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绞痛急症的针灸治疗
【摘要】目的总结针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手法和临床医用。方法研究我院近年来接受过针灸治疗心绞痛的患者治疗病例。结论针灸作为非药物治疗的方法其效果良好,先将治疗过程进行总结。
【关键词】心绞痛急症针灸治疗
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症状,中医学称之为“胸痹”或“真心痛”。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灵枢·厥病》篇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在化疗过程中,如出现急症——心绞痛,可进行针灸治疗。
一、辨证治疗
(一)体针
1.症状和体征:患者常在受寒、饱食、劳累或情绪激动后,突发左胸心前区绞痛,时间一般持续l~5分钟,并可向左侧颈部及肩臂放射,伴汗出和前胸压榨、紧闷和窒息感、恐惧感,及心慌、气促、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四肢逆冷,舌紫黯,脉弦涩。
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S-T段下降,T波降低或倒置。
2.证候分析:心居胸中,凡气滞血瘀、痰湿闭阻于胸,皆使胸部气机不利,故见前胸压榨、紧闷、疼痛连及肩背。胸阳不振,心脉失养,故心慌气短、呼吸急促。阳气虚衰,失于温煦,故见面色苍白、自汗肢冷。舌紫黯,脉弦涩,为气滞血瘀之象。
3.治法:行气通阳,化瘀止痛。以手厥阴心包经穴、相应募穴为主。
4.处方
(1)主穴:内关、郄门、阴郄、巨阙、膻中。
(2)配穴:呼吸急促者加天突、孔最;痰湿壅盛者加中脘、丰隆;气滞血瘀者,加太冲、膈俞;心肾阳虚者加心俞、厥阴俞、肾俞;心脾两虚者加心俞、睥俞、足三里。
5.操作方法
(1)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为0.30~0.35mm的毫针,直刺内关0.8±0.2寸,直刺郄门0.8±0.2寸,直刺阴郄0.4±0.1寸,直刺巨阙0.5~0.6寸(向下斜刺),直刺膻中0.4±0.1寸(或平刺)。
(2)配穴:常规消毒后,刺天突(先直刺,当针尖超过胸骨柄内缘后,即向下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向下刺入0.5~1.0寸),直刺孔最0.6±0.2寸;直刺中脘1.0±0.2寸,直刺丰隆0.8±0.4寸;直刺太冲0.6±0.2寸,斜刺膈俞0.6±0.2寸;斜刺心俞0.6±0.2寸,斜刺厥阴俞0.6±0.2寸,直刺肾俞0.9±0.1寸;斜刺脾俞0.6±0.2寸,直刺足三里1.0±0.4寸。
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主穴用捻转泻法为主,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其他配穴针以泻法为主,体虚者用补法。
6.方义:内关属手厥阴心包经,与阴维脉相通,能宽胸理气、活血通络。郄门、阴郄是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的郄穴,功善救急缓痛。巨阙为心,之募穴,可宁心安神。气会膻中,可调气行瘀。
(二)其他疗法
1.耳针
(1)处方:心、脑、神门、交感。
(2)操作方法:强刺激捻转,留针30~60分钟,每10分钟间歇行针1次。
2.电针
在针刺的基础上,将电针的输出电极接于阴郄、郄门、膻中、巨阙穴上。连续波、快频率,刺激20~30分钟。
3.穴位注射
复方丹参注射液注入郄门、心俞、厥阴俞、足三里等穴。每日1次,每次选用2穴,每穴2mL。
【古代成方举例】
针刺膈俞、膻中、心俞及内关可有效缓解心绞痛,改善心肌供血,而达到治疗冠心病的目的。膈俞,为八会穴之一,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背部腧穴,为血会。补之则补养阴血、摄血止痛、强壮筋脉;泻之则调血活血、祛瘀生新、宽胸理气、通经止痛。膻中,八会穴之一,是任脉的胸部腧穴,为任脉、足太阳、手太阴、手少阴经之交会穴,又是宗气聚集之处,气之所止部位。其功能为通畅气机、理气散瘀、疏经通络、活血化瘀。膈俞与膻中相配,调理气血、行气导滞、活血化瘀止痛。心俞,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背部腧穴。《针灸大成》曰:“中风心急,灸心俞百壮,当权其缓急可也……主治心胸闷乱……”内关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别走至于手少阳三焦经,也是八脉交会穴中阴维脉的会穴。《针灸甲乙经》言:“实则心暴痛,虚则烦心,心惕惕不能动,失智,内关主之。”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以其辛能发散,苦能泄热,温能行气活血,热能胜寒,又因其气味芳香,可升可降,善通诸经,启闭开窍,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其与火同灸,借火力以升药力,使灸火直达病所,调理气血,平衡阴阳。针后加灸,可使经络畅通,气机条达,气血宣行流畅,血脉和利,故临床可获得显著疗效。
参考文献
[1]张伯臾,董建华,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第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08-112.
[2]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WHO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9(1):75-76.
[3]陈可冀,廖家帧,肖镇祥.心脑血管疾病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18-319.
浅谈心绞痛急症的针灸治疗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