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相关话题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六年级语文老师如何上好《怀念母亲》这一课呢?小编在此整理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设计意图
语文是一种感悟的艺术,语文的学习应该透过文字的躯体,透视文字的灵魂,体会作者真情的流淌,生命的呼吸,记忆的闪烁。语文的课堂应成为学生感悟文字魅力的场所,语文的教学过程也应是师生情感滋养的过程。
本节课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走进作者,走进一个心灵纯美的世界。感悟慈母情怀,使学生行于文字,情动于中,丰富孩子的认知,感悟,品析能力,使学生与文本在更广阔的语文环境中对话。应用板块式教学设计思路,将教学设计成四大板块:初读课文抓主线——品读思母之情——品读思国之情——适度拓展抒情感。
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教学难点
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而且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课前准备
搜集季羡林先生写的讴歌母亲为主题的文章,以及他在德国留学期间的一些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4分钟)
1.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1)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2)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3)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但是,季老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二、授课
板块一:初读课文抓主线
1、自主学习:①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②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③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地思念“母亲”?
2、小组合作学习:轮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3、抓住重点句子简单交流问题②③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
板块二:品读思母之情
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质疑。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1)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1)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2)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3)补充资料,谈感受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3.再读整段话。
板块三:品读思国之情
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1. 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 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 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谈谈体会,或是质疑。
(2) 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3)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设计想象说话:因为季老 ,所以觉
得有点凄凉。
(4)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
学生交流。
想象说话:他想到 ,仿佛觉得 ,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5)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板块四:适度拓展抒情感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1.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 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
3. 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三、结课(2分钟)
1、赏读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
2、小结:是母亲养育了作者,作者也与母亲的命运息息相连。这样一个时刻将母亲装在心中的让人起敬的学者、作家,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取得了崇高的地位,为祖国母亲赢得了巨大的荣誉。祖国母亲怎么能不称之为“宝”呢?
板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2
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但是他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格,不朽的作品却永远地留了下来。
课文《怀念母亲》是季老写的,这篇文章情深意切,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这篇课文的教学方法非常简单,弄清作者的母亲是哪两位,然后去体会作者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教学中,引导孩子们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的时候,要注意领会作者对亲生母亲的敬意和爱慕来自作者的愧疚、思念、疼惜、遗憾等多种感情,并引导孩子们用不同的感情去朗读课文;在领会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敬意和爱慕的时候,要引导孩子们领会作者对祖国发自内心的热爱、思念、牵挂……孩子们理解这样的感情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
其次,我觉得这篇文章中作者的日记值得一读,日记中有作者的真情实感,而且,日记中有大量的环境描写的句子。利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内心感情在这些日记中用得炉火纯青。
比如在作者11月28日的日记中作者写道:“我仰望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风中夹着雨。天气阴得如黑夜。心理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这段文字共3句话,落脚点就是思念故国,但是,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写到了当时的天气,天色。虽然思念故国的句子仅仅只一句,但是,作者思念祖国的那种的落寞、黯然、入骨却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环境描写的魅力所在。因此,在教学中,不但可以引导孩子们通过环境描写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可以孩子们进行习作方法的指导。
我认为,这也是这篇课文非常有价值的一个教学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 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 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读题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怀念母亲》,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
走近季羡林:我们提起季羡林,看到更多的是他头上的光环,然而,当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你们会发现作者心中有一个深深的痛,永久的悔,他曾说: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这悔、这恨就从失去母亲开始——
二、失母之痛——读
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你不懂的词。
请同学们自己小声地读一读这段文字,看看这一段中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一段,这次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同学们自己读了,也听别人读了,相信同学们一定从内心走近了季羡林,现在你们能不能把这长长的一段文字读成一个字?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可以是“悔”,可以是“痛”,课文中为一“恨”字,这是怎样的恨?悔恨他恨什么?
请你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你看到了这个“恨”字?
学生任意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重点理解: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
补充资料深入理解。
资料补充:
资料一: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资料二: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
——季羡林《寸草心——我的母亲》
学生读资料,深入理解作者的失母之痛。
此刻,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懂这一段更为痛苦的文字:
课件出示《赋得永久的悔》片段:“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过渡: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作者所不知道的,一定是同学们想知道的,请你读读下面的几则日记,相信你一定能从其中找到一些答案。
三、读日记,解思母之情
(一)异国思乡——品“糊”字
日记
夜静极了,没有一丝风,更没有一丝声响,我的心是否也跟着这夜晚静了下来?
作者的心活动起来,他的心会怎样活动呢?他的心都会回到哪里,都会看到什么呢?
体会一个“糊”字。
为什么作者说这是凄凉的但又是甜蜜的?
凄凉是因为什么?(远离故土、缺少朋友、衣食住行)
为什么又会是甜蜜的?(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仿佛就在身边,心中多了一丝安慰、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一个“糊”字你读出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理解,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读书。
(二)触景伤怀——写“哭”字
读这一段,房东太太高兴得不得了,你能想象是怎样的不得了吗?他会做些什么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看到房东太太的表现,你会怎样理解这三个字“真想哭”?
房东太太让我想起了什么?自己的母亲是怎样等待的,而自己却八年没回家看上母亲一眼,哪怕是一眼。请你拿起笔把你想象到的写下来。
学生读文,深化思母之情。
串读几篇日记,体会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
过渡:此时,再读三自然段相信同学们一定对两个“不知道为什么”有所了解,但老师读到此却突然产生了这样的一个疑问:异国的生活让两位母亲频来入梦,而作者在后文偏偏却又要《寻梦》,梦境已经如此之频,作者何故还要寻梦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寻梦的段落,看看作者寻的到底是什么?
四、梦中寻母——感
指名读《寻梦》,的两个段落,交流读后的感受。
比较“面庞”与“面影”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庞。
再读《寻梦》,谈你的感受。
小结:季羡林在苦苦地追寻,只为得到一个清晰的面影,只为得到母亲的一个微笑,一声呼唤,可是一次又一次追寻的结果,只是让眼泪不停地流淌,只是让自己的夜晚无数次地失眠,难怪他要大声地疾呼——学生读《寻梦》的结尾。
同学们想一想,季羡林单是在寻找自己的生母吗?(更有浓浓的怀念祖国之心)
再来齐读《寻梦》的结尾,感受游子的爱国之心。
五、总结升华
对读首尾两个自然段。
总结全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