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现状

发布时间:2017-06-14 21:24

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直接作用于学生。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现状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现状

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现状

“观乎人文,天下化成”。人文素养的内涵深刻、外延广阔,概括起来就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人文精神而形成的基本品质,成为稳定的内在精神品质和心理特征,如对人的关爱、尊重等,其核心标志是人文精神,是一个人外在风貌与内在气质的集中反映,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有春风拂面,花近莲台之感。

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熟晓诸子百家、天文地理无所不知,温良恭俭让,有儒雅之风,也包括高雅的审美情趣、高尚的文化品位、高洁的精神世界、高深的人格魅力以及高超的教育艺术。有人把语文教师人文素养形象地概括为“广博而丰腴的文化底蕴、敏锐而有深邃的时代感悟、积极而又多彩的生活情趣、和谐而又优雅的审美品位、独特而又鲜明的个性魅力”。

现实生活中,就如复旦附中黄玉峰所作的报告“人是怎么不见的”中指出,当前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只教文,不教人;只看重分数,不看重人的成长”。

近年来,部分教师的认识有偏差,迷恋于股市、网络,不能做到潜心治学、教书育人。视野狭窄,底蕴不厚,不爱读书,没有书卷气,知识仅局限于本专业本学科,人文素养缺乏。很多教师只注重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增强。尤其是作为语文教师,不读书,不看报,不像语文教师样子,也不能胜任语文教学,师生关系紧张,不能很好引导学生可持续发展,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应用也无从谈起。

一些老师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做人教育;只以分数、升学率评价衡量,全然不管学生身心发展,忽视做人方面的教育、道德情操的培养、健康人格的塑造、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等这些人文底蕴的增长远远滞后。

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南师附中王栋生曾痛心地说,“目前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养甚至达不到文明社会的一般要求。”“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教师的道德修养都必须高于社会的一般,如果不能保证教师具备这样的素养,整个社会的发展伦理必然会走向荒谬。”

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把学生当作有思想、有情感鲜活的一个个独立的人,只有当教师把落脚点放在大写的“人”的身上时,评价才有意义,才有作用。那种背离以人为本的舍本逐末的做法,必然违背了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宗旨,阻碍了学生发展。

被誉为“文明素养的经典手册”的《品格的力量》一书中有经典性论述,“哪一个民族缺少了品格的支撑,那么,就可以认定它是下一个要灭亡的民族。哪一个民族如果不再崇尚和奉行忠诚、诚实、正直和公正的美德,它就失去了生存的理由。”

要想在新课改的大潮中,将发展性教学评价成功应用于语文课堂,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学科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激发其学习语文的热情,发现其优势与不足,依据其差异与个体要求,与其共同协商,提出有针对性的扬长避短的建议,促进学生整体提升。这本身就侵润着人文,所有的这些都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亟待提高,迫在眉睫。

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现状的评论条评论