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课标解读

发布时间:2017-05-26 22:24

八年级地理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非常多,仔细阅读课标解读会让你更了解这本教材。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八年级地理课标解读,相信能让你有不一样的收获。

八年级地理课标解读

八年级地理课标解读:第一章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

“伟大的祖国”、“辽阔的疆域”(部分)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我国的地理位置可从半球位置、大洲大洋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4个方面来说明,并且都需要落实在地图上。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个方面,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些特点正反映出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伟大的祖国”的正文内容简洁,用主要篇幅呈现了一幅“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图,并设计了一组“活动”,着重引导学生据图描述我国的地理位置,并通过我国与日本、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巴西的地理位置的对比,归纳出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辽阔的疆域”通过“中国的疆域”图生动地呈现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并设计了一组“活动”,引导学生从我国领土跨越的经纬度,以及我国领土东西、南北的景观差异来认识我国辽阔的疆域。

本节涉及的知识点多,并且许多知识点都要求落实到地图上,因而教材涉及地名的空间观念的建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同时,教学中还要注意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与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的能力。

第二节 中国的行政区划

本节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学习我国的行政区划,需知道我国基本的三级行政区划。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是我国行政管理的基本单位,对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和日常交往都有重要影响,是中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必备的知识。“标准”要求记住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简称和行政中心,并熟悉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在祖国的位置。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本节正文内容简洁,主要篇幅用来安排“活动”内容,并提供了“中国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表和“中国行政区划”图等学习材料。

第三节 中国的人口

“人口数量世界第一”、“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中国的人口政策”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 在实行计划生育前,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过快,给经济、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自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后,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放慢,但因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加的人口仍较多。“标准”要求“运用有关数据说明”,可提供不同年份的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等数据,让学生分析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关注的时间段宜为1949年到现在,并特别关注实行计划生育前后的差异。在了解我国人口众多和增长速度较快后,学生很容易理解我国为什么要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人口数量世界第一”正文简明扼要地讲述了2010年我国总人口为13.7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中国的人口政策”正文重点讲述了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我国的人口现状和人口问题。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人口分布疏密不均”首先通过“中国人口分布”图与人物对话叠加的方式,阐述了我国人口分布的大势;其次,教材围绕“中国人口分布”图设计了一组“活动”,以引导学生据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再次,教材正文内容阐述了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最后,阅读材料结合饼状图说明了我国城乡人口的比例及其变化情况,以反映我国人口构成的动态。

本节教材的图像丰富多样,如柱状统计图、曲(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人口密度图等。因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相应的读图、绘图能力是本节教学中能力培养的主线。在进行能力训练的同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第四节 中国的民族

“五十六个民族”、“中国的民族分布”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征,主要包括3个方面。第一,从全国范围来看,汉族分布最广,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陆地边疆地区。第二,从地区分布来看,汉族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第三,从具体分布来看,各民族分布呈现出“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征。前两个分布特征和第三个分布特征中的“小聚居”,在我国民族分布图上可直接读出来;“大散居,交错杂居”的特征需要辅以文字说明。在学习民族分布的基础上,应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政策,理解各民族互帮互助、和睦共处,组成统一的祖国大家庭,从而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五十六个民族”正文介绍了我国民族构成情况,渗透了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独特的民族风情”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地方文化特色是一项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全国主要旅游区都力求体现出当地文化的特色,以吸引旅游者。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独特的民族风情”扼要讲述了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是祖国灿烂文化中的瑰宝,也是各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为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教材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了傣族泼水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和侗族风雨桥,展现出我国少数民族的风土民情。

八年级地理课标解读:第二章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本节对应的课标内容是“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标准”不要求学生记忆大量地名,而是将重点放在对我国地形、地势主要特征的归纳上,并且把它们落实到中国地形图上,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也便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并且有利于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

基于对“标准”的这一理解,教材在安排相关内容时,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教材以中国地形、地势的三大特点为小标题,来组织内容:①山脉纵横交织。纵横分布的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我国地形区的分布多以山脉为分界线。 本节教材充分运用地图和景观图片,来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力争让学生通过读图直接获取有关知识,并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教材安排了“中国主要山脉分布”、“中国地形分布”、 “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沿32°N线中国地形剖面”等地图和大量景观图片,较好地凸显了地理教材的特色。引导学生发展读图、用图能力,这是本节教材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 本节教材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和“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标准”指向十分明确:一是能运用气候资料,包括地图(如气温、降水量分布图)、气候直方图、气候统计资料、示意图等,归纳出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含气温和降水特征);二是能简单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三是了解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本节中专指气象灾害)多发的国家。 按照“标准”要求,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抓住了三条线索:第一是气候复杂多样,我国可划分为5个温度带、4类干湿地区,还有青藏高原面积广大的高山高原气候;第二是季风气候显著,我国东半部有大范围的季风气候,自南向北依次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第三是多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包括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和洪涝、干旱等主要气象灾害。

本节教材的编排突出两大特点:一是地理图像十分丰富,应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地理图像的阅读与分析,提升读图、用图的能力;二是“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涉及的问题有一定难度,具有较大的思维量,需要教师给予点拨、引导。

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

本节教材主要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基本特征”、“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课标要求看,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应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基本特征,

二是掌握长江的主要水文特征及其对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是掌握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及其对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对长江而言,应突出其开发利用的价值,通过三峡水利枢纽、“黄金水道”等方面来说明其对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对黄河而言,应突出对“黄河之害”和“治理对策”的把握,让学生领会治理黄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外流区为主”这部分内容,教材重点归纳了外流河、内流河的水文特征。为使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教材分三步来完成:第一步,着重讲述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共同点;第二步,讲述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南北差异;第三步,扼要阐述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滚滚长江”这部分内容,教材主要阐述了长江源流概况,上、中、下游划分及自然特征,巨大的水能资源和“黄金水道”等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长江的自然特征及其对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处理能力,教材安排了4幅分布图、1幅剖面图、5幅景观图、3则“阅读”材料和2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学习资源。

“滔滔黄河”这部分内容,教材主要阐述了黄河的源流概况,上、中、下游划分及自然特征,“地上河”的成因,黄河的综合治理,黄河上、中游的水能开发等内容。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黄河上、中、下游的自然特征及黄河的综合治理,难点是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的成因。为使学生对黄河有更深入的了解,教材安排了1幅分布图、1幅示意图、1幅统计图、4幅景观图、3则“阅读”材料和2组“活动”。

本节教材的内容较多,有些重要知识需要学生进行必要的识记,但课标和教材的重心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与社会的关系,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这一点在教学中应特别关注。

本节“活动”有3次涉及家乡河流,旨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来分析现实问题,体现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等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同时,通过对家乡河流的关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使命感。

八年级地理课标解读:第三章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状况

“什么是自然资源”、“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所对应的课标内容是“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根据来源要素,自然资源一般分为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类型;根据属性特征,自然资源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在“什么是自然资源”部分,教材正文扼要阐述了自然资源的概念、类型和特征,让学生对自然资源有比较系统的认识。“活动”旨在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地理事象,来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在“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部分,教材正文分别介绍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类型和开发利用方面的内容。配合正文内容,教材安排了“风力发电”、“中国的矿产资源”2则“阅读”材料,引导学生理解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并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的土地资源

“人多地少”、“类型齐全”、“区域差异明显”和“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有总量大、类型齐全、分布不均、难以利用土地的比重较大等。在各种土地类型的教学中,可突出耕地的特点及利用保护问题。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在“人多地少”部分,教材正文讲述了土地的重要性,阐明了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

在“区域差异明显”部分,教材正文从我国各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平衡和土地生产力的区域差异明显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为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来了解我国土地类型的分布状况,教材安排了“中国耕地分布”、“中国林地分布”和“中国草地分布”3幅地图。

在“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部分,教材正文分别讲述了我国耕地、林地和草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并提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为激发学生保护耕地资源的意识,教材安排了一则“18亿亩:中国耕地保护的‘红线’”的“阅读”材料。 在教学用图的编排上,本节教材采用由合到分的模式,即先呈现一张土地资源分布图,再用单要素图来表示各主要土地类型的分布状况,很好地降低了读图的难度。这样的编排方式,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第三节 中国的水资源

“时空分布不均”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设计思路上,本条“标准”与土地资源的“标准”相同,所不同的是更突出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基本特点是:在时间分配上,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在空间分布上,地区分布极不均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导致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同一时间,此地旱彼地涝;同一地区,此时旱彼时涝。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在“时空分布不均”部分,结合“中国径流带分布”、“中国主要河流年径流量”2幅图,教材正文阐述了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了打通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掌握好我国水资源的分布规律,“活动”要求结合我国气候和河流知识,解释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并要求将径流带与地形区对应起来,以便于学生对径流带进行空间定位。

“兴建水利工程”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本条“标准”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这条“标准”教学要求的延续,以说明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所采取的措施。其中,修建水库是为了调节水资源的季节分配,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是为了调节水资源的地区分布。相对而言,水库建设在我国较为普遍,而对于缺水地区,跨流域调水尤为重要。所以,本条“标准”将学习重点设置在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上。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在“兴建水利工程”部分,教材侧重介绍了我国的跨流域调水工程,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扼要介绍了“引黄济青”和“引大入秦”工程;采用“阅读”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南水北调”工程。因应“课标”的要求,在讲述兴建水库时,教材没有展开阐述。为了强化“课标”要求,引导学生认识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教材设计了一组相关“活动”。

第四节 中国的海洋资源

海洋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海洋息息相关。海洋运输成本低,目前我国80%以上的对外贸易通过海路。如果海洋安全得不到保证,我们的对外开放、经济发展也得不到保障。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解决人口、环境和资源三大问题,主要也依靠海洋。基于以上考虑,虽然海洋资源在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要求,但为了促使学生树立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的观念,确立海洋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编写者特意安排了本节内容。 在“丰富的海洋资源”部分,教材正文扼要介绍了我国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状况,安排了“中国四大海产”、“海洋石油钻井平台”2幅图片和“中国及毗邻海域资源”1幅地图。“活动”1引导学生将相关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并分析四大盐场形成的有利气候条件,以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活动”2引导学生讨论油气资源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为学习下一个内容作出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海洋资源的保护”部分,教材介绍了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面临的一些严峻问题及其危害,扼要讲述了保护海洋资源的主要措施。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海洋污染的危害,教材安排了“赤潮”的“阅读”材料。“活动”安排了较为开放的任务,引导学生就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问题进行探究、交流。这个“活动”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有利于训练学生收集整理地理信息、表达交流等多方面能力,也有利于引导学生确立海洋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

八年级地理课标解读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