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相关话题
面对即将到来的单元考试,教师们要如何准备试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一、(本大题共26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3分)
A.迁徙(xǐ) 钥匙(shi) 譬如(bì) 利爪(zhǎo)
B.酷热(kù) 栖息(qī) 涨红(zhàng) 穿梭(suō)
C.遨游(áo) 企盼(qǐ) 给予(gěi) 怦怦(pēng)
D.茁壮(zhuō) 喷水(pēn) 截然(jié) 膝盖(x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3分)
A.自出机抒 居高临下 气势碑礴 虚无缥缈
B.披枷带锁 连绵不断 荆棒遍地 喘息不定
C.眼花缭乱 化险为夷 载沉载浮 瞬息万变
D.珊珊来迟 娓娓动听 立竿见影 横征暴敛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文章见解深刻,切中时弊,提出了一些严峻的社会问题,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B.同学们问我学习的方法是什么,依我的门户之见,上课一定要专心听讲,有不懂的问题要及时向老师请教。
C.直到锒铛入狱,这个贪污犯才痛定思痛地说了句心里话:“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可吃,我落到今天这个下场,教训真是刻骨铭心。”
D.有些为别人作序或作跋的人,不但对书稿内容缺乏研究,甚至只浏览书稿的一鳞半爪,便率尔成文。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如果不重视网络道德建设,一些道德败坏现象及消极落后思想就可通过网络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违反正常的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的大局。
B.“蓝牙”是一种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它能以内置的蓝牙芯片取代传统的线缆,让不同的设备在10米左右的距离之内,以无线的方式连接起来。
C.李局长在新学期工作动员会上特别强调,思想政治课要改革,要结合实际,讲求实效,应该把政治常识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结合起来。
D.青年组的设计方案令人耳目一新,整座大桥横跨河面的部分,没有一个桥墩,桥身全靠铁索拉起,这在国内还是先例。
5.按要求用课文中的原句默写填空。(7分)
(1)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 ?
(2)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
(3)孔子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语句是 。用来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的语句是 。
(4)与“学而时习之”内容相近的句子是 ?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5)两千多年前,孔子发出了“逝者如斯夫, ”(《论语•子罕》)的人生感言,告诫人们要珍惜光阴。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我的老师》通过几件具体的事情,表现了小学时的蔡云芝老师对“我”和同学的挚爱,抒发了对温柔美丽、慈爱伟大的蔡老师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B.《再塑生命的人》语言精美而流畅,富有诗意,感情真挚而深沉。
C.《王几何》一文,通过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描写了一个热爱教学,教学有方的平凡中学教师形象。
D.《我的早年生活》中的丘吉尔用调侃的语调,写出自己早期的幸运,但有点悲观。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每小题2分)
成都市中小学正掀起“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高潮,不少学校,正大力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让孩子们与经典相伴。
材料一 某小学在校园环境文化的营造中,充分利用书香长廊、橱窗、墙壁、黑板报等空间,以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渗透国学经典的文化元素,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快乐成长。
材料二 某学校提倡快乐学国学。校园内众多的楹联、教学楼墙上的《弟子规》、经典美文以及出自经典的指路牌(“三乐苑”“积步轩”)等等,都让学生随时能接触到经典。
材料三 某中学让古诗文、名言警句上墙、上板报。只要走进校园,就可以看到孔子、孟子、老子等圣贤的经典名句把各个角落的橱窗装点一新,可以看到同学们以国学经典为内容的书法展,可以看到以国学经典为主题的板报,处处显现出同学们与传统文化的亲近。
(1)从以上材料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2)你对学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建议是什么?
二、(本大题共44分)
(一)阅读《〈论语〉十二章》,回答后面的问题。(17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8.下列对第⑨章两个“其”、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9.第①章主要讲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分析。(3分)
10.第⑤章是为了告诫弟子什么?(4分)
11.怎样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深刻含意?(3分)
12.通过学习本文,你得到了哪些教益?(4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11分)
白梅无价
韩静霆
①当代大画家李苦禅撒手人寰驾鹤西游的时候,我的老师许麟庐正在山东旅行。许老听到噩耗,立即登车,直奔北京。到了苦禅灵堂,满头白发的老人,长跪不起,恸哭不止。他和苦老,同是齐白石大师的弟子,手足之情,比一奶同胞还亲。师兄师弟,年轻时在白石先生左右,一个是左膀,一个是右臂。贫困的时候,他们一个烧饼掰作两半儿充饥。艺术上更是志趣相投,画画儿画疯了的时候,两个人一夜之间画一刀纸,一百张,酣畅淋漓。这会儿苦禅一去不归,许老恨不能跟随而去。那哭声,真是撕心裂肺,好几个年轻人才把他从灵前拉起来。透过老人迸溅的泪花,我能感受到两位画家半生坎坷、相濡以沫的深厚情感,感受到这种渗透着深深文化气息的友谊是何其珍贵。
②第二天,许老到我家来,进门就说:“静霆啊,苦禅兄走了啊……”接着又嚎啕起来,这回是在“家”里哭,而且当着我和我妻子的面儿。许老失去了大师兄,那种绝望的悲伤,那种真情的倾泻,让我永生永世都忘不掉。
③那天,妻子做了老师爱吃的饼,弄了几样好菜,还有好酒,可老师吃不下饭去,看许老骨瘦形销的样子,我们执意请他休息一会儿,睡个午觉。谁知,许老刚躺下,又爬起来,大叫“拿宣纸来”。我那时经济不大宽裕,哪里有好宣纸存用?翻箱倒柜,才找到两张质量低劣的四尺宣纸,两支破毛笔。许老捉了笔就在四尺宣纸上横扫。他哪里是在作画,简直是要划破阴阳之界。他笔笔中锋,含泪挥笔画梅花。只听见宣纸沙沙地响,力透纸背,情透纸背。毛笔直冲斜行,犹如剑器在许老手中挥舞。他把痛悼师兄之情,倾洒在纸上,朵朵梅花都是泪!老师画枝干的时候,一言未发,该点蕊了,说了四个字“泥里拔钉”。梅蕊虽“拔”了出来,可他却无法从情感中自拔。
④这张四尺宣纸上的白梅花,干湿浓淡,墨色淋漓,疏影横斜,笔意纵横。笔墨狂放霸气,不仅世间难得如此珍品,就连许老自己也绝对不可能再画出第二张。就像人不可能诞生两次一样,这幅佳作不能克隆,不可重复,甚至不能临摹。那个年代,那个下午,许老那种横扫千军的运笔速度,那种大悲大恸之后,寻觅到的恣意宣泄情感的方式,也绝对没有第二回。
⑤那天,许老收了笔,兀自对着那张白梅看了好半天。我大气也不敢出。心里痒,想要这幅画儿,可是不敢说。沉吟半晌,许老说:“带上,到我家盖上章子,给你了。”我张着嘴喘气,不知道说什么好。
⑥白梅,已经成为我的传家之宝。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和妻子才会小心翼翼地把这张画儿展开,来一番精神享受。我不敢拿到裱画店里去裱褙,怕裱坏了。仔细想想,许老的这幅画昭示了一个道理:在中国画界,松竹兰梅笔情墨意,难免重复,可至珍至宝的神品,不是百无聊赖时的遣兴,也不是文人的笔墨游戏,而是在笔端凝注了浓烈的情感,集人生和艺术的体验,在某个特别的时间创作的东西。正因为如此,神在,许老的白梅在。开卷总有一股真气扑面,那种感觉,常常是唯见神采不见梅花。那些神来之笔,甚至画家自己也始料不及。
⑦我记得白石老人曾赠给许老一幅画,上面题了一行字,大意是:是许姓好子孙,当宝之。许老没有在这幅白梅上题这些字,可我会珍藏好的。因为,白梅无价。
(有删改)
13.本文主要用五个场景来写人叙事,请依次概括前四个场景。(每个场景用5个字回答)(4分)
场景一: 场景二:
场景三: 场景四:
场景五:深夜赏白梅
1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作者认为“白梅无价”。(4分)
15.本文的描写和议论都饱含感情,请以第③段的相关内容为例,作简要赏析。(不超过150字)(3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16分)
怎样的“水土”才养人
游宇明
①不久前听了一场演讲,演讲者引用了一句俗语,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听了之后就在反复问自己一个问题:怎样的“水土”才养人?
②中国人习惯于将“天”“地”“人”相提并论,其实,“天”与“地”就是自然的“水土”。这“水土”给了我们生存的凭靠。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没有天空、高山、河流、原野,我们从何处获得光雨、木料、饮水、粮食,人怎么去生活?这“水土”也给了我们心灵的慰藉。看到天空之远,我们会放飞梦想的翅膀;看到大地之美,我们会产生愉悦之情。然而,我们也应该想到,能养人的“水土”一定是好“水土”。如果我们的天空被雾霾笼罩,如果我们的高山从地底被掏空,如果我们的河流被各种废水污染,如果我们的原野四处荒芜,这样的“水土”不仅不能养人,还会害人。
③大自然的“水土”是这样,社会的“水土”也同样如此。假若一个社会人文生态和谐,人的心灵就会被养得活泼开朗;假若一个社会风气乖戾,人的心灵必然变得狭隘偏激。
④在我看来,社会的好“水土”至少需要具备这样几个条件:第一是诚信,第二是良善,第三是能让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才能。
⑤人不是孤立的个体,他必须与社会的其他成员相联系。成员间的诚信是构建社会大厦的粘合剂,没有了它,社会就会瓦解,大厦就会坍塌。有了它,我们上学不担心拿到假通知,做生意不忧虑被欺诈,上医院不会收到“大处方”,社会矛盾就会大量减少,社会就会变得和谐,我们对这个世界就有了信心,人们就会被养育成大写的人。
⑥任何社会都不敢保证没有作恶之人,但社会的总体必须是良善的。孩子摔倒了,陌生人扶一把;有人出了车祸,旁观者帮助送一下医院;学生无钱读书,有能力的人捐上一点。这都不需要我们付出太大的代价。然而,有了这样的温暖,得到救助的人感受到了社会的关心,日后就能传递这份爱心。当社会总体的良善养成了,我们的言行也就会变得绅士良淑。
⑦心理学理论认为,人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所谓自我实现,就是想做的事最终做成。一个人的自我实现一方面固然依赖个体的努力,另一方面也依赖社会给予必要的帮助,换句话就是,一个人有了某种才华,社会应该给他提供必要的舞台,使他可以及时展示自己。社会这样做了,人们的上进心才会被激发,我们的社会才有了持久前行的推力。
⑧养人需要社会的好“水土”,但这好“水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从地底生出来,它说到底还是要依赖两种力量,一是个体力量,二是社会力量。每个个体都有人人是别人的“水土”的意识,尽可能给这“水土”注入正能量,社会的“水土”自然会越来越好。社会有足够的责任感,能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才会抓好社会体制、机制的设计,将绝大多数人的美好愿望变成政策、法律,让社会的列车在良性的轨道上运行。
(选自娄底新闻网,有修改)
16.下列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然的好“水土”才养人。
B.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C.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态和谐的社会环境才养人。
D.社会的总体是良善的,人们的言行就会变得绅士良淑。
17.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4分)
(1)大自然的“水土”是这样,社会的“水土”也同样如此。(“这样”指代的内容是什么?)(2分)
(2)社会应该给他提供必要的舞台……(“舞台”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分)
18.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具体证明了什么观点?(3分)
19.文章第④段与⑤⑥⑦段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3分)
20.在打造“养人”的“水土”的过程中,个人应该怎么做?请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分)
三、(本大题共50分)
21.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正义、面对危难、面对挫折、面对诱惑,我们该以怎样的勇气和精神去拷问自己的灵魂?是直面还是退避?是迎击还是躲让?是承担还是推辞?
请以“面对 ”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不要写成诗歌)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