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仔猪饲养管理论文
做好保育猪的饲养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仔猪断奶产生的应激反应,对养猪生产至关重要。这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保育仔猪饲养管理论文,仅供参考!
保育仔猪饲养管理论文篇一
保育猪饲养管理技术
摘要断奶仔猪进入保育阶段,常由于各种原因受疾病危害,为此,介绍了保育猪的饲养管理措施,以促进养猪业的持续 发展。
关键词保育猪;饲养管理;疾病预防
仔猪断奶进入保育阶段,由于饲养环境、饲料形态及营养的改变、母源抗体的下降或消失,都会产生应激反应,引起仔猪食欲差、消化功能紊乱、腹泻、生长迟缓、饲料利用率低等仔猪断奶综合症,从而影响保育猪的生长发育[1]。因此,做好保育猪的饲养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仔猪断奶产生的应激反应,对养猪生产至关重要。
1进猪前的准备
1.1保育舍消毒
一是所有用具、栏舍、设备表面喷洒火碱,并保证充分浸润一段时间;二是使用高压清洗机彻底冲洗地面、高床、饮水器、食槽等,直到所有地方都清洁为止;三是所有用具干燥后选用高效、广谱、刺激性小的消毒药对空栏进行全面喷洒,23d后用火焰将各地方消毒1次,空置1周,再转入断奶猪[2]。
1.2保育舍设施卫生安全
修理栏位、饲槽、保温箱,检查每个饮水器是否通水,检查所有的电器电线是否完好。
1.3保育舍温度
将舍内的温度调整到保育猪刚转进来最适宜的温度范围(28~30℃),然后准备进猪。
2保育猪的饲养管理措施
2.1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
采用全进全出的生产方式是控制感染性疾病的主要途径,防止猪舍的疾病循环。
2.2合理的分群与调教
分群时最好按照同窝原圈体重大小相近的健康猪混在一起饲养,将病弱猪混在一起隔离特别优厚饲养,以控制疾病的水平传播,并做到夜并日不并,以利于仔猪情绪稳定,减轻混群产生紧张不安的刺激,减少因相互咬斗而造成的伤害,有利于仔猪生长发育。刚断奶转群的仔猪,吃食、睡卧、排泄区尚未形成固定位置,所以要加强调教训练,使仔猪区分吃、睡、排泄区,从而可保持圈舍的清洁和卫生[3]。
2.3及时淘汰残次猪
首先,残次猪生长缓慢,即使存活,养成大猪出售所需成本较大;其次,残次猪大多带有许多病毒,对其他健康猪构成很大的传染威胁。
2.4断奶后前2周的饲养
仔猪断奶后,应采取“两维持”和“三过渡”措施,即维持原圈管理和原饲料饲养,逐步进行饲料、饲养和环境的过渡。由于仔猪断奶后在营养上遭受很大应激,小肠绒毛萎缩、损伤,各种消化酶活性下降,所以仔猪在断奶后7~10d继续饲喂高能量、优质蛋白质、易消化、适口性好、营养全价的乳猪饲料,而且不要让仔猪吃得过饱,每天饲喂5次,少量多餐,可缓解断奶应激,防止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增加猪采食量,从而获得更大的体重,10d后逐步过渡到保育猪料。
2.5饮水
水是仔猪每日食物中重要的营养物质,饮水不足,不但猪的采食量降低,还会影响到对饲料的消化吸收,因此舍内应安装饮水设备,保证仔猪每天喝到充足清洁的饮水。
2.6保持舒适的环境
2.6.1舍内温度的控制。仔猪断奶转入保育舍温度要求在28~30℃,以后每周降1~2℃直到降至22~24℃,在保温时尽量使用对保育舍环境没有污染的热源,如红外线保温灯、电热板等,尽量不使用碳、煤等对空气质量有影响的热源。断奶仔猪保温可以减少寒冷应激,从而减少断奶后腹泻以及因寒冷引起的其他疾病的发生。
2.6.2合理的圈养密度。每头保育猪至少有0.3~0.4m2的空间,密度过大,空气质量就差,仔猪的群居小环境变劣,容易发生争斗、互咬等情况,疾病更容易发生。
2.6.3加强通风换气。因猪圈强调保温,门窗关闭较严,很容易造成圈舍内空气污浊,有害气体如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严重超标,空气中病原体浓度升高,对仔猪毒害较大,导致仔猪抵抗力降低[4]。因此,既要加强圈舍的通风换气,杜绝贼风,又要保持舍内温度。
2.6.4搞好圈舍卫生和控制湿度。每天坚持打扫圈舍3次,减少冲洗次数,使舍内空气湿度控制在60%~70%。湿度过大易引起仔猪腹泻、皮肤病的发生;过小造成空气干燥,舍内粉尘增多,而诱发呼吸道疾病。
2.6.5定期消毒。猪舍定期消毒是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的有效措施,一般3d消毒1次,消毒当天将猪圈内所有杂物都清理干净,包括猪粪、灰尘等,待干燥后用高效、广谱、刺激性小的消毒药对保育舍内外及猪体彻底消毒。 2.7积极应用饲料添加剂
2.7.1酸化剂。仔猪肠道酸碱度对日粮蛋白质消化十分重要,在哺乳期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和胃壁分泌的盐酸使胃维持在较低的pH值,因此降低了有害细菌在胃和小肠中的增殖;当断奶后乳酸菌数量大幅下降,而盐酸分泌量的增加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仔猪很难维持胃内较低的pH值,因而在早期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有机酸,如柠檬酸、延胡索酸和丙酸等特别有效。
2.7.2酶制剂和益生素。由于仔猪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全,因此适当添加外源性酶,如胃蛋白酶、纤维素分解酶、糖类分解酶、淀粉酶等及益生素,可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消除消化不良,减少腹泻的发生。
2.8药物的预防保健与驱虫
断奶仔猪由于突然没有母乳提供的抗体,肠道内的各种致病菌会大量繁殖,加上自身的抵抗力较低,所以仔猪很容易发生病毒与细菌的混合感染,特别容易发生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水肿病以及肺炎与肺炎支原体感染有关的呼吸道疾病,因此仔猪断奶后在饮水中添加电解质多维,连用3d,可抵抗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提高仔猪的抵抗力,降低感染率[5]。3d后可在饲料中添加药物预防,如在每吨饲料中添加80%支原净125g、15%金霉素2kg或10%强力霉素1.5kg,连续添加15d,以上药物可通过饮水添加,添加量是饲料添加量的1/2。仔猪断奶60d左右应驱虫1次,以确保仔猪的生长发育,提高饲料报酬。
2.9规范免疫程序,减少免疫应激
频繁疫苗接种可明显降低仔猪的采食量,影响免疫系统的发育,并能改变激素的平衡,特别是细菌性疫苗,过多过密接种疫苗会抑制免疫应答,因而促进感染的发生,所以尽量减少疫苗的注射,以猪瘟、口蹄疫为主,根据猪场的实际情况决定疫苗的使用。
3 参考 文献
[1] 苟清碧,廖运华.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J].畜牧与饲料 科学,2009(6):98-99,102.
[2] 李季枝.夏季种猪的饲养管理[J].河南农业科学,1996(7):36-37.
[3] 张啟俊.育肥猪的饲养管理[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6):97.
[4] 梁武英.瘦肉型猪的饲养管理[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S1):55,58.
[5] 匡宝晓.保育猪的保健管理[J].养猪,2005(2):48-49.
保育仔猪饲养管理论文篇二
仔猪饲养管理技术
摘要 介绍仔猪从出生至3日龄、3~21日龄、21日龄至断奶、保育仔猪4个阶段的饲养管理技术,以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 仔猪;饲养管理;保育仔猪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268-02
仔猪饲养管理分4个阶段,即从出生至3日龄、3~21日龄、21日龄至断奶和保育仔猪,现总结各个阶级的饲养管理技术,以为养殖户提供借鉴。
1 出生至3日龄的饲养管理
初生仔猪的生理特点:胃肠道未发育完全,消化机能不健全;体内只有非常有限的糖、脂、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储备;缺乏母源抗体和应变能力;调节体温能力差。研究显示母猪分娩后,65%的仔猪死亡发生在1~3日龄。因此,这个阶段必须做到母猪分娩时不离人,在饲养管理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1 产前工作
母猪生产前要注意乳头和阴户附近清洁和消毒,并对产床和保育箱进行清洁消毒。分娩当天,母猪少喂或不喂饲料,同时调节分娩舍的温度,以防止刚出生的仔猪受凉。
1.2 助产
特殊情况下如难产(如果发现胎衣破裂,羊水流出,母猪用力时间较长,但是仔猪又生不下来),技术人员可协助母猪生产:一是“推”。接产员双手托住母猪后腹部,随同母猪努责,向臀部方向用力推。二是“拉”。当仔猪的头或腿时出时进,可用手慢慢用力拉。三是“掏”。如果经过较长时间仍未将仔猪生下,可用手慢慢伸入产道内掏仔猪,当掏出1头后,转为正产时停止。四是“注”。肌肉注射3~5 mL催产素。五是“剖”。即请兽医进行剖腹产[1-2]。
产程过长母猪(一般超过3 h)待胎衣产下后,要及时注射产后康或长效抗生素,以防止母猪产后感染(子宫炎、乳房炎)、高热,造成无乳。
1.3 擦干羊水
仔猪出生后,应立即除去附于仔猪身上的黏膜和口腔黏液,使仔猪能够自由呼吸,然后把仔猪身上的羊水擦干净。
1.4 保温
初生仔猪调节体温的能力很差,而且环境温度可引起仔猪免疫功能的变化,所以对环境温度的管理至关重要。因温度过低,仔猪肾上腺激素分泌量上升,免疫力下降,生长滞缓,而且下痢、胃肠炎、肺火等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因此,需将仔猪放入保温区,并协助仔猪3 h内尽快吸吮初乳,初乳是新生仔猪的“健康保护神”。仔猪和所有哺乳动物一样,初生时在免疫上是空白,完全依靠母源来提供对传染性疾病的保护性抵抗力。初乳比常乳有较高的固形物和蛋白质、灰分;脂肪和乳糖含量低;含有镁盐有轻泄作用,利于排出胎粪和促进消化道蠕动;酸度较高有利消化;且含有免疫球蛋白,可增强仔猪的抗病能力。
仔猪的保温方式有以下2种:①厚垫料:厚垫料属传统保温方式,多在家庭养猪中使用。其方法是:第1天铺20 cm厚的垫草,第2天再添加10~20 cm厚的垫草,使垫草厚度达30~40 cm,外侧钉上40 cm高的挡草板,防止垫草四散。采用此方法时,要注意经常翻晒,添加干燥新鲜的垫草,保持栏内干燥。方法是:用150~250 W红外灯泡吊挂在仔猪躺卧的护仔猪架上面或保温间内给仔猪保温取暖,并可根据仔猪所需随时调整红外线保温灯的吊挂高度。一般在保温箱底部放一块活动的木块(可拆卸进行清洗,消毒),上铺放一层或多层麻袋,再在保温栏上方装放1盏红外线保温灯即可。②仔猪保温板:它是由超导纤维制成超薄电阻后与防水材料复合而成。具有安全性、抗腐蚀性、实用性,使用时无论采用何种保温方式,原则上应根据仔猪在不同日龄的生理特点,给予其相适宜的温度:1~3日龄30~32 ℃;3~7日龄28~30 ℃;8~28日龄26~28 ℃;28~40日龄24~26 ℃;40~60日龄20~22 ℃。母猪适宜的温度环境是16~22 ℃,也可根据仔猪的睡姿及猪群分布情况来判断保温是否适宜;侧卧、四肢伸展并且猪群分布均匀,表示舍温良好,适于仔猪生长;猪群分散较开并且远离热源,若是采用全猪舍保温方法,可看到乳、仔猪喘气急速,这表示舍温过高,应注意通风;趴睡、四肢收缩并且猪群集中在一起或成打堆情形,这表示舍温略显不足,应适当调高温度;卷曲、竖毛、颤抖、猪只打堆成群,这表示舍温过于低下,应尽快给予升温,保持猪群的合理温度[3-4]。
1.5 剪脐带
接产人员在离仔猪体2~4 cm进行断脐,剪脐带后用5%酒精消毒。如果脐带出血,用一条绳将脐带绑紧。
1.6 剪犬齿
出生后24 h内用消毒的平钳剪,将每边上下4颗犬齿剪短1/2,以防仔猪互相攀咬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或咬伤母猪乳头而造成感染。剪犬齿时,不要伤害齿龈,也不要剪的太短,以免引起颚部脓肿[1-2]。
1.7 编剪耳号和断尾
于仔猪出生3 d内编剪耳号和断尾,在猪群内,每头猪都应有编剪的耳号,有了耳号,养殖户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回答很多关于猪只的问题。断尾的目的是防止处在高密度生长环境的仔猪互相咬尾,据有关资料报道,仔猪断尾还可以节约10 kg左右的饲料。
1.8 固定乳头
根据泌乳量,前3对奶头高于后面的奶头,而仔猪又有认定奶头吃奶的习性,为使一窝中仔猪都能均匀生长,应人为帮助仔猪固定乳头。在产后3 d内,按仔猪出生体重大小,“弱前强后”的原则,调教2~3 d,即可固定。
1.9 并窝与寄养
若母猪分娩时发生意外,如难产,乳量不足或仔猪过多,这时需要寄养或并窝,最好在分娩后3 d内进行,在母猪鼻子及猪身上擦些碘酒,使母猪鼻子无法区别寄养仔猪。
仔猪在寄入寄出时,要考虑3个原则:一是“下寄”原则,即出生早的往出生晚的窝中寄出;二是“一致”原则,寄出的仔猪要与带猪中的仔猪个体基本一致;三是“适当”原则,带养母猪头数要适当。
2 3~21日龄的饲养管理 2.1 补铁与硒
仔猪缺铁性贫血一般在出生后7~20 d发生,3~4日龄补饲或注射100~150 mg铁,硒合剂可预防。目前补铁多用针剂,如牲血素、左旋糖肝铁,但切不可注射在腿部肌肉,易造成神经损伤。
2.2 控制下痢
2.2.1 造成仔猪下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非感染性因素:低血糖症;消化不良(喂食过多、饲料发霉或有毒饲料、大豆粉等饲料过敏);特殊病因;贼风侵袭;保温不够;昼夜温差大;间舍潮湿;仔猪初乳摄取不足;母猪奶水缺乏;寄养不当;仔猪出生后处理不当;分娩舍清洁不彻底等。二是感染性因素: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都可引起腹泻。其中,常见的有大肠杆菌病(黄、白痢)、梭菌性肠炎(红痢)、低血糖症、传染性胃肠炎,球虫病、轮状病毒性肠炎等。三是鉴别:暴发性腹泻,传播速度快,常与病毒有关,粪便偏酸;隐性腹泻,传播缓慢,病情逐渐加重,多是细菌和寄生虫病,粪便多呈碱性[1-2]。
2.2.2 预防。“预防胜于治疗,消毒胜于投药”。首先要有一个干燥、温暖无贼风的环境;其次每批母猪停止哺乳后,分娩舍要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
仔猪出生后早期主要依赖于乳源免疫。可收集自家养猪场的仔猪黄白痢和此窝哺乳母猪的适量粪便与饲料混合饲喂产前1个月左右的怀孕母猪,连喂3 d,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被动免疫方法,一般仔猪免疫力可持续整个泌乳期,其主要作用机理是口服病原刺激母猪产生相应抗体,通过初乳供给仔猪,使仔猪获得抵抗力,从而预防仔猪黄白痢;也可以采取换间法,即把妊娠母猪关在哺乳母猪(产房)舍内一段时间,进行强行感染,以增强其母猪乳汁中的免疫抗体,起到预防作用。
在饮水中添加口服补液盐或配合抗菌药物或微生态使用,还可以加入一定剂量的VC,也是有效的方法。ORS口服补液盐配方:食盐、氯化钾、碳酸氢钠、葡萄糖的含量分别为3.5、1.5、2.5、20.0 g,每25 g加温开水500~1 000 mL。
2.2.3 治疗。治疗下痢时,口服药物比注射有效;用泰妙灵、痢菌净防治猪痢疾;用阿莫西林、氟硅诺酮等防治大肠杆菌感染;暴发梭菌感染时,可对仔猪注射抗毒素被动免疫,同时口服氨苄青霉素预防[1-2]。
2.3 诱食
应在仔猪7日龄开始诱食,以弥补母猪乳量不足,促进仔猪肠道消化酶的发育,以及肠道维生物群对断奶后采食固体饲料的适应,减少营养性应激的影响,增强机体的免疫抗病能力。诱食料应是主营养水平的全价饲料,或教槽料以名牌饲料厂家生产的代乳料为宜。
由于仔猪体内缺乏消化酶,为了保证仔猪的正常消化,应在饲料中添加酸化剂或有机酸,以促进仔猪胃肠道内乳酸菌的生长,并抑制大肠杆菌等有害菌的繁殖。常用的有乳香酸复合酸、柠檬酸、富马酸等酸。补充VE在保持体液免疫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可提高仔猪免疫力。为了克服仔猪引发消化道疾病,常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如杆菌肽锌、土霉素、磺胺类药物添加剂(牛蛭油、多胚蛋、白酶)等。但用药时间不能太长,否则病原菌产生耐药,造成药物肝脏损伤、代谢失衡等。
诱食补料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仔猪饮水量比成猪大,因此在投料后应供给大量清洁水或口服液盐水,供仔猪饮用。二是仔猪在吃奶后2 h食欲最强,故应在此时补料。每日补料4~6次,数量由少到多,做到少喂勤添。三是如投料时发现剩料,应清除后再投少量饲料。
2.4 阉割
阉割分2种:一是药物去势:用5%甲醛直接注射入睾丸使之萎缩坏死;二是手术去势:即去掉仔猪生殖器官,成功率高,但应激大。公猪阉割可在出生后14 d内进行,此时应激较小,易操作,伤口愈合快,疼痛少[1-2]。
3 21日龄至断奶期间的饲养管理
3.1 尽早采食饲料,保证最快生长
仔猪3~4周龄时,母猪泌乳量最多,随后逐渐下降。而此时仔猪生长快速,必须饲喂优质饲料才能保证发挥仔猪的遗传潜力,并且要求仔猪进行饲料过渡和饲喂方法过渡,以减少应激反应,逐渐过渡到吃断奶仔猪饲料(断奶仔猪饲料中也应添加酸化剂进行枝化);实行仔猪断奶后第1周控制饲喂量,改自由采食为少食多餐,3 d后逐渐增加饲喂量,1周后又过渡到自由采食,以防仔猪断奶后食量过大,诱发消化不良性腹泻,同时还应注意驱虫。
3.2 减少断奶应激
仔猪断奶后21、28、35日龄的体重应分别不少于5、6、7 kg,否则应推迟断奶。断奶方法有逐渐断奶法、分批断奶法和一次断奶法等。断奶前3~4 d应减少母猪和仔猪接触与哺乳次数,并减少母猪日喂量。同时,可以减轻断奶应激和防止母猪乳房炎的发生[1-2]。环境温度保持在27~30 ℃范围内,以避免温度突然改变,同时舍内保持干燥、清洁,防止贼风侵袭;也可赶母留仔,原圈培育。仔猪断奶后1~2 d不安定,经常嘶叫寻找母猪,尤其夜间更甚。为稳定仔猪不安情绪,减少应激损失,宜采取不调离原圈、不混群并窝的“原圈培育法”。即仔猪到断奶日龄时,将母猪赶回空怀母猪舍,仔猪仍留在产房饲养一段时间,待仔猪适应后再转入仔猪舍。为避免仔猪断奶时发生下痢,还应限食1~2 d;同时保证清洁充足的饮水。
3.3 水的补充
水是运输营养、排泄废物和维持体温的媒介物;也是一种矿物质源,动物可从中获得所需Na 20%~40%、Ca 7%~28%、Mg 6%~9%、Sh 20%~45%。5~8周龄的仔猪需水量为体重的1/5,如果不及时补充常因口渴而造成下痢,这时补水非常重要。最好是安装自动饮水器。
4 保育仔猪的饲养管理
把断奶至60~80日龄称为保育仔猪,它面临的问题有:心理应激、营养应激、环境变化的应激、管理变化的应激、疫病发生的应激。其中以营养应激最强烈,对断奶仔猪影响最大,而心理应激和环境应激的影响较小。因此,应采取以下措施:①“三个维持”:断奶的保育仔猪应先在原圈饲养1周;转入保育舍后,维持原有饲料续喂1~2周;维持原窝转群,不轻易并圈,调群。②“三个过渡”:对2~3周的保育仔猪,哺乳期饲料要逐渐过渡到饲喂断奶仔猪料时,可通过逐渐改变日粮营养成分或前后2种饲料的混合比例来完成平稳换料;饲喂制度要逐渐过渡;操作制度要逐渐过渡。③密度与调群:原则上要求每窝1个圈栏,每头占有0.2~0.4 m2趴卧面积,调群要本着分少不分多、调弱不调强,弱弱相组、强强结合的原则。对新组合的猪,在1周内要精心护理,直到建立正常的位序关系。④疫病管理:把良好的免疫操作和管理措施作为预防疫病的基础,日常细心观察猪群情况,发现疫病及早处理。如何使保育仔猪进食;提供一个卫生、干燥的环境;保证明亮空间且足够的光照时间;地板上直接撒一些分散的食物,切勿堆成一堆;尽可能地提供湿状料;稳定饲料;固定饲喂次数,少喂勤添。
5 参考文献
[1] 仇华吉.集约化生产条件下仔猪腹泻的综合防制[J].畜牧业,2002(3):Y6-Y7.
[2] 邓小红,余华,吕立新,等.如何对哺乳仔猪进行科学饲养管理[J].湖南畜牧兽医,2003(12):29-31.
[3] 张永泰.高效养猪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1994.
[4] DAVID HOLLIER.养猪生产与健康管理[M].刘敬顺,译.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
保育仔猪饲养管理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