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长陵导游词3篇

发布时间:2017-01-13 15:25

明十三陵是世界文化遗产,是我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其中长陵在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十三陵长陵导游词,仅供参考!

十三陵长陵导游词3篇

十三陵长陵导游词1

明十三陵定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境内天寿山南麓,定陵是以明十三陵中所营建的第十座陵墓而建的遗址博物馆。明十三陵是明朝自迁都北京后,定陵十三位故去皇帝的埋葬之处。十三座陵寝构成的皇陵建筑群均依山为陵,规模宏大、气势磅薄。明十三陵从明朝永乐七年(1409年)营建长陵始建,到清朝顺治初年营建思陵时止,筑陵时间长达二百余年。各陵名称以营建的顺序依次为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

长陵面积约120平方公里。群山之内,各陵均依山面水而建,布局庄重和谐。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建于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是陵区第一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前。[1]此后明朝营建的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先宗庆陵、慕宗德陵等十一陵分别座落在长陵两侧山下。

陵区中部长达七公里的长陵神道(总神道)与各陵相通。明崇祯帝朱由检的思陵是最后一陵,位于陵区西南隅,系妃坟改用,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始定陵名,增建地上建筑。此外,陵区内还建有明代妃坟七座、太监墓一座,并曾建有行宫、苑囿等附属建筑,周围曾筑有十个关城。

明末清初,陵区的部分建筑受到战争破坏,此后其它建筑也不断残坏,为此,清政府于乾隆五十到五十二年(公元1785-1787年)对十三陵的主要建筑进行过一次规模较大的修葺,民国建元后,北平市政府又于公元1935年修葺了长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先后对长、献、景、永、昭、定、思七陵和神道建筑进行修葺,按计划成功地发扬了定陵地下宫殿。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长、定、昭三陵和神道四处景点对外开放。

十三陵长陵导游词2

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

截止2011年,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

长陵在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大。明亡后,陵园建筑经过多次修葺,除左右廊庑、神厨、神库、宰牲亭、具服殿不存外,其它主要建筑均被保存下一,其中楠木结构的棱恩殿和棱恩门是明代陵寝中仅存的殿门建筑,规制宏阔,用材考究,堪称我国古建中的瑰宝。

长陵祾恩殿,是目前中国为数不多的大型楠木殿宇,规模大,等级高,用料考究。它坐落在三层汉白玉石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上。顶部为中国古建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式,面阔九间(通闭66.56米),进深五间(通深29.12米),象征着皇帝的“九五”之位。支撑殿顶的60根楠木大柱十分粗壮,最粗的一根重檐金柱,高12.58米,底径达到1.124米,为世间罕见佳木。

十三陵长陵导游词3

长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境内,距北京故宫五十公里。陵区南起石牌坊,北倚天寿山主峰。四面环山,绿树丛丛。南面又有龙虎两山左右对峙,势如门户。当中奔流不息的山水自西向东而去,好似天然的护陵河。南北贯通的高速路似一条巨龙连接着长陵至故宫。

明长陵为十三陵之首,永乐皇帝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是永乐皇帝建北京皇宫(故宫)的第三年(公元1409年)自建的“寿宫”。陵园规模宏大,用料严格考究,施工精细,工程浩繁,营建时日旷久,仅地下宫殿就历时四年。

明长陵陵恩殿是嗣皇帝祭祀永乐帝后的场所,建筑在汉白玉雕刻成的三层台基上,金砖铺地。所有木件全用金丝楠木为之,古色古香。一米多直径,十几米高的六十根金丝楠木大柱,承托着二千三百平方米的重檐庑殿顶,雄伟壮观、举世无双。殿中端坐于九龙宝座之上的永乐皇帝铜像,形象逼真,做工精湛考究,此造像是巨上精美绝伦的艺术佳作。此外陈列着明陵地宫出土文物数百件,播放1956年发掘地宫的实况录像,帮助游人解开地宫之谜。

明长陵,建筑最早、面积最大、规模最宏伟、工艺用料最考究、原建筑保护最完整。历经六百年沧桑,仍完好无损,金碧辉煌。它早已被公布为全国第一秕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不权以其宏大的古建筑和辉煌的艺术成就,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着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人和各界专家学者,而且永乐皇帝是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一代有作为的皇帝,所以长陵又是世界最有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十三陵长陵导游词3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