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经典案例分析3篇

发布时间:2017-02-11 12:18

在确定营销计划之前,应先进行案例分析,以免做出不切实际的预测。那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市场营销经典案例分析3篇,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市场营销经典案例分析3篇

市场营销经典案例分析一:

一双防臭袜的舍命狂奔

创业式转型

2002年,计红日创立了自己的袜子生产企业。10多年间,计红日专注于袜子生产,为国内外一线品牌做配套代工,历练了企业的制造和产品开发能力,成为晋江闻名的袜子生产商。眼看着客户靠品牌一天天成长,计红日也萌生了打造品牌的念头。

代工企业从幕后走向台前,最大的问题是品牌运作和渠道开拓能力的缺失。机缘巧合,精通品牌运作和电商运营的吴家淡正在寻找有潜力的产品,二人一拍即合。做了几次深入沟通和调研之后,因为价格问题吴家淡犹豫了:淘宝等电商平台上一双袜子平均售价6元,而生产成本在4—5元,血红的同质价格战打掉了整个行业的利润。

就在此时,计红日董事长发现了具备抗菌防臭功能的纳米材料,并洞察到其未被其他品牌企业发现。他立即联合几所大学的教授研发了这项技术,并应用到袜子上形成了差异化的卖点。

基于互补的能力、资源和共赢的愿景,爱优恩科技有限公司于2013年成立,并推出了AUN品牌。与此同时,吴家淡凭借自己的电商背景迅速组建了电商运营团队,选择具备打造爆品和试错成本低优势的电商渠道,快速启动AUN的销售。

优秀的产品制造能力加上抗菌防臭的卖点诉求,配以专业的电商运营团队,AUN凭一个单品,上线3个月月销量就突破30万。之后,AUN的销售快速放量:2014年突破1000万,2015年突破3000万。

“三条腿”站得最稳

AUN究竟踩准了哪些步点,在小品类中创造了大市场?经过快速放量,AUN会不会遭遇销售瓶颈,进入平台期?这两个问题取决于AUN品牌的先天基因和后天布局。

产品体验决定做多久

对于电商渠道,买家的评价决定产品的生死,而评价的优劣来源于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尤其是对于新品牌而言,没有品牌背书,能否打开销售局面完全依赖产品体验。袜子这种贴身品类,每个消费者都是经验丰富的专家,一眼就能看到、一上脚就能感知袜子的品质和舒适度,一两天就可以完成卖点测试——是否防臭。

做电商出身的吴家淡自然明了此中利害,而负责制造的计红日要求更高:“做产品要专注,甚至深深爱上它。”一双袜子品质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棉线等原料,10多年给一线品牌代工的计红日对原料采购的标准是:宁可以高于行业一倍的成本,也要采购上等原料,并且专款专用,不因运营环境的改变降低采购预算。

AUN如何防臭呢?脚部细菌大量生长并产生代谢物,极易产生臭味,AUN应用银基抗菌技术,抑制和分解多种细菌。实现银基抗菌需要织入银基纳米材料和抗菌工艺处理两个步骤达成。银丝极细且容易断裂,在产品研发阶段,每斤上万元的银丝在无数次试验中巨量耗费,终于解决断裂问题,织出了均匀、完美的防臭袜子。

银丝纳米材料和抗菌处理让一双袜子的制造成本上升了一倍,而在计红日看来,成本就是底气,是给到消费者的价值体验。

随着销量的急剧上升,AUN需要不断扩大产能。扩建工厂也好,外部合作也罢,能否保证产品品质的稳定和提升,将最终决定AUN品牌能做多久。

品牌战略决定做多大

起初,吴家淡把防臭看作一个卖点。看到王老吉、香飘飘等定位成功的案例后,他突然意识到AUN不仅是个生意,很可能是值得一生付出的事业。

AUN上市几个月就实现了销量突破,说明“防臭”概念在消费者中有心智基础。同时,袜子是一个典型的有品类无品牌行业,在市场份额和心智份额上都没有领导品牌。好的战略源自有效的战术,深入思考之后吴家淡认为,将防臭作为品牌定位所释放的战略势能,将远远大于将其作为卖点所带来的战术优势。于是,AUN以防臭分化品类,开创了防臭袜品类。

为了不让“防臭袜品类开创者”沦为传播概念,AUN开始围绕防臭定位配称企业资源。在研发上,AUN不断升级抗菌防臭技术,并不断推出防臭船形袜、隐形袜等系列新品;在产品包装上,增加设计感的同时重点凸显定位信息;在定位口号上,直接将AUN与防臭袜关联——我们不生产普通棉袜,AUN就是防臭袜;在传播上,AUN作为现象级案例被众多媒体关注,AUN也与自媒体大咖合作传播防臭袜品类、做品类教育;在公关活动上,AUN专注于“第一”:包括赞助攀珠峰、登陆美国时代广场等。此外,吴家淡还在众多论坛和线上课堂上分享AUN案例,借以实现对成百上千意见领袖的品类传播,其后形成的二次传播和自传播更是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品类教育作用。

AUN未来能做多大?因为生产成本比较高,AUN产品的价格是市场均价的两倍,有品牌意识的消费者才会选择AUN。而作为品类的开创者甚至代名词,AUN能做多大取决于防臭袜品类能做多大。因此,未来AUN的发展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在数百亿元的袜子市场中品牌袜的份额占比,二是品牌袜中防臭袜品类的份额。

消费在不断升级,品牌袜的消费自然不断增加。而防臭袜的品类份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手:竞争对手的模仿与跟进会共同做大防臭袜品类,而竞争对手的分化竞争,又会不断切割防臭袜品类的份额。目前来看,AUN的品牌战略在有品类无品牌的市场中占尽先机。

渠道策略决定做多快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问及如何占据防臭认知,吴家淡的答案是销量和速度:更多的消费者体验了AUN,防臭认知才会占据其心智;通过速度跟对手拉开数量级的差距,就能牢牢占据品类领导者地位。

AUN从电商起步,而电商的复制性很强。很多店铺看到防臭袜卖得好,在产品未做改变的情况下,直接模仿AUN的图片和文案,这一阶段AUN需要不断升级视觉形象和页面。而随着AUN的流量和复购率都做到了第一,对手的直接模仿被消费者认为是山寨,领导者优势显现出来。

虽以电商起家,但AUN并没有形成路径依赖。去年AUN开始了微商招商。吴家淡判断,微商与电商相比多了O2O属性,其自媒体属性又可以同步实现品牌传播与销售,未来分散化的微商销量将超越集中化的电商。AUN初步的微商运营,已经显现出极大的销售潜力。

同时,AUN还在探索线下渠道。首先,AUN在昆明和晋江开出了防臭袜形象店,前期不考核盈亏,重在品牌形象展示。其次,针对防臭品类的原点人群,AUN提出了“出差7天,仅需一双”的销售口号,并与一些宾馆合作,将AUN防臭袜放到客房进行销售。将防臭袜放到消费场景中销售,AUN同时实现了品类教育和销售两项营销功能。再次,一些足浴渠道因为AUN的防臭定位和消费口碑,也开始主动要求铺货。最后,AUN将在全国招商,通过经销商开拓不同的线下渠道。

AUN先易后难,从低投入、高产出的电商、微商渠道逐渐向各类线下渠道渗透,产品没有区分但有侧重。全渠道运作中,最关键的是如何把控价格体系,以及线上和线下渠道的权限和利益如何划分。AUN未来能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一要看新渠道开拓是否顺利,二要看多渠道运营的管理能力。

是转型还是创业

从对AUN的调研中,我看到了专注、极致、口碑和快等互联网基因的身影。所谓的“上当”,是因为AUN的成功并不是我最初设想的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的成功,而是制造、品牌运营和渠道运作等资源和能力重新组合的成功,准确来讲是一次成功的创业。

计红日在总结AUN竞争优势时特别强调了一点:“我们做了一个资源整合,所有的股东都参与决策和运营,并具体负责生产、品牌规划、渠道运营甚至设计等环节,这样我们就把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都做到了极致。”如果按照常规的转型思路,可以想象,AUN现在也不过就是天猫上一家普通的深陷价格战红海的店铺而已。

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从营销层面看分三个层次:品牌战略清晰、营销体系发育完善的领先企业,需要不断以互联网思维构建商业生态圈,应用互联网工具提升营销效率和能力;成长性企业应重点关注互联网带来的消费和竞争环境的改变,及时调整自己的营销模式和营销重心,应用互联网工具完善营销体系和能力;而对于初创企业、代工企业,营销体系和能力严重缺失,不如参考AUN的经验,重新组建一家先天具备互联网基因的企业。

如同改变性格一样,企业转型非常难。若不能像AUN这样重新组建一家新企业,传统企业在内部孵化类似的创业团队也会极大地提高转型成功的概率。

市场营销经典案例分析二:

二线城市生鲜电商养成记

菜篮网于2014年8月上线,经过一年的发展,注册用户达到8万人。2015年7月24日,菜篮网宣布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刷高了河南生鲜电商的颜值!

菜篮网并不是姜晓宇的第一个创业项目。事实上,早在2009年,他就成立九合科技,专注于互联网项目,先后建立服装、电子产品等电商平台,后来转战团购,与腾讯QQ团购合作,经历“百团大战”的硝烟。在电商界几年的摸爬滚打之后,他瞄准了被号称电商的最后一片蓝海的生鲜。

与一线城市主打高端附加值的有机菜、半成品净菜不同,菜篮网从一开始瞄准的就是普通大众的餐桌,每天都会推出一款特价爆品,比如,一元钱一个冬瓜,一元钱一盒豆芽,一元钱一块豆腐??再加上最具诱惑的不限定消费金额的免费包邮,很容易吸引家庭主妇去尝试购买。

赢利点不在于生鲜

近两年,生鲜的万亿市场规模和不到1%的电商渗透率,吸引各路资本不断涌入,助推生鲜电商爆发式增长。但与此同时,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全国3万家涉农电子商务平台赢利者寥寥无几。

“我们的赢利点并不在于生鲜!”姜晓宇直接说。

菜篮网所售卖的都是餐桌上的日常时令果蔬,其中70%从郑州周边的蔬菜基地采摘。根据当天C2B的订单,以及利用大数据计算出来的历史平均值,下午采摘,晚上进行分拣、包装、入库,第二天早上送到消费者手里,整个流程不会超过24小时,以保证果蔬的新鲜度和口感。

“我们的果蔬定价方法,是参考河南一级批发市场的菜价,再上浮15%—20%,而按照传统果蔬销售模式,到达消费者手里的果蔬价格通常是翻了两三倍的。”

在让消费者吃到新鲜实惠的果蔬外,菜篮网还致力于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姜晓宇向我们讲述了菜篮网一次次第一时间解决河南尉氏葡萄,受灾青苹果、中牟油桃等滞销农产品的事例,让劳动者劳有所得是他们的目标。

菜篮网这种基地直供,一站送达的方法确实解决了传统商贸模式农产品流通环节多、损耗大的弊端,彻底解决了菜农和消费者两头叫苦的问题。

但在我们对这种打破传统商贸模式,剥去种种环节链条的变革欢呼雀跃之余,冷静思考一下消费者的习惯就会发现: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做饭具有随机性,在生活设施比较完善的区域,例如郑州市金水区,就有很多大型的菜市场、社区菜店,甚至有些菜农、果农会直接拉着蔬菜瓜果来这些成熟的生活区域售卖,价格也相当便宜。显然,在这种替代性、选择性比较强的小区,这样的消费环境就不利于培养消费者网上预购果蔬的习惯,自然购买频次也不会太高。

“生鲜只是菜篮网的一个流量切入口。未来生鲜与其他品类的销售比例将是1∶2。”姜晓宇一语道破天机,他看重的是生鲜用户很强的黏性。在姜晓宇的办公室里,陈列着一排货架,上面摆满了菜篮网上架的粮油副食、酒水饮品、休闲食品等商品,原来醉翁之意不在酒。

如何实现用户增长

以生鲜带动其他品类销售看似是个不错的主意,但由于菜篮网的低价策略,就需要靠规模、靠走量来赢得利润。菜篮网的目标是占到郑州生鲜市场消费额的10%,期望达到100亿元以上的规模,平均日单量达到20万单。

如何实现用户规模的增长?毕竟,菜篮网现在的知名度并不高。

菜篮网的重磅拳就是反向O2O模式,希望通过线下完成对线上的导流。目前,菜篮网有200家加盟店,计划到2016年年中,要在郑州开到2000家加盟店,覆盖整个郑州区域。这些加盟店多是社区的果蔬店。姜晓宇把聚划算的模式引入这些加盟店里,要求加盟店开辟出两三平方米的地方,菜篮网每天提供低价爆品来吸引人气,宣传菜篮网的品牌。同时,每个加盟店会有一个二维码,店铺可以从通过扫描二维码关注菜篮网的客户消费额来获得分成。

这种通过天天打爆品的方式来为线下加盟店引流的方式无可厚非,对于菜篮网,最大的作用就是品牌宣传。但有个现象不得不考虑:为了省几毛钱,排队买爆品菜的基本都是老年人,年轻人少有时间、精力和热情去参与这种活动,而老年人显然不是菜篮网的目标客户,能否带来线上的引流等待考验。

菜篮网的另一个动作就是:每个配送员每日只送60单,目的是将他们打造成顾客的家庭私人助手。

姜晓宇说,经过反复测试,60单是一个家庭私人助手最合适的配送单数,即使以后用户大量增加,配送单数再多,他也不会增加每个私人助手的工作量,只会增加私人助手的人数。

菜篮网的每个家庭私人助手都会有固定的配送小区,甚至当客户密度足够高的时候,一个私人助手只负责某小区里的某栋楼。60单的配送量,如果都集中在一栋楼里,其实在两三个小时内就可以完成。其余时间姜晓宇让配送员跟顾客交朋友、聊天,甚至可以帮顾客个小忙,倒垃圾、换个灯泡啥的,以求通过这种高频次的见面来建立和顾客的黏性。刷脸频次高了,和顾客成为朋友了,那办储值卡、介绍新客户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听着有点像海底捞的服务味道,真正地把顾客看作上帝。

这事儿真能成吗?

首先,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考验私人助手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也是对菜篮网员工管理的考验。除了需要适当的物质激励,更需要精神鼓励。显然,菜篮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私人助手从刚入职,就会受到相关的企业文化培训。

其次,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顺丰嘿客砸了十亿元的失败教训告诉我们,不要为顾客着想,要站在顾客的角度思考问题,一切为顾客着想的画蛇添足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现在城市里住着的都是来自四面八方不同背景的人,现在社会人的戒备心理都很强,特别是年轻人,都有很强的个人空间意识,所以才涌现出大批的宅男宅女,住在对面的邻居几年可能都不曾打过一次招呼,这些顾客凭什么要去和一个来历不明的配送员聊天,更别说闯入私人空间换个灯泡这种事情了!

菜篮网所推崇的私人助手式配送的确是本着为顾客着想的好意,但你为顾客着想,他未必就会买你的账。这种方式同样需要考验。

挑战也许不止一面

“我们马上要启动A+轮的融资。”志在必得的神情写在了姜晓宇的脸上。

在谈到目前遇到的最大挑战时,他略微沉思了一下说:“最大的挑战来自人工,仓储还有配送这块都不太容易招人。”

也许除了人工,姜晓宇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2015年8月7日,京东宣布43亿元入股永辉超市,强力看好永辉超市在O2O和生鲜供应链领域的发展。3天后,也就是8月10日,阿里和苏宁宣布互为参股。“未来30年,互联网企业的机会一定在线下,传统企业的希望一定在线上。”马云在双方合作的发布会上表示。

这传递出什么?大佬们已经开始在行动了。他们已经意识到:未来,不是谁颠覆谁的问题,而是线上与线下企业融合,才能一起创造未来!

其实,菜篮网的模式并不难模仿,而且据菜篮网透露,已经有顾客在体验了十几次后,开始搭建相同模式的平台,只是做生鲜电商前期需要的是砸钱,这位模仿者未必就能像姜晓宇那么有魅力能够融到钱!

但是对于那些不差钱的主儿呢?

一切也只存在于假设!目前还没有一位大佬模仿这种模式,姜晓宇还有时间去完成自己的版图,争分夺秒地去提高市场份额和渗透率。移动互联网时代,一切拼的都是速度和资本!

生鲜这场大战,远未结束!

市场营销经典案例分析3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