际生活能力。

(二)生活教育理论与大众教育

陶行知无疑是一个社会本位主义者,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培养的不是小众教育,而是占人口80%以上的、与民众的生活、与社会密切结合的大众教育或者叫平民教育;不是培养“人上人”的教育,而是培养“人中人”的教育。他的“社会即学校”,提倡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中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去,这一主张着眼于扩大教育的领域和内容,有利于把社会生活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普及大众教育,用教育来影响生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使广大劳动群众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从他的“社会即学校”还可以看出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教育的场所。由此,在普及大众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提高课程资源意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事、物等资源,发挥教育的社会化作用。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环境下,普及大众教育是实现学习意识普遍化和学习行为社会化特征的一种途径。

(三)生活教育理论与主体教育

主体教育是以承认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尊严为前提,对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培养。通过主体性的教育培养具有主体性创造意识的人,促进社会发展。主体性是创造型人才的必要条件,而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是人的主体性的集中体现。新课改倡导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学习的主人,都是主体性教育的体现,其含义与陶行知的主体性思想是一致的。鉴于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教师在教学中要有主体教育的意识;第二,教师在教学中要逐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动性;第三,教师与学生应该是“交互主体”的关系;第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文著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64.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489.

[3]陶行知全集:第3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23,27.

[4]教学做合一[A].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185.

[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90.

[6]漆新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现代价值[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

[7]李军靠.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主体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有关陶行知生活教育的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